看到這個标題,不知道會不會讓很多人嗤之以鼻,以為是标題派對,水文水文的刷流。其實不然!填埋台灣海峽在技術上并非不可逾越,戰術上類似于古代的圍攻,填埋護城河。今天,我們将從技術和戰術兩個方面認真分析"填海、解放台灣"是否可行。

(自古以來,護城河一直是城市防禦的重要支撐,現在大海是台灣的防禦支撐,也是解放軍解放台灣,祖國統一的最大天然障礙)
填海要填海,首先要研究台灣海峽的地理條件。台灣海峽位于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縱向延伸"東北-西南",全長約400公裡,面積約9萬平方公裡,海峽南寬北窄,南口寬約400公裡,北寬約200公裡, 海峽最窄的部分約為130公裡。
(台灣島和台灣海峽,不要問我什麼是中距離,我不明白,我不知道,我不敢問)
台灣最初與大陸相連,自大約12,000年前以來一直融合在一起,當時地質構造因第四個冰河時代的結束而發生變化,海峽中間的土地逐漸沉沒,台灣逐漸成為大陸的一部分海上島嶼。但該島與大陸之間仍有大陸架連接配接,是以台灣海峽的平均深度隻有60米左右,最深處隻有88米,以目前的技術水準,填補這個深度的海洋,沒有工程問題,更不用說中國被稱為"基礎設施瘋子"。
(南海填海是深海填海島,台灣海峽"填海"不是一個概念)
但台灣的填海造地可能與我們在南沙的填海造地不同。自2013年以來,中國在南沙建造了七座人工島,緻力于填海造島的天鲸挖掘機已成為"網紅"和"中國重型武器"。但那是在海中填海填海,因為從陸地運沙子到填島的成本太高,而且陸地岩石容易被海藤壺、貝類等生物侵蝕,是以大部分的海墾都是通過挖沙船挖出深層的海底沉積物, 用特殊的粘合劑和藥劑,攪拌均勻,然後倒在原礁的礁盤上,進而形成一個全新的島嶼。
(台灣海峽"填海"工程更像是這樣:從大陸上取沙子,倒入海中,修建堤壩,然後拓寬,形成允許行人通過的道路)
台灣海峽的填海造地顯然不能用這種方式,因為我們的目的是"開墾",你挖出海底的泥沙,什麼填海造地?是以在台灣海峽的"填海"中要用類似的方式堵住大壩,即用工程車輛繼續開采土地上的石材,包括大型人造水泥等材料,直接入海進行填埋,然後慢慢堆積一個渡過堤壩,這樣才能繼續向前推進, 直到台灣島。而福建對面的台灣本身就是茂密的森林,不缺各種大型石材,而開山爆破石材也可以做水泥,而且澆築大型水泥,水泥比普通石材更适合填海工程,是以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國目前的基礎設施能力, 填海造地、修建一條直通台灣的道路,沒有技術上的困難。
(港珠澳大橋雙向有六條車道,足以抵禦16級台風,今後可按照這一标準建造台海,成本遠低于單純填海造地、加快工程速度)
台灣海峽的"填海"并不是要完全完成整個台灣海峽,我們隻能修建一條或幾條通道,通過大陸直接到達台灣。但考慮到台灣海峽的深度,填海造地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建設總量遠遠超過南海幾個島嶼的建設成本和數量。這麼大的項目,即使我們對項目沒有問題,但在建設成本方面還是天價的。對此,我們可以參考已經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建在珠江口,平均水深37米;
(旗幟升起...)
台海平均寬度約為250公裡,是港珠澳大橋大小的5倍多,而台海平均深度為66米,接近港珠澳大橋平均深度約2倍,是以台海填海造地成本将超過1萬億元!是以,成本是最大的困難。但是,為了降低施工難度,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我們實際上可以采用類似于港珠澳大橋的"公路橋梁混合"設計:即在大陸和台灣兩側的淺水區填海,為車輛修建道路,以及在台灣海峽中部的深水區, 建設跨海大橋可以降低建設成本,同時提高建設進度。而且我們也可以考慮直接跨台海峽公路大橋的混合方案,從簡單的公路橋,更新為公鐵兩用橋,畢竟今年3月釋出的《國家綜合三維交通網規劃綱要》已經明确了建設通往台灣島的高鐵規劃,然後是台灣海峽跨海大橋, 可能已經在示威中。
(京台高鐵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大陸絕不是話題)
當然,在這一點上,一些朋友會問:如果台灣襲擊公路橋的建設工地,阻止大陸建造跨海大橋怎麼辦?如果我這樣做,我還能做些什麼?隻有讓解放軍挺身而出,用火箭和對岸"合理"!畢竟台灣解放了,打的機率是大機率,如果不準備打,自然不會輕易說出"填飽台灣海峽"這樣的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