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李漢森(哈佛大學政治系)

随着白宮的更疊,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将結束他為期兩年的國務卿任期。然而,他在任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監督的"印太"司令部的名稱永遠存在。

2018 年 5 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随後印太戰略掀起軒然,美國、印度、日本智庫界逐漸成為談印度和太平洋的趨勢。近年來,歐美學者也掀起了一小波關于"印太"理論的研究,但其中許多都不是規律,誤種的問題在時代并不少見。起初,"地緣政治家"堅持認為"印太"源于安倍在2016年8月發表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演講。但學者們很快發現,日本的"印太"概念絕不是一場混戰:德國地緣政治家卡爾·豪斯霍費爾(Karl Haushof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日本的泛亞思想産生了重大影響,他在1939年寫了一本書《印太空間中的德國文化政治》(German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Indo-Pacific Space),其中"印太"是一個複合形容詞。是以,有一種說法是,"Print Tai"起源于這本書。然而,根據書名來審視思想的起源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任何翻過豪斯霍費爾原著的人都可以看到,早在1924年,在《地緣政治》一書中,豪就提出了豐滿的"因泰"理論。1928年,當Itsteine Zur Geopolitik和其他作品偶爾發表在《地緣政治雜志》上時,這一空間概念繼續成為"海洋政治"的主要理論支柱。那麼,印度-太平洋概念的創始人豪斯霍費爾究竟是如何建構、展示和倡導"印太"的呢?他的《印太戰略》的結構、特點和使命是什麼?前印度泰一代如何啟迪其現在的生活?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作者收藏的豪斯霍費爾作品的第一版:太平洋地緣政治,1924年,左,以及印度太平洋空間的德國文化與政治,1939年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作者收藏的豪斯霍費爾和其他作品,"地質地質學的基礎"(1928年初版)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1925年,他出版了兩本地理期刊,由Haushofer編輯。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2016-2019年,日本和美國正在啟動一系列廣泛的"印太戰略"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卡爾·豪斯霍費爾,德國陸地科學家,1869-1946 年

豪斯霍費爾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結合成"印度-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于另一個複合概念"Eur-Amerika"的"對立空間"。當時,在巴黎之後,德國失去了在國外的影響力,是以"反殖民主義"是魏瑪共和國思想家的預設立場。豪斯霍費爾批評了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等老牌殖民大國的火力。他希望中國、印度、東南亞和更廣泛的印太地區在政治上恢複,并通過民族自決消除歐洲和美國的影響(見作者的文章"印太"概念:思想在全球背景下的可追溯性和國際接受度,将發表在《世界曆史評論》上)。

為了比對英國和美國主導的大西洋空間,豪構思了一個巨大的"印太":從馬拉加西到西部,從波利尼西亞到東部的海洋空間。這個海洋空間的中心是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豪斯霍費爾稱他為巽他湖,而不是大陸架,因為它的水下暗流,包括許多更新世的陸地河流,後來随着海平面上升而沉入海洋。這樣,巽他就是天然的"印度-地中海"。在豪看來,西方為了主宰海洋,不斷創造了一個多樣化的地中海——"歐洲地中海"、"中美洲地中海",甚至澳洲和紐西蘭之間的"澳洲地中海"。他擔心美國抵達菲律賓後會複制英美上司的太平洋海上走廊,他渴望"印太"在海洋中自主崛起,打破已建立的海洋國家的海上壟斷,實作海上自治。

