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三次看《小醜》,延續了DC的黑暗風格,但這不是一部超英電影,而是一個普通人視角的故事。
當菲尼克斯飾演小醜角色時,不少觀衆拒絕了,畢竟《蝙蝠俠的黑暗騎士》中的諾蘭,曾用希斯·萊傑打造出經典的小醜形象。

然而,當《小醜》上映時,菲尼克斯的小醜卻成了又一部無法企及的經典。
如果說希斯·萊傑飾演的小醜瘋了,那麼菲尼克斯飾演的小醜則是悲傷的。
這種悲傷的心情,與現實中沉重的壓力形成鮮明對比,卻依然一無所有,如此平淡的角度,最能激起觀衆的情感共鳴。
如果第一次看故事,第二次看情感,那麼第三次看的是現實,一個如何把一個人逼入犯罪現實。
盡管《小醜》将幾乎所有問題都歸咎于哥譚的社會環境,但正是人性的罪惡以及道德和法律的崩潰最終導緻秩序失控,以及韋恩家族。
我有理由相信蝙蝠俠和小醜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即使韋恩夫婦試圖掩蓋真相,畢竟女仆與主人發生性關系是一種恥辱,家人永遠不會讓任何人知道,是以驅逐女仆是合乎邏輯的。
韋恩編造了一個荒謬的理由,說小醜是她母親收養的,同時也說她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
請問一下,小醜的母親是否真的生病了,她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能會被收養為孩子?這顯然是韋恩家族為了掩蓋真相而編造的謊言。
事實上,從《蝙蝠俠三部曲》來看,我不太喜歡蝙蝠俠這個角色。
尤其是在最後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我更覺得蝙蝠俠的存在是一個錯誤。
正是他把貝恩塑造成一個怪物,他吹噓正義,卻繞過法律,導緻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
道德是用來激發人性之善的,而法律是用來壓制人性的邪惡,但蝙蝠俠的存在是什麼呢?
每次上手,都以為自己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制高點上,這是非常主觀的行為,最容易用。
在看《小醜》電影之前,我隻看到小醜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後回頭發現,每次他開口露出快樂的笑容,眼裡都充滿了淚水。
這種邊緣人沒有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注,他們想要的隻是一種穩定,可惜哥譚市無法給他穩定。
電視上的韋恩發表了一場精彩的競選演講,電視機外的小醜不得不獨自受苦。
他遇見韋恩不是因為他珍惜家人的财産,而是因為他想要父親的愛和照顧。
但韋恩拒絕了小醜,并毆打了他,以保護小醜的安全,這是壓垮小醜的最後一根稻草。
長步,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小醜總是試圖爬,随着結尾接近尾聲,小醜成為跳下樓梯的一種方式。
其實這也暗示了小醜的飛翔自我,既然不能融入最高圈,那麼性愛就跑到了谷底,然後用破壞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圈子。
在影片的最後,小醜殺死了嘲笑他的主人,并被警察帶到警車上被帶走。
然後他被一群畫小醜的人救了,站在小醜的屋頂上看着周圍人的瘋狂,他終于得到了他想要的關注,舞蹈成為釋放他情緒的最好方式。
據說《小醜》正在為第二部電影做準備,這是一部獨立于DC宇宙的電影,塑造了最成功的反類型片。
也許我不認為他是一個反派,因為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有一個小醜在他的心裡,道德和法律讓這個小醜統治。
然而,擊球手的出現打破了正常的道德和法律秩序,他以為自己想以自己的方式懲罰罪犯,認為他是上帝,可以随意控制人們的生死。
我不知道,所謂超級英雄其實是最大的笑話,一個讀成佛成魔法,誰能知道,傲慢的蝙蝠俠在極端情況下,會變成另一個小醜?
說實話,我現在對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電影真的很反感,這實際上是美國價值觀的變相輸出,強調美國是世界的救世主。
是以,我非常希望,在《小醜》的第二部中,他會殺死蝙蝠俠本人,結束韋恩家族的統治,然後,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譴責,一勞永逸地終結小醜。
否則,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社會,到處都是隐藏着普通人的小醜心态,一個蝙蝠俠一個人就能得救嗎?
此外,韋恩家族的規模是建立在普通人的身體上的,是以有必要摧毀韋恩家族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