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師範大學青陽附屬的南涼精神教育館,學生們在參觀陝贛革命基地的沙盤時聆聽紅色的曆史故事。
紅色革命主題剪紙牆、革命烈士雕塑等主題元素集中展示,空間緊湊,内容豐富......近日,《中國新聞出版》記者跟随甘肅省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奉化百年路奮進新燕苑"遊行采訪團,走進位于閩東黃土高原的慶陽市第五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青陽附屬學校, 感受這片熱土中的紅色文化。
青陽是蘇政府在陝西幹邊區的所在地,以青羊南涼為陝西甘邊革命基地的中心,為長征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提供了北向抗日的登陸點。今天,這裡的輝煌革命曆史,已成為黨史研究教育的豐厚礦山。青陽市委書記、市長盧曉恒表示,100年來,這裡的紅色基因,"面向群衆,堅持信念,照顧大局,求實發展"的精神有着悠久的曆史。
"我來過青羊很多次,每次都能看到這裡發生的變化,親眼目睹了南梁從過去的貧窮小鎮到今天美麗的小鎮的變化。"甘肅廣播電視台記者單亮說。
走進青羊市第五中學,紅色教育走廊、紅色文化館已成為學生接受紅色教育的基地和靈魂的家園。學校曆史老師吳玲指着學校紅色文化館牆上的圖檔對同學們說:"為了鞏固和擴大南涼革命的基礎,中國共産黨上司當地人民進行了土地革命、大生産運動等,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鬥争......"
"通過對紅知識的學習,我深深感受到了共産黨人不屈不撓、拼搏的精神,意識到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青羊市第五中學九年級學生王毅哲告訴記者。
記者随後前往位于青羊市南部的北京師範大學青陽附屬學校,沿着學校北校區西側走,路邊矗立着南涼精神教育館。館内,以南涼精神16字内涵、陝西甘邊革命基地沙盤、陝西甘邊革命底圖和劉志丹、謝子昌、西仲勳為主體的大型剪紙展,藏書1200餘冊。
"當時,劉志丹正在帶領遊擊隊在山安邊疆與敵人作戰,村裡來了10多名隻有14、5歲孩子的窮人,他們一直到劉志丹率領的紅軍遊擊隊。在南涼靈性教育館,北京師範大學青陽附屬學校五年級學生段心怡正在大聲疾呼。記者了解到,段信義是學校培養的"小紅解說員"。
中國通訊社甘肅分社記者劉玉濤認真聽着,說小叙述者的故事非常感人,讓觀衆融入其中。
學校副校長楊貴新表示,南涼精神教育館的開通,以及南涼精神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希望通過引入紅色課程,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色練習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南涼精神, 堅持信仰。"我認為在他們的餘生中,無論風暴如何,這種精神都會使他們終生受益。楊貴欣的話引起了記者們的共鳴,他們在這次行軍采訪中一路思考。
"作為一名記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這裡傳播紅色故事和當地人民辛勤工作的故事,激勵更多的人向前邁進,"農民日報記者陸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