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作者:上觀新聞

"記住和忘記"

北緯40度,遼甯丹東。

鴨綠江大橋是該市最著名的曆史遺迹。20世紀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戰争期間,連接配接中國和北韓的橋梁被美軍炸毀,而丹東一側的橋梁仍然存在,而在北韓一側,河上隻剩下幾座橋梁。

今天,站在丹東一側斷橋的盡頭,可以看到另一側北韓的各個建築,偶爾旋轉的摩天輪,甚至沿河行走的路人。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鴨綠江雙橋——左邊是中朝友誼橋,右邊是鴨綠江大橋。石占偉

在橋上,我們見到了丹東當地的紀錄片導演馬曉春。觀察這座橋是他的工作和愛好。作為丹東人,他對鴨綠江大橋既善良又陌生。善良,因為這是家的橋,已經看過橋無數次了;斷橋承載着多少榮譽和屈辱的興衰,久久以來,他總想一探究竟。直到有一天,在鴨綠江大橋的頂端,我.c,一個老人在流淚。

"一個十月,大約在抗美援朝戰争紀念日前後,我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人站在橋上的"為了和平"雕像前,哭着喊着說,'媽媽,我站在鴨綠江大橋上,當時我父親正從這座橋過河。馬雲說,從那一刻起,他就決心拍一部關于鴨綠江大橋和美朝戰争的電影。

70年前的那場戰争,志願軍的後代沒有忘記,丹東沒有忘記,國家沒有忘記。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參加反美援助北韓的幸存榮民和志願軍同志"抗美援助中國人民軍70周年"紀念章。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著名照片"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志願軍進入北韓正經過馬城浮橋。攝影:李敏

中國人沒有忘記。根據最近的一項媒體調查,96.2%的受訪者認為新時代仍應繼承和發揚反美援助北韓的精神。央視近日推出反美援助北韓主題電視劇《穿越鴨綠江》,收視率最高的全國同步電視劇,累計觀衆超過9億人,成為年初以來最火爆的電視劇。

奇怪的是,同樣的北韓戰争,在戰争的另一邊,美國,卻變成了一場"被遺忘的戰争"。20世紀50年代,駐韓美軍服役後傳回祖國,周邊鄰居似乎不僅對他們在北韓的所作所為和所聞漠不關心,而且很快抛在腦後,國内的重大事件,或者房地産、新車等,是美國人最重要的話題。

對美國人來說,北韓戰争既不是一場捍衛國家安全和正義動機的大規模戰争,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樣,也不是像越南那樣,将美國拖入泥潭,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北韓戰争是一場艱難的局部戰争,人們很快認為它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對美國也沒有好處。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參觀者在擴建重新開放後參觀丹東反美援助紀念博物館。石占偉

"2001年和2002年是幾場重大北韓戰争50周年,但過去兩年在美國上映的三部戰争主題電影中,有兩部("珍珠港的低語者"和"我們是士兵")是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是關于越南戰争和北韓戰争的,"一位美國榮民寫道。

2004年,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David Haberstam)在寫一本關于北韓戰争的書時通路了佛羅裡達州的基韋斯特圖書館。他發現書架上有88本關于越南戰争的書,而關于北韓戰争的書隻有四本。難怪在英語國家,這場戰争通常被稱為"被遺忘的戰争"或"不朽的戰争"。

無論記憶還是遺忘,幾十年後雙方截然相反的态度本身就是這場戰争意義的标志。

"安然無恙地與山河搏鬥"

從沿河綿延50公裡的鴨綠江大橋出發,是志願軍渡江的另一個起點——河口村。

川口村與北韓青城縣隔河相望。該村是位于河心的一個島嶼,因為到處都是桃樹,叫桃花島。

63歲的村分書冉慶辰說,村裡有800戶人家,家種桃樹,幾千棵樹,少之又有上百棵樹。春天看秋天采摘的花,這些年川口村很受歡迎。2019年"十一"假期,平均每天将有156萬人在島上。農舍老浪家的鴨綠江遊船票一天售出10萬張票。冉慶晨自豪地介紹說,本村農民收入居全縣第一。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從川口村出發,俯瞰鴨綠江和河對岸的北韓。石占偉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桃花島航拍。石占偉