豪斯霍費爾預見到海洋重組的"自然扭曲",他說:"印太地區"在被人為切割之前是一個自然的整體。他引用了三套論點。首先,海洋生物學研究指出,印度洋和太平洋屬于同一個"生命機關",例如在東非和奧亞海岸之間旅行的大量魚類。這種"動物地理學"比所謂的"國際公約"更自然。豪還強調了純粹海洋學意義上的邊界,得出結論認為,"印太空間"的邊界是由南部海洋的西風和南極洲的洋流決定的,這些西風"從實體角度來看更容易接受"。海風和洋流決定了人類航行活動的性質和範圍,而海洋貿易、海軍活動、海上勘探等活動進一步構成了國際政治力量的邊界線。第二組證據來自當時的民族志研究。他的主要盟友是Leo Frobenius,他也在Friedrich Ratzel的門口。Fyfe研究通過追蹤土著文化的變化,描繪"文化"的形式并從經濟結構中重建"意義"來關注非洲。但他的同僚弗裡茨·格雷布納(Fritz Graebner)專注于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等級制度。豪認為,昂貴的掩護方法可以重建舊石器時代到青銅文明的"馬來-波利尼西亞遷徙",而這種"海洋遊牧"現象揭示了"印太"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具有政治屬性,而在這漫長的一段時間裡,"大西洋從未如此"。這樣,通過"海洋政治"和"民族學"的結合,豪斯霍費爾實際上"證明"了印太地區的政治"高于"大西洋,這一結論是違反直覺的。豪的第三個靈感是語言學。最新的人類學,海洋學,語言學結果指出了波利尼西亞,大洋洲,菲律賓,南亞和東非的語言之間的曆史相似之處,南島語(也稱為"南島")向西延伸到馬拉加西和東部的斐濟語。這些海洋學、民族學和語言學界已經逐漸形成了"南海"(Südsee)的共識,認為南海是一個有機的海洋空間,既能解釋語言等文化現象,又能解釋生物、洋流、地質現象。豪斯霍費爾所做的是将這段超長的自然曆史帶回政治史,并用它來建構"印泰"願景。

豪斯霍費爾認為,"印太"政治崛起的前提是政治意識層面的統一戰線。具體來說,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任何偏移,或印度與中國文化圈之間的緊張關系,特别是在東南亞,一個自古以來就與中國和印度文明交織在一起的大型染色罐,都必須得到解決。他認為,調和印度和中國的途徑是用槍指着殖民主義。在這一點上,印度應該向中國的共和運動學習。在建構"印太"概念時,豪斯霍費爾有兩位印度合作者,印度教民族主義學者貝諾伊·薩卡爾(Benoy Sarkar)和孟加拉裔印度思想家塔拉克·納特·達斯(Tarak Nath Das)。兩人都是反英和反殖民戰士。在1920年代,薩卡爾曾希望印度以華共和革命為榜樣,推翻大英帝國在南亞的統治。他的《亞洲青年的未來主義》是豪斯霍費爾論證"印太政治意識"的重要素材之一。當然,薩卡爾在1940年代對納粹的贊揚是如此的有争議。達斯的一生更加傳奇。在德國積極參與印度反殖民鬥争的背景下,達斯因1917年印德陰謀而被監禁在美國。當他最終從堪薩斯州的牢房獲釋時,他漂洋過海來到了慕尼黑,在那裡他渴望在那裡。在加利福尼亞期間,他用英語寫了一本新書《日本對亞洲的威脅嗎?(日本對亞洲的威脅嗎?),由北洋海前首相唐紹義編纂,日本國家新聞主編德福一郎編纂,在上海出版。來到德國後,達斯得到了豪斯霍費爾等人的支援,将印度學生送到德國學習。他出生于一個名為雅利安協會的右翼組織,該組織在印度宣揚"雅利安人"種族理論。在達斯等人的幫助下,豪創立了德國科學院印度研究部。德國學院最初以瑞典學院為藍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名,以逃避納粹的惡名,并成為歌德國家,造福于無數德國學習者。豪斯霍費爾與薩卡爾和達斯關系密切,他欽佩泰戈爾,并試圖吸收德國梵語和中國研究,特别是馬克斯·穆勒和奧托·弗蘭克的觀點。所有這些都是"印太"理論的關鍵因素和靈感來源。在他的"印歐大陸"和"印太海"的願景中,中國和印度在動搖英國和法國殖民主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豪斯霍費爾的印度朋友達斯出版了《日本對亞洲構成威脅嗎?唐少義序言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Benoy Sarkar,印度學者和反殖民活動家(1887-1949)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塔拉克·納特·達斯(1884-1958)

