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日本小說家小松維京蘇寫了一部名為《日本沉沒》的小說,一經出版就引起了日本的轟動。同名電影于2006年上映,當時票房相當不錯。除了小松的日本沉沒之外,還有一部名為"日本沉沒2020"的動漫,以及日大學幻電影"2077 Japan Lockland"中沉沒的日本島嶼的橋梁部分。

最近,另一部關于日本沉沒的電影正在上映,名為《日本沉沒:希望之人》,該片也是改編自小松作的《日本沉沒》。日本未來的危機是許多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想法,痛苦感已經根植于他們的心中。
這就是為什麼相關的文學和電影作品在日本廣受歡迎。為了安全可靠,應對自然災害可以得到更好的準備。日本作為太平洋火山環上的島國,可以說每年經曆幾次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台風、洪水等,日本也一直在從災難中恢複過來。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和2011年的東部大地震,雖然很多人失去了家園和家園,但他們的恢複速度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快。由于自身的危機,日本制定了全面的危機管理方法,每次都能從自然災害中吸取教訓,重建社群和城鎮,展望更美好的未來。
阪神大地震徹底改變了日本對地震的看法,開始把重點放在預防地震危機上。而在學生開展地震教育時,通過七分鐘的模拟劇場體驗地震的可怕破壞力,再現了阪神大地震中極其恐怖的一幕。了解自然災害的破壞和預防是日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還有專門的地震災害教育教育訓練,向學生展示當地的災難以及如何在各個地方重建家園,從團結到更強大。
參加地震模拟遊戲後,學生還将通過測試,測試他們從中學到的生存知識,加深地震教育的印象。學校也有針對地震的預防措施,首先組織學生疏散,并實時報告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發展,以便家長可以確定學生的安全。
為了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破壞程度,日本在建設中對防震和防災有嚴格的要求,制定了五年一次小檢查、十年一次大檢查、20年大修等措施,以確定建築物的複原力。
如果日本的未來真的發生,正如《日本的沉沒》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日本人可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祖國,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公民。離開一小段時間,然後如何解決日本的沉沒,如何扭轉危機,可能是一個更務實的選擇。
(文本/無長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