也許是因為《桃花之源》,也許是因為金永武在桃花島,桃花形象總是帶着一種安靜、遙遠的魅力,就像湖花島村前河——遠離中國地圖的東北角,注視着鴨綠江周圍的水流。

然而,這種安靜遠非與生俱來。七十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幾個部隊從川口村出發,越過鴨綠江,挺進北韓戰場。美國飛機往返鴨綠江,轟炸了連接配接桃花島和北韓的青城大橋。冉慶辰說,聽老人們回憶說,美軍飛機首先沿着鴨綠江飛行,垂直于青城大橋投下炸彈,投下好幾天沒炸。它後來在橋的方向被轟炸,最終被吹走。七十年後,彈痕累累的斷橋還在鴨綠江上,隻是名字已經從青城橋改成了河口橋。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今天的河口打破了橋梁。石占偉

2020年底,在一個寒冷的早晨,冉慶辰站在河口斷橋的盡頭,眺望着山的另一邊的北韓,在幾座山丘後面,這是志願者與美軍交戰的舊戰場。那一年,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季節,他的父親在橋上為志願軍士兵送行。

冉說,他的父親是川口村的一名民兵連長,他帶領志願軍進入北韓,并幫助軍隊将烈士的遺體帶回村裡。"十個村莊中有八個參加了對北韓的反美援助,"他說。

他從河口斷橋的盡頭轉過身來,回頭望着島上的桃樹林,期待着來年秋天的收獲。島中心的主幹道将分為兩片桃樹林,這一天是追趕的日子,在道路兩旁,賣衣服、鞋子、肉、小吃,一個攤位與一個攤位相連。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河口村是毛澤東銀行進入朝代時在祖國留下最後腳印的地方,今天在這裡建起了一所毛銀行英語國小。石占偉

沿着北行的路,陶林盡頭有一片空地,停着一輛從北韓戰場運回來的T34坦克,似乎在提醒世人,如果沒有7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沒有桃花。

對美國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戰争勝利,不僅給這個邊村帶來了長久的和平,也誓言了讓全體中國人民站起來,站在世界的東方。這場戰争,拼出了山川無傷,家國甯。

"對美朝戰争被稱為人民戰争的建國戰争和建國戰争,"北韓紀念博物館反美援助團副主任宮少山說。中國人民将永遠銘記其偉大的曆史成就。"

《走進民族精神》

2020年12月,鴨綠江畔丹東的氣溫正在接近零下20攝氏度,再加上新冠疫情的陰影依然存在,外國遊客寥寥無幾,當地人很難出門,但位于該市的英華山反美援助朝紀念館卻熱鬧非凡。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反美援助紀念館,擠滿了人。石占偉

副館長宮少山帶領着幾位記者,邊走邊講解,走路時,觀衆越是圍在他身邊,他的評論也經常被其他演講者報道。宮少山說,反美援助紀念館擴建後,2020年9月重新開放,每天接待3000人,幾乎每天。

這些遊客可能不知道美國援助北韓戰争的開始和結束,但他們必須知道"誰是最可愛的人",一定聽說過黃繼光,邱少雲,一定想念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保衛國家的英雄。70年來,對美朝戰争凝聚的民族精神,已經浸透了中國人的鮮血,影響了幾代人對生命和世界的看法。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志願軍士兵使用的琺琅杯。石占偉

回顧人類戰争史,一座城市池的易手,一支敵軍的殲滅,或許對今天的人民沒有現實的影響,但偉大戰争的偉大品質已經融入了民族的精神譜系,融入了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七十年後,我們仍然記得對美朝戰争,正是因為它和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奠定了今天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那就是不怕被強奸,抵抗強大的民族精神,那是一心一體的國力, 一顆心,就是放棄生忘死,死在民族的鮮血中,那就是保持民族創新智慧,勇往直前。

中美這場戰争,在美國“無人知曉”,我們為何要隆重紀念?

渡過漢江後軍隊殘餘的珍貴圖像。資訊圖檔

在丹東,民族精神在鴨綠江上流淌,刻在斷橋上。自從遇見在斷橋橋頭堡哭泣的志願者的後代後,丹東紀錄片導演馬曉春就一直用相機追尋反美援助北韓的曆史。

"一個沒有紀錄片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專輯的家庭,"他說。"在曆璐江流域走過所有橋梁兩年多後,他終于在2020年完成了丹東引以為傲的人類曆史紀錄片《遙遠的橋》。像大多數人一樣,馬曉春和他的祖先沒有參加對美戰争,但他們無疑是反美援助北韓的精神。

專欄編輯:翟飛 文字編輯:載飛 标題來源:鴨綠江大橋。石占偉

來源:作者:翟飛磊 升元 李楚月 胡玉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