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木頭
當騰訊的《創意營2021》和愛知的《青春有你3》同時上線時,預示着他們将成為微網誌熱播榜單上的常客。我們對選秀節目可能并不陌生,從湖南衛視開張的《快樂少女之聲》至今,才藝表演依然是很多帶着夢想進入娛樂圈的重要途徑。而随着市場的發展和消費的多元化而形成了一批不同的審美和消費群體,人們對偶像和明星的不同類型、風格和形象的需求或說法愛情似乎也在日益增多。此外,推廣和培養新面孔的潛在好處使許多商業和明星經紀公司看到了商業利益,不遺餘力地參與創造新明星。但更重要的是——與《超女》等"第一代娛樂才藝節目"不同,如今出現在各種網絡視訊中,目标似乎已經從選擇新人來推出,轉向在整個選秀過程中吸引觀衆。
這并不是說選秀将不再選擇新人(所有選秀節目最終都會推出以選擇個人或團體),而是說選秀過程本身的商業價值,其娛樂潛力以及吸引和邀請觀衆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和重要。娛樂圈不僅要創造新的偶像,還要讓觀衆陪伴和參與到這個新偶像的創造過程中。與前者不同,現在伴随着大衆消費時代的崛起,觀衆、粉絲和餐廳圈子的參與者已經成為偶像創作的重要推動者和力量。即便如此,當然,資本和商業的力量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創意營2021"
一。從偶像到偶像
如果将2009年的《超女》與2018年的《創意營101》進行比較,前者選擇新一代偶像歌手與後者選擇新偶像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李宇春,這位從《超女》中走出來的歌手,是《青春有你3》的導師,或許通過談論歌手、演員和偶像的差別,啟發了我們:
"我不認為'偶像'是一種職業。當一個歌手或女演員時,這首先是她自己的職業,因為她在這個職業中表現出來的東西—— 你說是才華,或者她的技能,或者她的魅力——被一些觀衆喜歡,是以她成為别人的"偶像",這是别人給她的,而不是作為"偶像"。"
傳統的"偶像"因為自己的職業能力被别人喜歡,成為别人的偶像,這是一個頭銜,而現在選秀出來的"偶像"不再是一個頭銜,而是一個事業,也就是說,"偶像"不是事業"而是"當'偶像'是這些選秀作品的時候"在這些看似微妙的變化背後,是整個當代娛樂業與大衆消費之間關系的新轉折。美國娛樂和粉絲文化學者詹金斯在他的《文字偷獵者之書》中發現,目前粉絲消費能力增加的力量直接影響着他們傳統娛樂業與消費的關系,即從曾經被動的消費者到具有強大決策權的主動和創造性消費者,他們開始影響娛樂業的内容制作, 偶像和明星形象,甚至其作品内容。詹金斯稱其為"文本偷獵者"。
無論是在《創意營2021》還是《青春有你3》中,整個才藝表演對觀衆參與的關注程度都到了沒有複合的程度,而這一切如果我們對現在的餐飲圈或者娛樂圈有一點了解,可能并不陌生。如今,偶像的很大一部分營運需要作為粉絲或消費者來完成,比如各種刷、刷流量或代言活動和品牌、參與作品或節目才能有相應的支援。而這些原本漫無邊際、個人化的支援,現在已經随着成熟的開發和營運而系統化,比如粉絲組或加強。圍繞偶像形成的營運團體之間的互動,沖突和沖突之間存在着緊張關系,除了自己的團隊和公司,以及一群粉絲。而粉絲群體本身的緊張感也會導緻其雙刃劍,在給自己的偶像帶來利益和流量的同時,也可能成為一股不可控的力量和吃偶像。這些現象近年來在國内娛樂圈中已經出現。
正是因為《偶像》從愛或欽佩的稱号,變成了今天被稱為"愛豆"的職業,後者更依賴觀衆、粉絲和消費者。周傑倫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行為或形象而失去"偶像"這個稱号,但對他影響不大,因為他通過歌手的角色涉足娛樂圈。但目前很多偶像或者愛情豆子,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一些言語或行為不符合粉絲的要求,而完全"粘貼"掉,失去了"偶像"的資格,進而失去了職業。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豆類愛好者所面臨的壓力,他們被做偶像工作的粉絲和觀眾評判。這不僅對個人愛情豆有效,而且直接影響其背後的整個商業利益,如品牌代言、程式和作品,甚至公司本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更清楚地看到「偶像/愛豆」這個職業的限制和要求,以及支配它的力量之間的戰鬥和鬥爭。
既然"當偶像"這麼難,為什麼選秀中那麼多年輕帥氣的男人和女人呢?在"青春有你3"的媒體采訪環節中,會有媒體問到青春選秀,是不是性愛豆的門檻很低?在某種程度上,确實如此。在"創意營2021"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各大專業明星公司的年輕選手,還可以看到演員、網紅、校長、電商、奶茶店店員甚至鬼屋勞工等衆多選手。當他們帶着兩三個月訓練的歌曲和舞蹈走上舞台時,他們的靈活和有限的表演是顯而易見的。但正如創意陣營創始人悄悄表示的,"最帥鬼屋NPC"有着一張迷人的臉,一張嘴氣質已經不複存在,但可能還有粉絲喜歡這顆愛情豆。
