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憂郁的美學與哲學(2)

作者:玉峰 說
憂郁的美學與哲學(2)

據說它可以治愈憂郁的打噴嚏根。

(上 B02)

讓憂郁再次解放

如今,抑郁症似乎不再是好的,它不僅僅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真正的"疾病"。現代精神病學将抑郁症命名為"躁狂症"和"抑郁症"。

然而,作為一種抑郁的心理結構,并沒有被病态的語言用盡。正如鄭勝勳所說:"我們要把憂郁看作我們自己經曆的生活,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憂郁都有其自身的意義。"寫作憂郁不僅是為了克服創傷,或者關于放縱和抑郁,也是為了重制文化史上被壓抑、掩蓋和改變的空白。鄭勝勳把它了解為一種主體的情感投入,一種了解和實踐,可能具有積極和創造性的能量。

精神分析理論從個人層面處理"主體憂郁症"。在弗洛伊德之外,兩位女性理論家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和朱莉娅·克裡斯特娃(Julia Kristeva)提供了不同的見解。克萊因對抑郁症的研究是基于她對兒童心理形成的了解:成人的哀悼和抑郁是對嬰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經曆的回顧。另一方面,Kristiva認為抑郁症是人類頭腦中的一種"象征性的脆弱性",它使我們的心靈能夠發展出更大的靈活性。

此外,還有一種"曆史憂郁"。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的《曆史哲學大綱》(Philosophical Outline of History)一書中,用"新天使"的憂郁形象,提出了一種曆史救贖的觀點:天使面對過去的廢墟,卻被他背對着的未來前進的風吹拂。在他看來,驅使男男女女奮起反抗他們的動力,不是夢想着被解放的後代,而是想念被壓迫的祖先——一種對曆史的憂郁和哀悼。

哀悼失去的東西,也是未來最大的希望。當代理論家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失敗之後,然後又怎樣?本文回應了人們在"時間"和"曆史"中的複雜性。她提出要鄭重面對憂郁,但也在一個特殊的地方哀悼。因為在"損失"中,镌刻着我們承受的痛苦、暴力、恥辱,以及哀悼,都能給主體戰鬥力和主動性。表面上看似乎是個人的,内向的憂郁,其實也可以是政治性的,是身體上的與政治上的相遇。

抑郁症是如何成為一種流行病的?

雖然我們在文學和哲學中有許多關于抑郁症的好理論,但無論如何,由社會和醫療保健系統判斷的抑郁症現在已經被貼上了負面的标簽。抑郁症曾經隻屬于少數精英,現在作為一種平等的疾病民主化。一方面,抑郁症被診斷為21世紀的一種疾病,另一方面,人們正争先恐後地互相勸說,急于澄清公衆對抑郁症的諸多誤解。

當然,除了抑郁症,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問題,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或疲勞綜合症,這些都主導了21世紀初的疾病模式。此外,還有許多難以命名的情緒在焦慮時期困擾着年輕人。這使得"販運焦慮"也成為許多企業賺錢的方式。

然而,今天的焦慮不僅僅是由"營銷"言論催化的,對心理學家來說也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影像中的生與死"的教師陸曉雅在一次演講中指出,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着"人生無意義"的感覺,徐凱文對年輕一代"空心病"現象的分析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徐凱文認為,"空心病"是近三四年來臨床上出現的一種新型存在焦慮,在年輕人中一直很突出。用傳統的心理治療方式來解讀這種焦慮是無效的,因為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明顯的創傷,看起來很好,而且很好,但他們"對存在深感困擾,找不到生命的價值,無法活出真實的自我"。"

哲學家韓玉哲對"精神暴力"的诠釋,在某種意義上回應了這種情況。在他看來,21世紀的精神病形式不再符合免疫學的邏輯: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障礙物;這種肯定的暴力來自同一種,來自系統内部,他将其描述為"功績社會"和"倦怠社會"。現代抑郁症的發生,在某種意義上是因為相信"沒有什麼不能"的現代人在失敗後會自我攻擊。

功德社會,造就抑郁症患者

什麼是功德社會?在一個以功績為基礎的社會中,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裡的勞動和生産"來應對變得赤裸裸,極其短暫和短暫的生活。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熱情,每個人都被告知要"活出積極的生活",隻要努力工作,就要自我實作,不允許失敗 - 因為這隻能是不夠活躍,不夠努力的結果。

當人們以高度的高度追求"絕對可以實作"的夢想時,功德社會逐漸走向"興奮劑社會",人類往往會演變成"效率機器"。問題在于,曾經複雜現象的"生命力",正日益"淪為生機勃勃、性能華麗"。這種态度導緻焦慮和歇斯底裡,以及過度倦怠和疲憊,但無法到達邊境的另一邊。

如果說福柯的管教社會被消極情緒所支配,造就了瘋子和罪犯,那麼,恰恰相反,韓宇哲所指的功德社會卻造就了抑郁的人和厭世的人。在今天的自由社會中,人們陷入了一種新的精神紀律中-那些追求功德的人與自己鬥争,他們必須不斷超越自己,進而陷入破壞性的壓力。這是自我剝削,僞裝成一種自由的形式,更加微妙和有效,因為它來自内部驅動,而不是外部脅迫。剝削者也是剝削者,"自我剝削導緻自我崩潰比剝削他人更嚴重","以死亡告終"。"

是以,從自我管理的角度來看,抑郁症是不夠的,人們不僅因為自身抑郁的原因,此外,人際關系的缺乏也加重了抑郁症的患病率。将這個疲憊的自我描述為倦怠的辛德羅姆更像是一種疲憊,燃燒的心靈 - 人們不僅無法實作自由,而且失去了冥想的幸福。

社會孤獨的疲憊和疲憊

"神靈累了,老鷹累了,傷口在倦怠中愈合了。

很多時候,倦怠具有治療作用。在一個懶惰、倦怠的下午,"無所作為"可以激發狂想曲。然而,疲勞綜合症倦怠是一種過于積極的倦怠,在過度熱心的狀态下燃燒自己。過度活動既是精神衰竭的症狀,也是剝奪我們做事能力的普遍解體。

功德社會的倦怠也是一種孤獨的疲勞。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在《嘗試倦怠》(Try Burnout)一書中寫道:"兩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彼此分離,陷入一種高度的個人倦怠感,不是我們的倦怠,而是我和你。"

這種倦怠感是一種暴力形式,耗盡了我們的語言技能和心靈。摧毀了社群,團體和親密關系,甚至語言本身。人失去了觀看的能力,陷入沉默,隻有自我占據了整個視野。對于"工作動物"來說,"生命"的豐富性已經淪為"生存",而生存則導緻了對健康的崇拜,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照顧心靈。

對我們來說,日本應該是一種休息。然而,正如許多理論家所發現的那樣,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沒有節日的時代,因為所有的節日都被消費和購物的狂歡節所占據。人的存在融入了編織網絡的商品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商業關系——朋友圈,在微網誌上存在社交營銷和"跟貨"大V也是這個道理。

逃離百貨公司風格的世界,重建真正的節日,是回歸真正生活節奏的途徑。韓宇哲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回歸自我導向的倦怠。例如,讓自己沉浸在一個持續的,創造性的"深度無聊"中,享受一個真正專注的冥想生活,因為"在沉思的狀态下,一個人可以将自己與自己分開,沉浸在事物中"。此外,《我和你》回歸《我們的》,讓人們引起人們的注意,重建親密的朋友和鄰居社會,也是驅散抑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