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劇場戲曲蒸蒸日上

作者:孟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電影電視學院副教授)

自2000年第一部小劇《水先馬》首演以來,經過二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如今小劇場劇已逐漸成為規模劇次。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每年舉辦"小劇團歌劇節""小劇團優秀節目演出"等展覽活動,也吸引了更多各類戲劇、戲曲從業者、戲曲推廣平台紛紛加入,2020年11月,舉辦了五屆"中國(上海)小劇場劇演出",正式更名為"中國小劇團劇場", 可以看到小劇場劇的發展趨勢。

小劇場戲曲蒸蒸日上

小劇場淮劇《孔怡記》圖檔的戲劇素材

小劇場戲曲蒸蒸日上

河北怡子《幸福歸來》小劇場的圖檔

小劇場戲曲蒸蒸日上

梨園劇情《皇家紀念碑亭》圖檔素材圖檔

小劇場戲曲蒸蒸日上

小劇場 平劇"确認"了畫面的戲劇素材

将講故事與時代相結合的戲劇更受歡迎

雖然小劇的發展生态繼續保持良好,劇目數量逐年上升,但能夠得到觀衆認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數量卻沒有随之上升。許多戲劇在展覽期間才閃過,然後就無影無蹤地過去了。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劇本創作沒有做到"量身定做",無法形成小劇團歌劇觀衆的吸引力。

與傳統的"劇迷"相比,小劇戲的"年輕"觀衆明顯。這裡的"青春"一詞不僅指年齡,也指歌劇的曝光和體驗時間。由于歌劇《歌舞故事》的特點,年輕觀衆對歌聲的接受需要一定的過程,對字幕的依賴性還是比較沉重的,是以,那些破壞劇情完整性、淡化甚至取消"後現代"劇本故事情節的人,雖然具有很高的思考價值和探索意義, 但不能成為小劇場的"爆炸性錢"。從過去幾年的演出資料可以看出,演出赢得熱烈掌聲,演出後反響強烈,在公衆号或微信群中津津樂道,連續演出和觀衆對小劇場劇的熱情,如小劇平劇《水先馬》、小劇《河北怡子的快樂歸來》等, 小劇場粵劇《再生邊緣》、梨園劇《皇家紀念館》、小劇場淮劇《孔一基》、小劇場平劇《确認》等等,都既有故事,又有時代的美。

這些劇一般用時一個小時左右,最多不超過九十分鐘,主線清晰,沖突集中,劇情完整,很多熟悉經典IP或著名曆史事件的觀衆以此為基礎,從一個場景或事件開始,不把痕迹帶入現實生活中的觀景和反思, 如"馬前濺水""幸福歸來""皇家紀念館"呈現的婚姻愛情問題,"再生"中女性的地位,"孔一基"在智力生活和尊嚴的選擇問題......在熟悉情境背景和人物關系的前提下,觀衆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情勢"的後續上,進而産生強烈的從屬感,進而主動押注情感和了解進入劇情。

不同的觀景空間需要它們适合的方式

在戲劇演進和發展的過程中,舞台空間的設計随着時代、文化、理論觀念甚至地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觀影與表演關系的變化導緻了戲劇美學的變化。

雖然歌劇藝術自誕生以來的大部分表演活動都是在"狹小空間"上進行的,但無論是在亭堂裡,還是在彩繪船上,傳統的歌劇表演都是"演員到觀衆看"的單向交流方式。《小劇場劇》緻力于利用獨特的空間尺度和舞台技術,近距離甚至取消"舞台"與"觀衆"的距離,燈光、音響、舞台裝置、演員、人物和觀衆進入"劇場空間",有選擇地安排組合,以期創造新的戲劇效果。例如,小劇場湘劇《吳宋之踵》、《王波》在逃避吳宋的追擊時向觀衆乞求庇護;然而,觀衆與舞台"近距離"甚至"零距離",也會帶來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例如,觀衆突然被燈光的聲音或演員的"啟動器"動作吓壞了,影響了劇院的秩序;事實上,小劇的觀影模式已經向其從業者提出了"自我提升"的要求:演員需要根據空間尺度調整表演範圍和表演規模,做好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的心理準備和提前規劃;探索符合小型劇院歌劇風格特征的舞台示範的建構。

用藝術的真理和觀衆達成審美共識

《舞台人生四十年》中的梅蘭芳先生深有感觸地說:"演員永遠離不開觀衆。觀衆的需求不時變化。演員在劇改的,必須配合觀衆的需要去做,否則就是閉門造車,出門就行不通了。"小劇在藝術形式和傳播方式上不僅不同于現代戲劇戲曲,也不同于以往的殿堂庭院、茶館演出,在觀衆心理和期望視野和影響上,西方小劇場産生的"小劇場運動"是不同的。作為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舞台概念的結合,"新"戲曲的表演形式、小劇場劇的空間尺度及其伴随的觀影關系值得關注和關注。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必須以自己的"藝術真理"與觀衆達成審美共識。在歌劇從古至今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虛幻化、風格化、意大利化的表演風格,但其本質依然沒有脫離現實生活的邏輯。小劇戲的觀衆與演員之間的距離變窄,演員的動作、表情和眼睛可以被觀衆全眼看到,在大劇院或鄉村劇場演出時可以忽略的一些細節,比如演員的微觀表情和人物的情感錯位, 配角的眼神徘徊,綠色連衣裙搭配時尚修指甲,甚至服裝妝容上的細微瑕疵,都能被清晰地"挑出來"出來。如果創作人員在小劇場空間上形成,觀察與表演的關系還不夠,即使演員唱歌讀讀都做了一部精湛的作品,仍然會使觀衆因為懷疑而産生抗拒心理,進而削弱了歌劇的藝術吸引力。

戲曲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審美精髓,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最初的"為場地",到酒吧瓦片、茶館,再到現代劇場架構舞台,演出團隊必須緊密契合演出場地(媒體)、觀衆群體與演出關系的變化,做出小的調整或重大的改變,這就是劇院(劇團)的生存, 而且歌劇也可以是悠久傳承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作為一種新的歌劇表演形式,小劇場歌劇應該取得長足的進步,還要根據觀衆群體的審美回報結合自身的藝術特色,探索更符合自身特點的表演模式,增強觀衆的凝聚力,為擴大戲劇傳播的次元和廣度貢獻。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2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