因為"做偶像"首先是"做",也就是說,跑一張賞心悅目的臉幾乎是所有選秀的基本标準,不言而喻,但總是很重要。而"做"往往不需要唱歌和跳舞的技巧。無論是《Youth Have You 3》還是《Creative Camp 2021》,他們都希望豆子能夠以小組形式出道,是以他們也在強調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和實力水準。但對于個人偶像來說,需求并沒有那麼多。而唱歌跳舞兼顧這些能力,都是為了"做偶像"加磚,但實際上并不是愛豆子的必備技能。這也與開創娛樂業的日本模式截然不同。
贊多
二。造星行業
2021年夏令營建立中有許多國際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日本,此外還有泰國和歐洲和美國。而當日本選手在舞台上表演出才華和技巧四人時,彈劾是演奏"國際朋友教"或"我們完蛋了"的聲音。我們在看學生才藝表演時,不得不有一點感覺,幾個月後,表演俏皮而匆忙,然後看到來自日本和泰國的年輕學生的表演(兩個年輕的泰國學生不僅在兩三個月内學好了中文,而且唱歌跳舞也很好)。除了個别學生的能力外,這種差異與他們背後整個娛樂業的提升及其運作方式密切相關。
在"創意營2021"中表現出色的幾位日本學生(如Zando,Limaru和Haneda Owuo-Amu)擁有自己的紮實的歌舞技巧,例如Zando和Lima,他們都從小就學會了跳舞,而Amu是Janis的早期藝術家。在導師的試訓環節,他因演唱和演唱一首名為《莫妮卡》的歌曲而受到稱贊,對Janice稍了解該節目的觀衆一眼就看出,阿姆的舞蹈模式(所謂的"J-House舞步")來自日本最知名的星光熠熠的公司。
Janice由藝術家經紀公司Shidokawa于1975年創立,之後它培養和推出的藝術和偶像團體在20世紀後期幾乎主導了日本娛樂業,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而我們熟悉的如木村俊村、山下智九、湯澤秀明、第二宮和松本潤等演藝明星都是自成一體的。随着藝術家在東亞的名氣,Janis培養藝術家和偶像的模式也逐漸被鄰國研究和模仿,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選擇模式"。
珍妮絲手下有多達幾百種年輕的"原材料",但經過大量的努力,他們中隻有少數人最終首次亮相。加入社團的孩子(珍妮絲曾接受過女生訓練,但後來隻訓練過男性偶像和團體)大多是精心挑選的年輕美籍,大約十三四歲,經過幾輪面試,開始進行漫長而嚴格的訓練,其中唱歌、舞蹈、表演、主持、寫作、作文甚至空拳和格鬥國術技巧以及高空特技的舞台表演将成為訓練的内容。是以,經過這樣四五年的訓練和包裝,形成的年輕人往往會成群結隊地走出來,達到"偶像與實力"的完美結合。
Jenis現任員工前田由紀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日本的娛樂業正在走向3.0時代。在他看來,1.0時代是電視的時代,藝術家們通過電視平台來呈現,去吸引觀衆。正是在這個時代,Jenis的偶像組合成為一種趨勢,主宰了日本娛樂的大片地區,并直接影響到周邊南韓(如練習生教育訓練體系),中國港台地區的娛樂模式,進而進入中國大陸,成為影響中國當代娛樂産業模式的重要因素。
在前田先生看來,1.0時代偶像與粉絲的比例可能是1:1百萬。這就是珍妮絲成為一個非常奇特的規則的原因,偶像是"牽強附會的"(英語偶像不僅意味着偶像,還意味着"崇拜"和"幻覺")。如果你對Janice管理藝術家的方式有所了解,Janice不允許他的藝術家開設個人線上帳戶或與粉絲進行私人互動。所有互動均通過Janice網站進行。到目前為止,這種模式隻是略有松動,但變化有限。
Janice的造星産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本創意産業的許多特點,即追求偶像的力量與形象之間的平衡,而不是明星隻是"偶像"。這也與電視時代的特點有關,在觀衆對偶像的了解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偶像的才華表現能力是最直覺的表達形式。但随着娛樂進入2.0網絡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明星"的趨勢,導緻大面積的粉絲轉移并形成不同的圈子層,随着網際網路互動性的增加,也使得曾經"隻有遠道而行"的偶像不得不走下祭壇,開始進入網際網路,娛樂市場日益多元化。
在這種情況下,珍妮絲那套四五年的造星訓練和管理方法逐漸開始顯現出弱與弱勢,而伴随着娛樂業移動性加快的某種快餐式偶像消費,也開始導緻"偶像與實力"模式被淘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或許能夠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國大陸娛樂業的問題,以及由此産生的偶像的局限性。
