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條條道路通鄉村 終點到達“振興”站

條條道路通鄉村 終點到達“振興”站

鄉村振興,交通第一。越過邊境,一條寬闊平坦的道路猶如玉帶,不僅串起了一個村子,更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點綴在餘杭的土地上。

2019年,餘杭區交通局繼續以"建設、管理、保護、營運良好"的農村道路為總體目标,積極開展"四條好農村道路"建設,努力将"四條好農村道路"從民生工程更新為人民心工程,為餘杭人民鋪平了一條繁榮之路, 生态之路與幸福。

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

秋冬季節,瓶窯小鎮北湖草蕩蕩着1萬畝的蘆葦在風中搖曳,月神如雪花飛舞。毗鄰北湖草地北塘路,連接配接瓶窯鎮的張裕村和西安寺,向西延伸至石山鎮,全長約6公裡。

"看着這條路後面的美景很麻煩,這條路坑坑窪窪,狹窄而小巧。住在張村裡的王阿姨說,現在路已經修好了,遊客紛紛湧向村子,非常熱鬧。據介紹,北塘路不僅串聯了多個村落,給村民出行帶來便利,在北塘路上開車還可以欣賞到1萬畝草景。

修路,不僅能使埋藏的風景紅起來,讓沿途的村莊變得美麗,更重要的是,讓村民過上美好的生活。去年5月,仁和街東塘村黃家軒群的一條村道被改造成一條宏偉的路。

改造前,村裡路隻有兩三米寬,窄而颠簸,兩輛車無法相遇,道路變成了"倒行道",進出極其不便。經過一年多的修繕,這條2.2公裡長的村道已經拓寬為一條六米寬的雙向車道。"這些年來,混凝土路面上出現了不少坑窪,有些地方已經暴露在碎石路面上,真是'灰蒙蒙的,下雨天,泥濘'。東塘村村民唐延飛說,這條路現在已經修好了,每天進出都容易多了。

黃家軒集團北塘路隻是餘杭區"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2018年,餘杭區率先在全省啟動"四條好農村公路"建設三年行動,打通"四好農村公路+"鄉村旅遊、曆史人文、工業經濟等交通和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力争通過三年建設完成"四好農村公路"1000公裡建設。

為此,區、鎮街道二級成立了"四好農村路"建設上司工作組,由主要上司擔任組長,親自要求親自把握,具體負責上司,設立專班,做到分工明确,責任人至上, 確定任務按時按質完成。餘杭區交通局堅持每月組織一次工作例會,分組到鎮街道一線引導服務,積極協調解決工作進展中出現的問題,督促鎮街道加快推進步伐。

2019年,"四條好農村道路"建立設項目涉及17條城鎮街道和98個村莊,共188公裡,226.285公裡,合同投資5.0553億元。

條條道路通鄉村 終點到達“振興”站

着力做好"四好農村道路"管理文章

"四好農村道路"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宇航在高品質推廣"四好農村道路"建設的同時,重點做好"管理、關愛、營運"三條。

走在仁和街漁橋村委向古秋千拓寬改造工程線路,記者被一個特殊的路标所吸引,留下了一個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能看懂"漫漫長路"資訊。

"我主要負責協調和監督道路的日常維護,道路環境修複,道路權利保護和營運管理。漁工橋村古平格長沈夢軒告訴記者,她當了一年多的"路長",每半個月都會檢查一下自己管轄的村道,平時也會用剩下的工作多看,"撿刺"。

為進一步加強餘杭區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工作,全面改善道路環境,區交通局制定了《四條好農村公路"公路長系統實施方案》。"四條好農村道路"實行縣、鄉、村三級長路制,按照"一條長路"的要求,在各地農村道路設定長路标志。逐漸形成政府主導、地域管理、分級責任、部門協作、社會治理的良好氛圍。

在良好維護管理的基礎上,餘杭區還不斷優化客運系統,通過采取全區布局城鄉客運、優化農村客運網絡、創新新型客運等舉措,城鎮街道、建村通過班車率100%,實作城鄉客運一體化。

2020年是"四條好農村道路"三年行動計劃的一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屆時優質農村公路的不斷延伸,将随着人流量、物流和資訊流的豐富,一個接一個地貫穿餘杭區農村發展周期的結束,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原标題""路過鄉"終點站到達"振興"站,作者淩毅、編輯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