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作者:FancyMusicc

一首歌的創作,無非是文字和歌曲這兩組"大片",而在普通觀衆眼中,最重要的是這兩個方面。優美的旋律能打動人心,詩意的歌詞可以動人,可以說是一首經典歌曲,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國音樂界,歌手的成就也與文字和歌曲息息相關。我們熟悉的音樂極客周繼倫和方文山組成的"最佳搭檔",他們的歌曲互相碰撞,在中國音樂界的"摩擦"中走出了許多經典的"火花",隻為讓周繼倫達到了王者的地位。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除了方文山,我們知道詞曲作者還包括林曦、黃偉文等知名創作者。我們經常能從他們的話中看到生命、世俗的煙火、感慨千。

而在作曲界,有這樣一對兄弟,他們赢得了孫燕子,用火張學友,甚至在華語音樂界處于最低位,"拯救"了音樂市場。

他們就是李維薇和李薇薇,中國音樂界的"作曲之王"。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18歲時,李氏兄弟都首次亮相。

1966年,雙胞胎兄弟李維偉和李薇出生在新加坡,由于周圍環境的影響,兩兄弟從小就表現出很高的音樂天賦。

到兩兄弟年滿16歲時,他們可以獨自寫歌,經常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并一度成為"别人的孩子"。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說到他們的出道,真的是一次"意外"。

在一次度假中,李氏兄弟的母親真的看不了他們,他們隻會呆在家裡出去玩,而難以忍受的母親當時把他們報告給一個歌唱比賽。

起初隻是抱着可以出去活動的想法,沒想到李維維和李薇,而是從海上晉級決賽,一路走來,最終都會拿到比賽的冠軍。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當時剛滿17歲的李氏兄弟被一家唱片公司追上了,挨家挨戶地簽約。就這樣,李未薇和李薇薇誤入了音樂之路。

當他第一次加入唱片公司時,李氏兄弟總是作為新人學習,到1984年,當他們剛滿18歲時,他們有機會為自己打響名聲。

他們為當時掌權的黃琦創作了同名主題曲《海平之怒的蹤迹》的電視劇。随着電視劇的火爆,這首歌在火上火的同時,不僅讓黃琦的音樂事業更加輝煌,也讓十幾歲的李氏兄弟在唱片公司打下了基礎。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與紅張學友,也成就了自己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氏兄弟遇到了台灣著名音樂家Bug。

當時新加坡的音樂市場還沒有那麼繁榮,是以音樂家們在看到李氏兄弟的創意天賦後,以為他們隻是順從這裡,是以強烈建議他們去台灣發展。

經過一番考慮,兄弟倆一緻認為是時候去外面的世界突破了,于是他們拿起行李,來到了命運變幻的島嶼。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在台灣,李氏兄弟沒有放棄任何創造的機會。他們的作品也受到成龍的喜愛,并邀請他們為93版《天天屠龍》和電影《醉拳》創作主題曲,歌曲《給我一片天空》可以說是很多金庸粉絲的回憶啊。

後來他們的作品交給了寶剛,金寶利演唱了金牌制作人奧丁宇聽到他們作品後好評,毫不猶豫地安排好自己的作品給張學友演唱。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其中,《我等到鮮花也感恩》和《千悲萬苦》一度大獲成功,即便是今天,依然是廣為流傳的經典曲目。

張學友也因為這兩首歌在音樂生涯中,也赢得了歌神的稱号。而李氏兄弟也因為與張學友的相遇,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從中國樂壇大放異彩。

從那時起,李氏兄弟成為香港和整個中國音樂界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家。

赢得紅孫燕子,成為華語音樂界的"救世主"

李氏兄弟在他們的音樂生涯中變得越來越"成型",他們回到新加坡開設了一所音樂學校。

說到他們和孫燕子的關系,從她的母親說起。孫燕子和李氏兄弟一樣,從小就表現出了很強的音樂天賦,在南洋理工大學學習期間,母親把孫燕子帶到了李氏兄弟的音樂學校。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看到音樂人的第一道工序當然是第一首歌,孫燕子這張開的聲音立刻讓李氏兄弟被吓壞了,這簡直就是天啊!

後來,李氏兄弟急忙向華納唱片公司推薦孫燕姿,後來又給她寫了《黑暗》、《我想要幸福》、《綠燈》、《開始了解》、《我懷念》和《雨天》等經典曲目。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從挖紅到赢紅,李氏兄弟把孫燕子從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變成了中國音樂界的頭号暢銷書。同時,這也是他們引進新人的最大成就。

捧紅孫燕姿,帶火張學友,這兩兄弟堪稱是華語樂壇“救世主”

李氏兄弟30年來一直在通過中文轶事旅行,他們的工作已經傳遍了整個中國。雖然他們很少有機會露面,但在幕後創作這些優秀的作品,為華語音樂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說,老歌聽多久會覺得很有品味,但現在的歌會覺得無聊久。也許是因為現代作品追求的層次不同,在很多作品中都能脫穎而出,必然是新事物,卻失去了本質,往往忘記了藝術來自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