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極限記者李寶龍

記者 王琦高翔

6月21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2021屆大學生畢業典禮在光谷體育館舉行。近7000名大學生告别母校。中國工程院院士、學校校長李元元深情地傳達了一條資訊:畢業生要有國情意識,擔負起做大事的責任,做民族複興的夢想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忠作為校友代表發言,并與弟弟妹妹分享了他的故事。更緻命的是,6月21日也是方忠女兒的畢業典禮。從華科畢業後,女兒小芳将繼續探索科研之路,為民族複興貢獻力量。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華科畢業典禮現場

送學生做民族複興夢想家

畢業典禮在近7000名學生的合唱中拉開帷幕,學校上司首先宣讀了表彰優秀畢業生的決定,以及西部困難地區、基層和國家重點機關畢業生就業表彰的決定。據悉,這批畢業生中,2000多名在大學光榮入黨的學生,49名西計劃志願者,将很快前往祖國最需要的青年,服務基層,3800多名學生将繼續在國内外知名院校學習。

畢業典禮現場,學校校長李元元院士稱贊這些同學,"同學們,你們夢想着青春,茁壯成長的經曆,也給華中大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聚集了學校的'雙一流'建設的磅力。學校的傑出成就,你們都是貢獻者。"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會長李元元院士緻辭

李元元校長等幾位院士罕見地介紹了學校的成果,現場掌聲不斷。李元元是一個夢想家,他向畢業生傳遞了一個資訊,要承擔起重大責任,做民族複興。他向同學們傳遞資訊,決心,努力成為民族奮鬥者,明德努力成為崇德身體的奉獻者,成為偉大的人才,努力成為追求卓越的開拓者,勇于承擔責任,努力成為民族複興的夢想家。

"同學們,我不留下來的時候,隻為未來而戰。中國夢的實作呼喚着年輕一代肩負起責任,天不落餡餅,幸福全靠奮鬥。希望我們從自身出發,勇于向基層的艱苦條件下,生産建設一線、工程的最前沿,不怕風雨,勇于肩負重擔,敢于敢幹,咬綠山不要放松,才能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 努力做民族複興的夢想。李元元向畢業生發出号召。

李元元講話後,響起了陣陣掌聲。家庭國情,做民族複興的夢想早已刻在華科的每一位畢業生身上。"感謝中央大學,在我們的身上镌刻着'服務祖國'的時代印記。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代表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郭子琪。校期間,郭子琪的學習成績位列年級第一,十餘項科技競賽勝出。未來,他将緻力于微尺度傳熱研究,為推進能源革命、實作"碳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貢獻。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畢業典禮現場

院士校友送女兒畢業,攜手到全國彙報

"我是1987年被華科錄取的,四年前女兒來到華科學習。方鐘院士介紹。今年,她從女兒小芳那裡畢業,小芳在大學學習能源和動力工程,在那裡她學習了新能源,然後繼續攻讀研究所學生。她将與父親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和力量而努力。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方忠院士作為校友代表發言

1987年,方忠從湖北省漢川被送到華科,大學畢業後繼續在學校學習了5年。方鐘院士是凝聚态實體學家,主要從事計算凝聚态實體研究,他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努力。

回到校園,方忠參觀了宿舍和食堂。"走進校園就像回到了你在華科的時光。我們下課後,一群人跑到食堂。華科食堂的食物還是很不錯的,而且食物也便宜。學完後,我們首先都想吃一頓熱騰騰的飯。方忠回憶道。

四年前,肖芳在父親的建議下選擇了華中科技大學。"我是華科的畢業生,學校的學習氛圍很好,校園環境也很好,我的孩子上大學的第一個推薦就是華科。方忠說。今年,方鐘的另一個孩子已經參加了聯考,他笑着說,"希望孩子也能參加考試。"

大學四年後,小芳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度過,和父親一樣,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父女平時交流科研和學習方法,方忠經常鼓勵女兒努力學習,"我們不是研究領域,我經常告訴她要向老師、老師和姐妹們多學一點,她們也想多想。方忠說。低調害羞的小芳沒有接受采訪,但她說她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除了努力,方忠還經常告訴女兒要有家庭特色,努力學習,為祖國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畢業典禮當天,方忠還以校友代表的身份發言,與弟弟妹妹們分享了華科成長的故事和科研之路。他勉勵弟弟妹妹要有遠大的理想,"作為華科畢業生,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樹立崇高的理想,成為國家心髒,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以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為己任,不辜負母校的培養, 不辜負國家的耕種,不辜負我們偉大的時代。"

華科畢業典禮“大家”“小家”共訴家國情懷,校長寄語學生做民族複興的圓夢人

欲知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緻新聞"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用付費。24小時熱線027-867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