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未來應推進“城鎮化”還是“城市化”|李鐵談城市為什麼叫“城鎮化”?特大鎮設市的深意

作者:财經雜志

将空間實體城市與原行政區分開,應該是城市化改革的必然趨勢和重要内容。隻有獨立分離這些城市,才能克服等級制城市管理體制的缺陷,實作因素和資源的市場配置。

中國未來應推進“城鎮化”還是“城市化”|李鐵談城市為什麼叫“城鎮化”?特大鎮設市的深意

溫|李鐵

在《十四五》和《2035年願景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出現了兩個參照物——"城鎮化"和"城鎮化"。這兩個詞在英語中是同一個詞,但在漢語的語境上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在大綱中提到,但"城市化"在"優化土地和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章中隻出現了三次,而"城市化"在大綱中出現了17次,其中包括以城鎮化為核心的特别章節:"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高城鎮化發展品質"和"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

這種表述和安排是否意味着中國未來将更傾向于發展"城鎮"而不是"城市"?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城市化"<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6">?</h1>

事實上,"城市化"在中國是一個獨特的表達方式。由于到2020年底,中國将隻有685個城市,這與現有的8.5億人口嚴重不比對(圖1)。嚴格地說,中國的城市不是一個獨立的空間實體城市,而是一個以主城區為中心的城市,管轄範圍更廣的行政區域。

例如,北京人口超過2100萬,面積為164,000平方公裡。除了由六個市轄區組成的主要城區外,還有10個市轄區距離主要城區較遠。這些市轄區下轄150個鄉鎮,這些鄉鎮的建成區有不同規模的常住人口,小約1萬人,大十萬人。如果按照歐美的标準,這些遠離主要城區的市政府站而形成鎮政府站,其實可以算是獨立城市。

中國行政等級最低的是城鎮,遠遠超過城市的數量。到2020年,中國将有超過21,000個城鎮。事實上,2017年,這些城鎮的平均常住人口規模已超過13000人,廣東南海區最大的獅子山鎮人口超過8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10萬個城鎮有329個,5萬多個城鎮共有1132個,3萬多個城鎮有2073個(圖2)。

圖1:城市人口和城市數量變化圖

中國未來應推進“城鎮化”還是“城市化”|李鐵談城市為什麼叫“城鎮化”?特大鎮設市的深意

圖2:2017年按鄉鎮常住人口劃分的已建鎮數

中國未來應推進“城鎮化”還是“城市化”|李鐵談城市為什麼叫“城鎮化”?特大鎮設市的深意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縣統計年鑒(鄉鎮卷)2018

長期以來,關于是"城市化"還是"城市化",一直存在概念上的争論。"城市化"的支援者認為,中國應該把重點放在發展大城市上,而不是小城鎮。但是,從當時的決策層面來看,根據中國城鎮共存的現實,如果首先使用"城鎮化"的概念,那麼根據等級管理制度的特點,"城鎮化"将被了解為城市的發展,城市将通過行政手段将大部分優質資源集中在各級中心城市, 與農村接壤,與農民聯系最密切的将是嚴重忽視的已形成城鎮。

在1990年代,縣統計和管理也被列入農村類别。在鄉鎮企業發展到一定水準的基礎上,農村非農就業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在縣或鄉鎮就業的,而這裡則實作了其城鎮化程序。這些形成的城鎮有2000個左右的縣級政府席位,其公共服務供給、基礎設施建設水準,以及生活成本和農民工融入城市收入水準,消費能力較為适應。

從中國城鎮化的長期趨勢來看,如果全國每建2萬多個城鎮再增加1萬人,就可以新增2億城鎮人口。可以說,雖然這些空間在行政結構上還是一個小鎮,但實際上,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空間實體城市。是以,形成的城鎮是我國城鎮化程序中不容忽視的空間載體,也是農民實作非農就業、調整生存空間的重要選擇。

是以,基于國情,20世紀90年代末期對"城鎮化"和"城鎮化"選擇的概念,決策層堅持使用"城鎮化"的表達方式。這說明,我國城鎮化路徑是"大、中、小城協同發展",不能忽視建制城鎮在中國城鎮化程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從政策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在一些報告中更加強調"城市化"的概念。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符合國際标準,避免英文單詞用兩個漢語概念解讀 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下,城市範疇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于城市的城市, 四是提出"城鎮化"就是在制定政策時适應城鎮化程序,加快行政區劃的調整和改革。按照"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要求,加快準許設立直轄市,盡快做好土地空間規劃格局的空間實體城市工作。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18">大城市</h1>

與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相比,中國的城市數量不比對。是以,提出《綱要》,穩步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縣鄉常住人口20多萬特區設立,這其中有何深層意義?

