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港、虹口港、沙峪港在這裡交彙蜿蜒,也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保留完整水系格局的區域,還有8座儲存完好的橋梁和大量獨特的石庫門綜合體。漫步在這裡,仿佛人們回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甯靜的河流,沉默的建築,似乎在講述它的百年滄桑......北起王牌兒童公園,西至九龍道,南至周家嘴道,東至海倫路,上海音樂谷(SMV)地區,素有"魔水之鄉"之稱。這裡有江南水鄉的甯靜,以及豐富的曆史文化沉澱。

圖:1913年老陽航鴻欣/攝影(下同)
1933 老農場
虹口區浦陽路611号
推開九龍酒店頂層的窗戶,有一座建築,裡面有一把巨大的雨傘,看起來像一把敞開的傘,其獨特的形狀映襯着夜空,閃耀着光芒。
1933年 老農場前身是上海工業部的宰牲節農場。1931年,工信部在虹口沙禹路購地,1933年11月,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古羅馬大教堂式開齋節農場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宰牲節、"無梁屋頂"、"傘柱"、"橋"、"旋梯"、"牛道"等諸多特色建築融為一體,這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宰牲節,這樣規模的宰牲節在世界上隻有3個,而目前隻有上海這個儲存完好。1933年,老方成為上海城市演進過程中的代表地理标志和文化地标,并于202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工業部設計的宰牲節設計獨一無二,整棟建築沒有橫梁屋頂,300多根大型傘柱均勻分布在建築廣場的外層,獨立支撐着宏偉的建築。八角形和四角形的傘柱帽是建築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八角形傘柱帽主要分布在建築物外圍的西側,方形傘柱帽分布在外圍的其他部分。廊橋空間是該建築最具特色的特色之一,外廊橋空間包含4層外廊和26座相連的斜橋,是上海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的紅牌。
本世紀初,工業部開齋節農場大樓發現後,有關部門和機關修複了建築建築、地面、外牆、内牆、廊橋、傘柱、屋頂、電氣裝置等,後期又拆除了兩座額外的廊橋, 并重新組裝了原來的26座廊橋的受損部分。1933年經過翻新改建,老會場擁有國際美食購物、戲劇音樂表演、主題嘉年華,包括1500多平方米的"天空舞台"成功舉辦了法拉利F1派對、巴黎藝術與設計展、"藍莓之夜"亞洲首映派對等多項重要活動。上海戲劇藝術中心還與1933年的老劇院簽訂了長期演出協定,将1933年的空中劇場改造成上海北部的表演藝術中心。作為1933年在音樂谷建造的最早的經典之一,老方已成為上海的标志性建築。
1933年,這座古老的農舍被大火和煙霧摧毀,雖然多次關閉,但建築本身卻奇迹般地儲存了下來。曆史,使建築成為一塊塵土"的曆史,使這玉蝶重生,被打磨成一塊尊貴的玉石。
圖:河水老了
星夢劇場
虹口區東家興路267号
星夢劇場周圍每天都有年輕美少女前來打卡,這裡誕生了一個中國本土偶像組合,是年輕人的時尚之地。自中國最大的偶像團體SNH48在星夢劇場設立自己的演出基地以來,它已成為中國新一代偶像文化的新地标。
星夢劇場前身為嘉興電影院,建于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天堂劇場,是一座具有現代曆史文化遺産價值的老建築。它由著名的英國阿特金森-達拉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英國商業安迪房地産公司資助,是上海最早的電影院之一,于1970年3月更名為嘉興劇院。2010年前後,虹口區對老電影院進行了保護性修複,恢複了演出功能。2013年8月,嘉興劇院更名為星夢劇場。現在,影院周圍每天都有很多SNH48粉絲,甚至這裡也成了一家紅店,一些攝影愛好者經常蹲在這裡,捕捉自己理想的照片。
在《城市影像》一書中,總結了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符号。一個可讀性和高圖像的地方需要在不同元素之間加強和回響。星夢劇場在十字路口,可以看到人流順,适當的街道規模和建築立面形成的空間環繞,也給人群駐足、聚集營造出便利、各種活動和表演到街上,延伸了劇院的固有空間......排隊,閑逛,交談,買賣,接送,拍照,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這裡滿足。在嘉興路,劇院不再是劇院本身,而是與周圍社群的實體環境。作為一座曆史建築,比較城市好的地方,很多外國人喜歡來這裡,覺得"這就是上海的樣子"。幾位前來參觀星夢劇場及周邊地區的外國人激動地說:"沒有比嘉興路更能感受上海的地方了。"
圖為:三角藝術公園
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
虹口區濮陽路735号
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是集音樂創作、文化展示、潮流設計、媒體互動、酒吧休閑于一體的現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這裡以其三面水似的半島命名,一杯咖啡,一把吉他,陽光照耀在綠色種植的屋頂上,眺望着蜿蜒的河流,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哼唱歌曲。半島灣擁有百年曆史的哈爾濱路一号橋、二号橋和浦陽路橋,以及古老的石庫門街區,擁有一種與衆不同的柔軟和悠閑。
半島灣哈爾濱大廈建于1929年,由一位美國商人創立,他創立了彙芳鋸木廠,後來由于美國商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撤離而與軍隊混合在一起。在1942年之前,該地區因其龐大的日本人口而被稱為"日本租界"和"小東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上海猶太難民的臨時避難所。解放後,有關部門将其整改修複,改造成"新藝術場所",成為當時上海新的地标和新景觀。
半島灣工業園在改造中,保留了典型的美式建築風格,将多年的文化積澱和無處不在的音樂元素融為一體。在這裡,紅磚牆作為其标志性元素,沿着河流景觀和校外街道的餐廳創造了一個音樂碼頭,感覺就像在威尼斯的街道上一樣。斑駁的樓梯扶手和古老的建築牌匾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變化,牆壁上的雨水收集管道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音符,收集雨水并發出美妙的音樂,紅牆前的巨型淡紫色雕塑在遊客走過時播放着美妙的音樂,空中花園俯瞰着屋頂上的一段音樂......這裡的音樂已經成為一座流動的建築,建築裡的音樂已經固化,讓城裡人能找到一個安靜祥和的地方,成為心靈的"家"港灣。
國家音樂産業基地、1933老農場、星夢劇場、半島灣時尚文化創意産業園、三角藝術園、音樂谷展覽體驗中心、1913老洋岸等構成了上海音樂谷景區。它是虹口區100年發展變化的縮影,也是上海現代城市各種文化交流與對話的産物和見證。未來,它也将成為上海城市旅遊的重要區域。
新民晚報記者 袁岩特約記者 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