豪與中國學術界的個人關系并不深厚,但中國在他的陸海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不僅反映在他将中國共和革命視為"印太"人民自治的典範的觀點中,甚至還展現在東方主義的誇張形式上。例如,他斷言歐美思想不如中國的政治哲學,甚至利用中國海上貿易史來批評歐美海上強國。從腓尼基到羅馬,從伊比利亞到法國,他鄙視航海的成就,"比海洋更'沿海'"。他如此刻意貶低羅馬民族在航海黃金時代的成就,其标準自然不是近代德國早期的航海水準,而是東亞和西亞之間航海的巅峰。他說,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經常"在他們的'印度洋地區'相遇",根據二十世紀初的德語文法,這個短語"應該指'中國人'。有趣的是,《印太戰略》的領班讓中國掌握了《印太戰略》的海上霸權。事實上,豪斯霍費爾指的是自唐宋以來中國與阿拉伯人的海上貿易。此外,鄭和艦隊的航線也恰好穿越南亞和阿拉伯,而西面是葡萄牙、英國、荷蘭、法國,與航線相比,更符合豪的"印太空間"航程。對于他來說,"印太國家"在自己的"印太空間"航行中,歐美的成就,也動搖了西歐"海洋統治""跨海殖民化"的曆史基礎。豪對東方曆史的運用旨在抹去德國競争對手的曆史理性和冒名頂替的本質,旨在統一"印太"地方政治文化,遏制西歐的全球擴張。

但與日本相比,豪斯霍費爾在中國的接受度極其有限。他唯一的著作《國防地理》(1932年)由德國學者周光大翻譯成中文,1945年由商務印書館在重慶出版。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周光達翻譯了《浩浩特的國防地理》,由抗日戰争期間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

相比之下,豪斯霍費爾的理論被傳播、接受和演進,在二戰前後在日本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甚至在不同的地方生根發芽、轉世。豪在geoscite雜志上發表的關于東亞的論文雖然沒有重新編輯和用德語出版,但被日本學者選中,彙編,翻譯和出版,并以深刻的著作"大東亞的地緣政治"命名。結果,豪斯霍費爾在不知不覺中介入了"泛亞洲主義"的辯論,這場辯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包括倡導"東亞協同作用"的泛亞洲思想家瓦克山,以及他在昭和研究所的同僚,軍國主義的亞洲哲學家和子,以及左翼和平主義者日野太郎。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熱"催生了一代"大亞亞洲"研究:旅行家松川、滿洲問題專家川崎正謙和地理學家小馬藤幸雄都在1942年出版了關于亞洲地緣政治主題的書籍。這些"地域"和"土地管理"定義不清的作品和其他泛亞亞洲思想,如第二代京都學派人物,如宮城清,最終流入廣義的"共榮圈"領域。京都大學地理系緻力于"地緣政治的日本化",一方面吸收Haushofer,另一方面抵制從國家角度複制德國地緣政治。這種微妙的豪斯霍費爾招待會與同時聚集在京都大學校園的京都哲學學校共存,形成了"雙京都學派"的平行、對流、對抗的局面。兩人還就日本的軍事和政治戰略發表了看法。就在1929年,京都大學校園還是太平洋關系研究所會議的舉辦地,關于日本地球科學的争端變得更加突出。鑒于角色之間關系的複雜性,分類并不總是嚴格的。但總的來說,豪斯霍費爾派的京都學者更接近帝國軍隊。以海德格爾為精神導師的京都,與日本海軍關系密切。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京都大學圖書館舊照片(京都大學照片檔案)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圖 1941年4月,日本海軍調查分隊智囊團,随後江澤江(藤田周,高木海治少将)省級人民聚集-光人協會,1986年,同上)。