國内練習生制度受到日本和南韓的影響,如目前占據國内娛樂圈頂端的大量偶像明星都在南韓的練習生公司接受過教育訓練。但無論是日本的珍妮絲還是南韓的實踐學生制,随着目前娛樂和消費市場的加速發展,不得不縮短其藝人的教育訓練過程,但即便如此,一些基本能力是可以保證的。然而,國内對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機制存在問題,一方面,有數百家券商公司涉足實踐學生市場,但另一個問題是,除了一些大型券商可以開展相關專業教育訓練外,一些企業往往難以采取傳統教育訓練的老方式, 其中大多是"半成品",将黃金推向市場,希望黃金迅速被吸收,導緻好壞,最終形成雞毛。
但資本市場在這方面發現了新的商機,即才藝表演本身就是收獲流量、獲得收入的重要途徑。是以,近年來國内才藝節目的出現,但最終都大同小異,最後幸運能夠出道的偶像們并沒有充分享受到剛剛獲得的關注,新的才藝表演和新人的出現吸引了觀衆的新關注......就這樣,資本市場最終為它的枯燥而捕魚,進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這可能不是中國的唯一情況,但在日本和南韓等地,由于多元化娛樂和消費市場的加速,"偶像"商品的新陳代謝比過去快得多。但即便如此,成為偶像、戀人還是很多年輕人的理想。在《創意營2021》中,兩名來自泰國的學生,他們原本是演員,但由于泰國沒有實踐生教育訓練公司,是以想通過選秀來到中國成為愛豆。在前田先生所說的娛樂3.0時代,藝術家的多樣性迫使他們發展出更加多樣化的能力,以赢得不同層次的粉絲和觀衆的喜愛,進而增加他們的影響力并獲得流量。
盡管我們對愛情豆或偶像有一系列的批評或抱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職業 - 在今天的娛樂業中 - 确實是最容易為另一個品牌打響名聲的。許多偶像可能會掙紮多年,最終偶然或幸運地獲得機會 - 根據最近的觀察,男性偶像一夜之間變紅或快速獲得流量的最佳方式是制作大型IP作品,或者擁有高度熱門和女性觀衆。這種"捷徑"在近幾年在日本、南韓、泰國,以及中國大陸和台灣都頻頻出現,對于美國作品來說,似乎是最容易跨越國界的,而且往往在整個東亞都有一種流行的趨勢。對于藝術家或偶像來說,這可能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投資。雖然大陸由于外部環境造成的美國作品遲遲不上映,但由此産生的耽擱劇依然能夠赢得一批偶像明星。這樣一個高回報的故事,或許永遠是娛樂圈最引人入勝的神話之一,也讓不少年輕人蜂擁而至。
青春有你 3
三。殘差理論
2002年,日本藝術家明仁明仁擔任首席制作人,并成立了一個大型女性偶像團體AKB48。這個團體之是以特别,不僅因為它的人數衆多,還因為每個成員在團體所有公共活動中的地位完全取決于其粉絲為他們熱愛它而投入的選票和金錢。如果粉絲花更多的錢,他們的偶像可能排在C位,否則就不得不被邊緣化。
AKB48以這種全白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偶像職業的赤裸裸的商業性。
"偶像"現在是商品繁榮世界的一員,擁有一套完整的業務流程來教育訓練,包裝和展示它。在回答國中生追星的問題時,他提到了偶像的超然訴求,即粉絲可以用偶像作為目标,也可以激勵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但當下的偶像早已褪去本可存活下來的"神力",在這個完全世俗化、商業化的世界裡,成為"假神"。在《志志妍》中,熊皓将他們比作日本陰陽大師文化中的"風神",他們服從于自己的主人,雖然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但并不總是自由的"神"。這不是他們可以決定的事情,這是他們選擇進入這個行業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創意營2021》中,導師劉轶雲強調,最終選拔男隊能夠具備紮實的歌舞能力。這與她自己在南韓的訓練有關,在那裡,作為女子F(x)的前成員,她獲得了起源于日本并在南韓迅速發展的練習學生模型。南韓似乎也是第一個強調國際化的娛樂産業,通過吸收其他國家的成員來擴大偶像團體的發展,相比之下,Janice在日本土地上不斷存在(要成為Janice的會員官方網站必須有一個日語位址),這限制了其後續的發展。2021年Camp Creation的最後一組11名成員中有三名是為國際成員保留的,似乎是為了增加他們的國際化程度(另一個問題是是否可以是以在其他國家開發)。
此外,在這些才藝節目中,我們還發現,審美多樣性的出現,男女兩者都能以不同于傳統主流的形象出現。這背後與女性觀衆的崛起和由此産生的女性氣質感密切相關,而娛樂和市場都熱衷于接收這一資訊并把它演好,雖然它可能導緻新的統一性(雖然選擇一直強調個體的獨特性),但也是傳統性别氣質和形象的微妙轉變和重建。
當我們談論"偶像"時,在這種有限的個體或現象背後,有一些複雜的因素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些因素互相糾纏,或合并,或沖突,或碰撞以産生新事物或完全限制它并枯萎,都是可能性之一。試圖了解并希望理清變化和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用棍子殺死它們,這是我們想要努力的方向。
負責編輯:梁佳
校對: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