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韓央行之是以加息,是因為它是東亞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正是因為東亞和東南亞是全球産業鍊中最重要的制造和加工地區,而南韓處于重要的分工階段。
通常,加息與過熱和通貨膨脹有關,特别是在南韓等依賴實體經濟的國家。
但在實踐中,我們看到經濟既沒有增長,通貨膨脹也不明顯,2021年的預測分别為4%和2%。
這表明,南韓央行一定是因為其他原因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加息對經濟複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南韓央行一定看到了什麼,雙方的權衡取舍。
讓一個國家做出讓步以放棄增長的唯一途徑是金融體系中出現的潛在風險。
也就是說,美聯儲的縮編可能很快就會開始,美元最大的政策目标将強勁增長,6月和7月的非農就業資料顯示,美聯儲的收縮将在第四季度得到滿足,屆時可以肯定的是,大量海外資金将流回美國和新興市場經濟體。 包括南韓在内,将面臨巨大壓力。
南韓不應該太擔心,因為美國國内需求的激增也提振了其經常賬戶盈餘,今年上半年達到4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2.9%。
另一方面,到2020年,南韓的國債将飙升25%以上,家庭債務與GDP的比率将達到90.3%。與此同時,南韓股市平均上漲了20%以上,而首爾的房價近年來上漲了90%。
此外,随着日本人口老齡化,南韓人口在2020年出現了淨下降。
想象一下,如果南韓的外貿順差在未來大幅下降,而美聯儲的撤資引發資金外逃,将直接改變收入和債務之間的金融失衡。在南韓可以做些什麼?是的,1997年的金融危機又過去了,國家破産日又被宣讀了一遍。
在國際金融資本眼中,依賴高端制造業和金融失衡出現的國家地區,簡直就是一塊有待收獲的肥肉。
不要說這是不可能的。随着全球對外貿易紅利期的消退,南韓的貿易順差能持續多久,使用放緩和出人意料的快速美國消費資料以及供應鍊配置錯誤的組合?
是以,南韓提高利率正是因為對國内金融失衡的擔憂,這遠遠超過了對經濟下行風險的擔憂。
但加息能解決問題嗎?我的回答是,不。南韓央行急于預先下令美聯儲撤資,以保留資本,拖延時間并緩解緊張局勢。
然而,如果在這段時間内不能有效調整收入和債務結構,實作平衡,最終結果就是步入"明斯基時刻",不斷加息,引發國内資産價格暴跌,資本外逃更加嚴重,最終貨币貶值,陷入危機,國際資本介入,完成收割。
那麼,作為東亞最大經濟體的中國,中國感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