早在1941年,研究日本"東亞新秩序"的美國學者肯尼斯·W·科爾格羅夫(Kenneth W. Colegrove)就嗅到了,在德國的影響下,日本正在醞釀一場政治爆炸。即便如此,豪的"印度泰"概念隻是衆多要說的之一。很難證明豪斯霍費爾的"印太"理論,還是日本出生的地緣政治,或者完全本土的泛亞主義,日本的"本土"和"外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甚至日本版的門羅主義,他們認為亞洲和東南亞是"日本的南美洲",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或許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平原上,有意或無意地,日本"大亞亞洲"意識形态的合理化出現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豪斯霍費爾的《太平洋大地測量學》在日本學術界很受歡迎。但在1940年,由日本青年外務協會研究部組織的《太平洋地緣政治:地理史研究》一書的日文譯本在東京印刷并出版。在課程的同一端,制作了一本太平洋書(太平洋書,1941年),并在1939年至1944年間出版了一系列德國作品:希特勒青年團上司人巴爾杜爾·馮·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 的《革命erziehung》。Reden aus den Jahren des Aufbaus, 1938);赫爾穆特·斯泰雷赫特(Helmut Stellrecht)的《德國青年的軍事教育》(The Military Education of German Youth)、《德國青年的軍事教育》(Die Wehrerziehung der Jugend,1936年)和納粹經濟學家雨果·裡查茲(Hugo Richarz)的《國防經濟》(Wehrhafte Wirtschaft)。1938)。青年外交協會還出版了汪精衛的《中國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1940年)。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佐藤一郎,《豪斯霍費爾太平洋地質石化評論》,昭和19年(1944年)出版。

但豪斯霍費爾在日本的接受度是如此廣泛和熱情,以至于其他德國作家無法與之匹敵。部分原因是他在日本呆了18個月,并建立了一個網絡。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海洋政治空間"無疑觸動了日本知識分子的興奮神經,他們已經在競相搶奪德國的新書并翻譯它。1942年,譯者大井義弘(Yoshihiro Ohi)介紹了豪斯霍費爾的《大日本:對大日本圈的軍事力量、世界地位和未來的反思》(Dai Nihon: Betrachtungen über Gros-Japans Wehrkraft, Weltstellung und Zukunft, 1913)和《克服太空的力量》(Raumüberende Mächte,1934年)。豪斯霍費爾還寫了另外兩本關于日本的專著,并出版了日文譯本。其中,《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在德文原著出版僅兩年後才以日文出版。這種傳播速度不僅反映了豪斯霍費爾在日本的地位,也反映了日譯界對以極大的興趣和渴望吸收空間理論的推動"海洋政治"所表現出的緊迫感和焦慮感。他的專著"日本"的另一位日語譯者是《納粹文化體系》的影評人和學者佐佐木由紀夫(Yukio Sasaki),該書于1943年由著名的《第一研究》(First Study)出版。該出版社三年前出版了《我的奮鬥》的标準日文譯本,由泛亞思想家傅高新翻譯。錢伯斯的泛亞洲主義與豪斯霍費爾的"印太"願景不同,但兩者都主張亞洲政治和反英法等既定殖民大國。

豪斯霍費爾"海洋政治"思想的兩位日本诠釋者特别值得研究。如前所述,豪與他的同僚奧托·莫爾(Otto Maull)合著的《地緣政治基礎》(Foundations of Geopolitics)于1941年由日本著名政治學家趙玉成(Yucheng Zhao)翻譯成日文。趙玉成是研究日本文化經濟史、家庭與教育史、社會科學與社會制度的曆史學家,是以大多數學者低估了他對國際政治的熱情。他精心挑選了海外作品的譯者,包括打開日本大門的佩裡将軍,第一任美國駐日本大使湯森·哈裡斯和本文的作者豪斯霍費爾教授。在這三人中,豪沒有開一槍,也沒有交出國家官方檔案的副本,這是唯一的太空理論家。但是,作為海洋的思想家,與佩裡和哈裡斯一起,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它,難道沒有意義嗎?此外,豪斯霍費爾雖然沒有直接影響日本外交,但其間接影響不容忽視。1943 年 4 月,《海洋與世界強國》的日文譯本發表在《Oi Doo》(1892-1949 年)上。大井榮文曾在德國和日本接受過法律教育訓練,在加入岡田内閣擔任海軍顧問之前,他曾在衆議院任職四屆。他主張日本應加大在黃海捕魚的力度。他在海洋軍事和"海洋治理"方面的豐富經驗,與豪斯霍費爾海洋地質石中"海洋"和"陸地"的主要目的密切相關。無論是譯者選擇翻譯,還是翻譯"選擇"譯者,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兩栖決策者",明仁先生後來當選為鈴木太郎内閣成員,擔任負責内務的副國務秘書。他還被任命與松岡義彥一起前往歐洲,以鞏固日本與德國和意大利的聯盟。曆史學家研究了豪斯霍費爾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實際影響,幾乎沒有确鑿的曆史證據,這種間接線索是明确的。在二戰後的日本,關于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和海洋政治的評論文章、學位論文和書籍出版物今天仍然存在。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大東亞地緣政治》,石島太郎和木村太郎譯,《投資經濟學社會16年》(1941年)

