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和兇猛程度幾乎完全蓋過了前兩次巴爾幹戰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起源于巴爾幹火藥桶(薩拉熱窩暗殺);
< h1級"pgc-h-right-arrow">起源</h1>
解釋巴爾幹火藥桶的起源涉及歐洲現代史上極其複雜的"近東問題",這個問題在18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斷被俄羅斯帝國擊敗後開始慢慢瓦解。這種情況在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巴爾幹地區尤為嚴重。從19世紀初到1878年,曾經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獨立建立,但土耳其仍然占領了馬其頓的大片地區(見下圖),許多基督徒生活在歐洲領土上。随着民族意識的覺醒,他們要求從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中獨立出來,幾個新成立的東歐國家渴望洗刷曆史的恥辱,開辟自己的邊界。雖然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似乎仍然比這些國家中的任何一個都更加實體,但它已經是一個外國勢力。由于歐洲列強為了自身利益而卷入巴爾幹事務,局勢進一步惡化。

戰争爆發前的巴爾幹領土地圖,奧斯曼帝國的粉紅色
面對危險,土耳其方面自然不願意坐以待斃。1908年,青年黨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恢複土耳其憲法,次年廢黜蘇丹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支援軟弱的穆罕默德五世繼任。青年黨的自助運動并沒有拯救帝國,相反,導緻襲擊的内亂使其競争對手感到有機。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土耳其統治下的波黑。1911年,意大利王國通過意土戰争占領了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土的黎波裡和賽蘭加。一旦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勢力幾乎淪為人可欺的境地,難怪歐洲人稱自己為"西亞病夫",而當時的清帝國卻帶着病。
穆罕默德五世
在這種情況下,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黑山被鼓勵聯合起來(組成所謂的巴爾幹聯盟)來對抗前主人。
1912年10月8日,黑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10月14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共同向土耳其帝國發出最後通牒,這被稱為和平的屈辱條件。奧斯曼帝國無法容忍其前臣民的叛亂,三天後對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宣戰,次日,巴爾幹聯盟成員希臘向奧斯曼帝國宣戰。至此,第一次巴爾幹戰争在衆目睽睽之下開始了。
巴爾幹戰争中的土耳其士兵
奧斯曼土耳其雖然以其前帝國而聞名,但現在已經落入陽光下。它在巴爾幹的總兵力約為430,000人,而僅在保加利亞就有450,000人,在整個聯盟中約為750,000人。隻有德國對奧斯曼帝國友好,其他大國不願幹預,很快奧斯曼軍隊開始撤退,失去了大片領土。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
<h1級"pgc-h-箭右">圍攻埃迪爾内</h1>
面對北、南、西三線作戰,奧斯曼軍隊不得不采取某種"時空"戰略,自願放棄部分領土。但除了伊斯坦布爾之外,帝國的歐洲部分還有一座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的曆史名城:帝國的前首都埃迪爾内。
我在2019年夏天拍攝了Edirne Selimiyah清真寺
今天,埃迪爾内是土耳其埃迪爾内省的首府和邊境城市(距離保加利亞15公裡,距離希臘約5公裡)。我在2019年夏天通路了這個地方,一個幹淨,美麗,簡單的中型城市(城市不到20萬人),古迹衆多,遊客相對較少。許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埃迪爾内的名字,它還有一個突出的拉丁名字,哈德良堡,因為這座城市是由著名的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建造的。378年,改變羅馬帝國曆史程序的阿德裡安堡戰役在這裡爆發,羅馬皇帝瓦朗斯在那裡去世。
對于土耳其人來說,埃迪爾内也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政治意義,因為他在1453年占領君士坦丁堡之前一直是帝國的首都(1365-1453)。有古老的土耳其宮殿,皇家陵墓和Selimiyah清真寺,這是偉大的土耳其建築師Kocha Mimmar Hennan的16世紀傑作。
