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拜訪了西藏各族幹部。21日下午,習近平與林芝市灣區林芝鄉加拉村的村民大瓦建山一家坐在客廳裡。新華社記者 李雪人
一
西藏林芝加拉村是"桃花盛開的地方"。
7月21日,村民達瓦建山身着傳統服裝,手裡拿着白色的哈達,站在門口迎接一位重要客人。"當我們看到總書記走在傾斜的石闆路上時,一家人淚流滿面。大田賢的人參記得那一幕。
在舊西藏,擁有"屋頂的房子"是無數農奴無法想象的。但現在,走進普通藏人的家,你會發現開闊整潔的院子,紅木雕刻的家具,抽水馬桶等等。"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能住在寬敞明亮的建築裡,"達瓦吉安桑的母親喬瑪說。
大佰給總書記計算收入賬戶:運作運輸、桃花紅利、土地流轉、栽培育種......習近平很高興:"你的收入,無論加否,都是幾十萬。非常幸福的家庭。"
在藏人眼中,正是與貧困的鬥争,讓西藏"一步步走過千年"。到2019年底,西藏所有74個貧困縣區都将脫帽,62萬多貧困人口将脫貧。農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水桶到水管,從油燈到電燈,從土路到瀝青路。
這樣的成就來之不易。在脫貧攻堅戰中,民族地區是最堅硬的"硬骨頭":全國14個特困集中地區,11個位于民族地區或包括民族自治地區;
"無論這堅硬的骨頭多麼堅硬,無論這場戰鬥必須多麼艱難地赢得,通往整體福祉的道路都不能忘記每個國家,每個家庭。多年來,所有民族,無論人口多多或偏遠,都感受到了總書記習近平的親切關懷。
2018年2月,習近平從四川省西昌出發,沿着盤山公路深入大良山的心髒地帶,深入山坡。在貧困的彜族家庭中,習近平與村民代表和村扶貧小組成員圍坐在火塘旁,策劃着脫貧的精準措施。
2019年4月,習近平下飛機,轉乘火車,乘坐公共汽車,前往深山重慶石柱土族自治縣。他說,這次我來拜訪鄉親們,是要了解現場"二不用擔心三安"是不是真的落地,還有什麼其他問題。
......
從"泥水路"到"水泥路",從"籬笆房"到"小院子",一個又一個民族脫貧,民族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所有家庭都必須過上美好的生活,"習近平說。"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通路内蒙古自治區。圖為習近平赤峰博物館了解該地區的曆史和文化。新華社記者 謝煥池
二
2018年3月,在全國人大"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趙慧傑邀請總書記通路内蒙古赤峰。她沒想到的是,2019年7月,習近平将通路内蒙古,并在赤峰進行首站。"你的邀請一直都在我心裡,"習近平對趙先生說。
在内蒙古之行期間,習近平來到赤峰博物館觀看古典民族史詩《格薩(S)》的說唱表演,并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親切交談。習近平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支援和支援格薩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培養代代相傳的優秀傳承人。
不僅在内蒙古,而且在民族地區,習近平始終需要了解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關心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在吉林延邊,習近平稱贊南韓人民跳得好,一招不一樣;在黑龍江的通江,習近平稱贊了黑哲人在釣魚和狩獵方面的技巧,精美的圖案藝術以及Imakan說唱的魅力;而在雲南的滭海,習近平走進傳統的白族住宅樓,稱贊"這裡的環境幹淨,也保持着古樸的形貌,這樣的庭院比西式平房要好,記住懷舊"......
如今,14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曆史古迹,如哈尼梯田和華山岩畫,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15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遺産,如穆卡姆、蒙古長調民歌和回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3月全國人大"兩會"期間,習近平談到增加對少數民族文本網際網路的支援,關切地問道:"人民日報線上和新華網有少數民族語言版本嗎?""幾個國籍都有文字?""每個自治區的官方網站都有少數民族文字版本嗎?"
這些調查的背後,是總書記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賞。同年,在中央全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各民族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各民族都要互相欣賞和學習。"把中國文化等同于中國文化,忽視少數民族文化,把中國文化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對中國文化缺乏認識,是錯誤的。"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那麼文化認同就是民族團結的根源。"文化認同是最深刻的認識,是民族團結的根源,是民族和諧的靈魂,"習近平說。文化認同問題得到解決,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承認可以鞏固。"
習近平于2021年8月23日至24日通路河北省承德市。圖為習近平24日上午參觀承德博物館舉辦的"長城内外——清代民族團結記錄"展覽。新華社記者 謝煥池
三
無論是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作鬥争,還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體措施,展現了中國56個民族的平等團結。
習近平經常用石榴來比喻民族團結。"所有民族都應該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他強調。
2017年1月,習近平給庫爾班·土魯木的大女兒托胡提漢·庫爾班回信說:"促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在黨的上司下共同努力,為新疆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習近平在6月通路青海時強調:"隻有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手拉手,互相注視,才能實作民族複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的花朵才能綻放。"
在今年的"兩會"中,習近平将"三千名孤兒進入内蒙古"的曆史諺語稱為當天的熱搜。那是三年的自然災害,上海、江蘇等地3000多名孤兒被送到内蒙古,在蒙古包裡"大草原易吉(母親)"撫養他們。這個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是民族團結的生動見證。
關于如何做好民族工作,加強民族團結,習近平有一個深刻的思想:"民族工作不能做好,最根本的就是黨的上司要強不強。中國共産黨的上司是國家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在最近通路河北省承德市時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曆史中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中華民族。通過全黨和各族人民的不斷奮鬥,我們實作了第一個百年目标,在包括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内的中國土地上建立了小康社會。實踐充分證明,隻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實作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團結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要堅持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堅持走解決有中國特色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如今,"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已經寫入了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也被寫入了黨章。"56個民族是石榴種子,中華民族是整個石榴,"習近平說。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應該為實作第二世紀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溫/鐘
編輯/九段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西藏日報等
資料來源: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