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原楊森林楊林合集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馮志遠在病床上聽收音機

馮志遠故事四:燃燒自己照亮學生

楊福/溫

上海男子中學始建于160年,前身為1861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範約翰和他的妻子到上海創辦的"清心書院",1918年命名為"清心女子中學"。1953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學",1969年更名為"上海市第八中學",後更名為"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更名為男子中學。馮志遠1953年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受命到這裡任教,1958年支援甯夏工作5年,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

2005年11月,上海男子中學舉行了一次校慶活動,當馮志遠的幾名學生(現已退休)認出馮志遠的老搭檔馬延仁老師時,得知他的老師馮志遠已經病重失明,于是委托長春的一名學生弟子去看望馮志遠。2005年12月11日,一百萬元彙款單從上海寄給長春馮志遠的妹妹馮寶珍,上面寫着石偉軍、何偉、劉漢民、董美蓉四名學生的名字。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石偉軍和另外四名學生向馮先生發出了彙款單

這四位學生非同尋常:何偉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著名的比較文學教授,劉漢良是上海财經大學比較文學的著名教授,董美蓉是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的進階教師,石偉軍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著名導演——其中任何一個在大上海都不能被點名。

他們的成長與馮志遠的教育息息相關

石偉君和馮志遠在一出戲中相遇。石偉君在學校排練一部話劇,馮志遠老師是導演,但她總是不把話說出來。馮女士耐心地提醒她玩一張照片。作為一位老師馮志遠一直以來和顔月的色彩,表示劇中很投入,沒有訓斥,也沒有急躁,這讓她非常喜歡戲劇并最終成功演出,為她後來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産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她申請了中央戲劇學院院長系, 1964年畢業。1983年,石偉軍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女學生宿舍》,該片在第24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上憑借處女作獲得最佳導演獎。1988年,施昕晖獲得廣播電視新十年全國電影導演獎十大,1989年執導浪漫電影《四合院深淵》;1990年,她制作了自己的電影《燃燒的婚紗》。她憑借電影《女大學生之死》獲得哈爾濱冰雪電影節優秀電影獎、1992年第一屆傑出人道主義精神金獎,1996年憑借浪漫喜劇《嬌小的妻子》獲得該獎項。

石毅君總是談起自己的藝術成長道路,總是說:我會永遠感謝馮志遠老師的啟蒙教育。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他是上海華僑大學的知名教授。2006年,我們受邀到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馮志遠》電視節目,他風度翩翩,談話:馮志遠老師在20世紀50年代初在上海教我們的時候,是一個非常有智慧和才華的人,是茅庚老師第一次讓我們了解普希金,了解俄羅斯文學,成為我們文學的啟蒙。何薇用俄語給他們朗讀了馮志遠的一首詩,含着眼淚說:馮志遠老師的生活像蠟燭一樣,燃燒着自己,照亮了我們!我們震驚地得知馮先生的經曆,我們出資不多,隻能聊聊我們的學生一點心,希望老師晚年能有一點閑暇。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左邊是馮志遠,一個年輕人

馮志遠從上海來到明沙中學任教,學校俄語老師稀少,他隻用俄語教了幾班學生。在那些年裡,明沙中學舉辦文藝演出,最後的壓軸節目總是馮志遠老師唱着俄文優美的歌曲《喀秋莎》:明莎校外的教學用沙灘,寒風怒火,飛沙石,電線杆上被寒風肆虐的"滋養"号角;當馮志遠的美妙聲音如天地之聲時,喀秋莎從窗外響起,沿着屋頂,借助外界的風,傳到周圍農民的耳邊。農民們尋找歌曲,擠進明沙中學作坊表演現場,那些隻知道嚎叫的秦腔農民,欣賞情感的表達不僅像秦腔喊叫,還悠閑地從胸前轉來轉去唱——還能用外語——雖然他們聽不懂具體外語單詞, 但從來不缺少音樂耳朵的歌聲沙人,或感受自己靈魂沐浴的美麗。

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部地區的中學暫停了俄語教學。當馮志遠得知一位名叫袁漢民的農村同學堅持每天學習俄語時,他把袁漢民叫到宿舍和辦公室,獨自輔導袁漢民的俄語發音,特别是俄語的發音,并寄了一本自己的俄語詞典給袁漢民,鼓勵袁漢民繼續學習俄語。袁漢民後來參加了中甯縣的中期考試,俄羅斯成績為全縣第二。袁漢民後來成為著名的農業科學家,2000年代通路匈牙利,有一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科學家一起在布達拉斯,當元漢平民俄羅斯人唱馮志遠教他《喀秋莎》時,整個場景都寂靜無聲息。唱完一首歌後,俄羅斯科學家聚集在袁漢民身邊,問道:你從哪裡學來的這種純俄語發音?當他們得知袁漢民在家鄉明沙中學農村中學時,又驚又喜,就和袁漢民拉到了遠處。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2003年春節前夕,銀川市明沙中學官地中學部分校友,與原明沙中學教師李學培(前排花架,與馮志遠同時來到明沙中學去世)一起,通過電話祝馮先生早日康複,照片紀念: 前排從左到右楊福、張麗懷、王兆麗(已故)、劉天龍、李學培、李學培妻子、關帝高中校友、王麗媛、胡月蘭等