1912 年 11 月 3 日,尼古拉·伊萬諾夫将軍(1861-1940 年)率領的 100,000 名保加利亞軍隊被埃迪爾内城攻陷,開始了對埃迪爾内的痛苦而持久的圍困。盡管攜帶了多達424支槍,但他們沮喪地發現埃迪爾内是一根堅硬的骨頭。土耳其守軍擁有約55,000名士兵和340門火炮,将由阿蔔杜拉·帕夏上司,由蘇庫盧帕夏擔任副手。雖然實力和火力都處于劣勢,但由于埃迪爾内的重要性,奧斯曼帝國投入巨資建設了複雜、堅固的城市防禦體系,并特意聘請德國軍事專家進行設計、引導,被譽為實金湯。
保加利亞人試圖發動猛烈的攻擊。埃迪爾的城市防禦工事設計精良,合理,多層防禦工事互相提供交叉火力掩護,并有大量的火炮。土耳其軍隊士氣高漲,保加利亞人在進攻中損失慘重,不得不放棄快速開火決定的想法,轉而挖掘戰壕,開始了長期的圍困。
土耳其的埃迪爾内·阿蔔杜拉·帕夏勳爵
11月6日,戰場發生了巨大變化。47,000名塞爾維亞士兵在斯捷帕·斯捷潘諾維奇将軍的上司下迅速抵達埃迪爾内,後來晉升為塞爾維亞陸軍元帥,加入保加利亞盟軍。他們還帶來了72支帶有大量補給的槍支。
巴爾幹聯軍炮兵部隊前往埃迪爾内戰場
斯捷潘諾維奇告訴尼古拉·伊萬諾夫,他将獲得曼聯主教練的職位。超過40,000名士兵迅速被派往前線,大大提高了保加利亞軍隊的力量和士氣。巴爾幹聯軍完全控制了埃迪爾内戰場,但土耳其軍隊頑強地堅守陣地,預期的崩潰并沒有發生。這場讓雙方都頭疼的激烈拔河比賽不得不開始。
塞爾維亞隊教練斯捷帕·斯捷潘諾維奇
有些類似于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絞肉機,當時盟軍和土耳其軍隊經常來回争奪數百米的陣地。土耳其人擁有由德國工程師設計的一流防禦工事,大大抵消了聯軍的實力和活力。但聯盟也有自己的"新武器" - 塞爾維亞人第一次在巴爾幹地區大規模使用機槍。聯軍的空軍飛機最初隻是偵察機,但由于戰鬥緊張,飛行員在駕駛艙内攜帶手榴彈,并将其投向土耳其陣地以偵測敵人。這也是巴爾幹曆史上第一次有飛機直接參與戰争。雖然損失不大,但無疑是對土耳其心态的打擊。
埃迪爾内圍攻的戰場地圖
戰争從1912年冬天持續到1913年春天。然而,埃迪爾内并沒有成為"斯大林格勒"。在五個月的戰鬥中,土耳其軍隊遭受了巨大的消耗,其戰鬥力下降。3月底,經過協商,聯軍指揮官決定采取新的作戰方式,一勞永逸地打破僵局。他們的選擇是夜襲。
土耳其炮兵還擊,其後面的塞利米耶清真寺若隐若現
3月24日,一場計劃已久的夜襲開始了。盟軍為此做好了精心準備:在進攻之前,所有參與夜襲的精銳部隊都用裹屍布覆寫,以避免反射,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一隊專門組織的輕型炮兵,載着拉瑪,跟随一線突擊步兵随時提供火力支援;在襲擊之前,盟軍使用了當時的高科技手段 - 完全幹擾土耳其軍隊的無線電通信,這導緻後者在夜間襲擊後指揮混亂。
最後,聯軍的夜襲令人吃驚。3月24日晚,經過一夜的戰鬥,他們成功地占領了埃迪爾内的所有外圍防禦工事。第二天,他們繼續進攻,成功突破了埃迪爾内的防線。(參見"埃迪爾内圍攻戰場地圖",了解城市中的兩艘紅剪。3月26日清晨,蘇庫魯帕沙發現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湧入城市,他明智地選擇投降,以挽救中将的生命。埃迪爾内失蹤了。
保加利亞士兵在埃迪爾城外的防禦工事上空穿梭
土耳其人占領的堡壘。
經過五個月的漫長戰鬥,Psythemus聯盟為超過10,000人的傷亡付出了代價。土耳其方面有13 000多人傷亡。然而,所有剩餘的40,000多名守軍都被俘虜。帝國前首都的占領和50,000多名精銳守軍的徹底失敗吓壞了整個奧斯曼帝國,他們沒有勇氣繼續戰鬥。
< h1 類"pgc-h-arrow-right">的末尾。</h1>
随着埃迪爾内的失敗,土耳其帝國不得不屈辱地請求保留伊斯坦布爾。1913 年 5 月 30 日,奧斯曼帝國和四個巴爾幹聯盟國家在列強見證下簽署了《倫敦條約》。土耳其已正式放棄除伊斯坦布爾周邊地區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 - 這意味着它已經失去了83%的領土和69%的人口。
19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結束後,咖啡的顔色是土耳其帝國,埃迪爾内歸保加利亞所有。
奧斯曼帝國正在向西崛起,保加利亞王國似乎在崛起。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的四個盟國中,保加利亞提供了大約60%的部隊,結果是最輝煌的。
在第一次巴爾幹戰争期間,大量記者來到前線進行報道,攝影技術和無線電通信的發展使世界首先能夠更多地了解戰争,同時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中的攝影記者
一位英國記者稱贊保加利亞說:"人口不到500萬的國家在14天内招募了40萬士兵,在四周内到達敵方領土160英裡,并以2000萬人口擊敗了對手......"
保加利亞确實感到自豪。政府戰後的野心膨脹,國内的民族主義情緒如此強烈,為随後的災難埋下了種子。
也許細心的讀者會問:既然保加利亞已經占領了埃迪爾内,為什麼它今天仍然歸土耳其所有?
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之一,即第二次巴爾幹戰争。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昔日的親密盟友一直在互相反擊,因為他們對戰利品的配置設定不均。奧斯曼土耳其人趁機與絕地武士一起反擊,蘇庫魯帕沙有機會赢回埃迪爾内。
其中一個精彩的故事,留給下一個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