今天,豪斯霍費爾的幽靈仍然漂浮在日本上空。是以,最好的例子不是那些困難的學術論文,而是漫畫《鋼鐵煉金術士》中豪斯霍費爾的微妙之處。在第一季的最後一集中,主角埃裡克犧牲了自己,從一個靈魂附着的機器人中恢複了他哥哥的人形,并于1921年穿越慕尼黑。在魏瑪共和國的街道上,他的父親範·霍恩海姆(Van Hohenheim)走過一個水果攤,抱怨下一個蘋果已經漲到了12馬克。他轉過身來,與"豪斯霍費爾教授"談論了圖勒-格塞爾斯協會(Thule-Gesellschaft Society,也被稱為遠北)的秘密。回到家後,他看到他的兒子愛德華(Edward)正在打扮自己,手裡拿着羅伯特·戈達德(Robert Goddard)的一本書《到達天空之路》(The Way to Reach the Sky,1919年),準備坐火車去特蘭西瓦尼亞,向赫爾曼·奧伯斯(Hermann Oberth)學習火箭科學。這個場景導緻了漫畫續集,鋼鐵煉金術士:香巴拉的征服者。其中,一位猶太商人展示了埃裡克·豪斯霍費爾(Eric Haushofer)的專著《日本與日本人》(Japan and the Japanese)。然後,英雄沖向納粹火箭指揮中心,試圖阻止像麥克白夫人一樣兇殘的女性迪特裡希·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在希特勒11月8日在啤酒館發動政變的那天,在香巴拉永恒的家中發射載人火箭,真正重塑空間。在劇中,豪斯霍費爾雖然站在"曆史錯誤的一邊",但深思熟慮、冷靜的頭腦,多次勸說意識形态的味道更加強烈的埃卡特并沒有試圖在太空中超越不可能,傷害無辜者,但不幸失敗了。這可能是豪斯霍費爾學術思想的第二個家,向這位政治空間理論家緻敬,因為他重新構想了Marsch auf die Feldhernhalle事件。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鋼鐵煉金術士》中的猶太商人弗裡茨·朗(Fritz Lang)遞給主人公一本豪斯霍費爾的書。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鋼鐵煉金術士:香巴拉的征服者海報,頂部是女性版的伊卡特,被稱為豪斯霍費爾的小胡子男人

從中歐的土地到東亞海岸,從反殖民戰略到遏制政策,"印太"的來世和轉世,今生與來世,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意義,但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考慮第三代皇帝的中國人并非不重要,但将印太地區與納粹曆史聯系起來是不夠的。相比于古今"印太"的比較,"印亞崛起,打破海上殖民"和"美國10萬日印同盟遏制中國實力"相比,老比上,但放在曆史放大鏡中拯救,前印太的概念比今生更具政治含義。今天,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之間的精确對應關系仍然具有挑戰性,定義了人類和海洋空間的标準:地質學與海洋,語言與曆史之間的緊張關系比過去更加明顯。最重要的是,南亞、南亞和東亞的大片地區仍然籠罩在後殖民時代的陰霾之中。在一切似乎都已塵埃落定、一切不确定的時代,作為海洋空間理論的"印泰",或許比作為大國博弈的文字遊戲"印泰"更有啟發性。

責任編輯:于淑軒

校對: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