李某是明沙中學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現為南開大學世界知名昆蟲學家,作為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印度、南韓等十幾個國家昆蟲學術權威出版編輯、副主編或編委會,對世界新發現的昆蟲物種進行最終分類鑒定, 要有"李魂"三個字的個人簽名,才能得到業界的認可。當他還是明沙中學的學生時,馮志遠是他的語言老師。李心生的靈魂家園在長灘,離明沙中學幾十裡,學校條件比較艱苦,但他聰明又博學,對一切都充滿好奇。馮志遠告訴他:"好奇心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要想取得成功,單靠好奇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敢于讓别人不敢想大膽的主動出擊,要成功——但"可能"不是"已經"——要"可能"變成"已經",除了有才華的智慧,還要有一定的風險去準備。牢記馮的話,李以醫生的身份深入西藏無人區,研究外界珍稀昆蟲特征,采集了各種昆蟲标本。作為一名博士後學生,李飛飛深入非洲,在一個無人發現的地方呆了半年,收集了大量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昆蟲标本。因為标本太多,正常飛行飛行因為人員滿員,用東西超重,不能把所有的标本帶回中國,隻有在阿富汗戰争之後,飛機帶走的客戶較少,有了無限的東西,都有可能帶回中國。李的靈魂和飛越阿富汗,最終決定:冒着生命危險,選擇飛越阿富汗的航班路線,完全将昆蟲标本從非洲帶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昆蟲"孤獨",成為南開大學昆蟲圖書館的"市政廳寶藏"。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攝影:馮志遠(張佳源飾)

1978年,我還是個恐慌鬼,在甯夏文學(《書坊》的前身)上發表了我的處女作《1978年第3号》——當時,人人都愛寫作,凡事都有文學愛好者,但誰能公開發表文學作品,就像今天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難成功上市,一旦能公開出版, 這将是社會上的轟動。馮志遠欣喜若狂,拿着我的處女作《甯夏文藝》出版,到處推廣:"我的學生發表作品——!在他帶去關帝中學的高中語言課上,要求同學們大聲朗讀全班(此時他的眼神已經不好了)我的作品,他一段一段地向同學們講解。他給我寄了一封信:要我放假回家一定要去關帝中學,說有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說。

我一見到他,就拿出刊物,指着上面一個"寬"字,跟我重複了半天:"文章在這個地方應該是'長'的,而不是'寬'的!"并告誡我:創作的第一要素是句子的準确性,首先要有準确性,然後再考慮圖像和生動性。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電影《馮志遠》海報

1998年,他得知我被邀請通路德國,給我寫了一封信,請我回來找他。電影《鳳志遠》有一群馮志遠的學生來德國參觀馮老師的鏡頭,是我提供給編舞家的材料——也就是導演楊洪濤好兄弟表達我們特别的友誼,特意加入了我的一組原型鏡頭:他原本邀請我加入小組擔任編劇: 馮志遠學生編劇馮志遠老師,很有特色。我以為當時中甯的一些人并不完全認同馮志遠(大多是我的老師),他們把馮志遠當成一個典型的教學,不少話,我隻能躲在幕後提供素材——那次見面會,馮志遠改變了過去,看到我教的傳統傳統, 靜靜地聽我跟他講國外的經曆。很多細節,我想談更詳細,然後談更多細節。

馮先生告訴我:講一個故事,真正感人的是細節。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馮志遠先生的詩歌筆記本

我在德國待了一個多月,整個下午都和他聊了聊。然後他拿出一個他壓在枕頭下的詩歌筆記本,讓我看看。

這是馮志遠幾乎一生都寫的一首詩,上面刻有不同年代和時期的時間記錄。

我仔細讀了很多遍,心中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苦澀:除了幾首意想不到的小詩,大多是與時代的文字記錄。

看着馮先生急切的眼睛——此時馮先生的眼睛快要失明了,我隻是說:"很好,很好。"

他歎了口氣,說:"唉...我的詩歌隻是跟上形勢的記錄,我知道沒有多少藝術價值,但你告訴我的德國故事很有價值,如果你能寫出來,無論你把它們放在哪裡出版,你都會受到歡迎。"

在馮先生的提示下,我将通路德國一一看到一一寫出來,在甯夏當年的《銀川廣播電視台》首播連載,全國各地的報紙都轉載了——當時出國的程式,可以順利出國,有點像登月的困難感覺,不像現在出國一樣的農民追趕, 想去旅行社旅行就可以了。寫出國外的見解,看到很多稀有的讀者。全文完成後,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四本書《從何而來——通路德國之前和之後的日記》。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德國通路日記》封面

2006年,馮志遠在中央電視台做脫口秀節目時,對全國觀衆說了這樣的話:

馮志遠等一大批支援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從繁華的大城市上海到北京,再到貧窮落後的西北地區,我們農民和孩子培養人才,到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有的在清華、北京大學,有的在美英。至今,連同我們自己的後代,有的留在北方到廣安的家,有的還在美國、英國和澳洲入籍,而馮志遠和一大批知識分子,獻身于西北,最後留在西北,現在退休多年,沒有地方安頓下來。對于他們這一代人來說,僅僅一個"感動"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這些人來到西北、甯夏,去交沙、燒自己、點亮我們,我們可能也會像父母一樣,做一輩子的瞎子。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德國來訪日記》的封底

《鳴沙中學60年記》:馮志遠故事之四:燃燒自己 照亮學生

馮志遠與妹妹馮寶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