如前所述,中國的城市數量與8.5億人口的城市常住人口規模不符。事實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已經提出要增加城市數量,将一些已形成的城鎮和縣納入城市,進而加快中小城市的發展,但實施進度相對緩慢。

從"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中國隻增加了28個城市。唯一一個特大城市是浙江省龍崗市,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終于被準許為浙江省轄區縣級市。事實上,在中國,如龍崗,如常住人口20多萬大城鎮和63個,10萬多人組成的鄉鎮和縣300多個。從現實城鎮化程序來看,加快批複城市數量,正如《綱要》明确提出"有序推進常住人口在20萬以上特大城市的符合條件的縣鄉建城",将由有關部門落實。

按照我個人的想法,其實10萬多個鎮縣的常住人口都可以列為市。如果實作這一目标,中國的城市數量可以從今天的685個增加到1000多個。而根據我國的城市發展水準和實體城市數量,如果到2035年,全鎮3萬多個城鎮的常住人口全部建成,那麼城市數量可以達到3000個左右。如果城市遠離主城區,空間相對獨立,符合工業園區等城市的一定條件,那麼城市數量可以更多,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城市化人口相比對。

從要求的大綱來看,從積極健全的角度來看,首先要解決一批鄉鎮居民人口已經擁有較大規模的特大城市,同時在不同地區探索鄉鎮和縣城,進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另一方面也擔心,一旦多出城市,不會引發這些新興城市的土地熱和新一輪的房地産熱。

在增加城市數量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需要不斷跟進和研究。

首先,"鎮改"和"縣城改革"是有差別的。縣級市人員和機構差别不大。但是,當涉及到大城市的變化時,它可以在很多方面産生影響。首先,人員配置和機構設定将發生變化。鄉鎮一級公務員和政府機構的建立本來很小,但行政一級從鎮到縣的提升勢必相應增加機構和人員的數量,最終可能導緻制度的回歸。對龍崗市建設的限制是,除需要增加的個别機構外,所有人員和機構将保持不變。龍崗市近兩年來,及時總結其經驗和教訓,進一步解決出現的問題,完善相關制度設定,對未來其他"城鎮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是要考慮各級政府之間的利益調整。該鎮原屬縣級市管轄,繼市級後與原上級并列。這樣,除了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外,還要與原縣級政府一起進行行政權力的分工,同時處理财務配置設定的利益,包括債務的分工等。

一般而言,大城鎮原本是縣級政府财政資源的重要來源,當作為縣級市設立時,必然會影響縣級政府的資金來源,以及基層财政和農村發展的轉移支付。這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往往是城市改革的最大制度障礙。要破解這一障礙,我們不僅需要明确原來的利益關系,還需要在推動城鎮和城市作為發展動力的過程中,還要確定原上級政府的利益不會受到嚴重損害。

第三,珠江三角洲地區所轄的大城鎮,是換城,還是換區,是各級政府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鎮改區涉及與原上級行政機關的市轄區沖突。許多市轄區原來是獨立的縣級市或縣級市,後來,在行政區劃調整的過程中,逐漸劃定。他們所管理的城鎮的人口和經濟與市轄區的城市地區相同,甚至可能更多。如果按照市政府目前的想法,最想改變小區,原來的縣級市已經改成了小區,那新的當然也是希望改變小區的希望。但是,按照"十四五"規劃的要求,是該鎮20多萬個已形成的城鎮的常住人口進行再營銷,這顯然與市政府的需求背道而馳。現實中如何解決,也是城市變遷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我看來,将所有有一定人口的已形成城鎮、遠離主城區的市轄區、一些新的城區和園區等空間主體與原來的行政區分開,應該是城市化改革的必然趨勢和重要内容。因為隻有獨立出入這些城市,才能克服等級制城市管理體制的缺陷,實作要素和資源的市場配置,最終充分發揮新型中小城市的活力,繼續接受這些新城區的農業轉移人口,推動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必糾結于是"城市化"還是"城市化"。

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曾任中國城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編輯:朱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