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電影資料館将迎來四部印尼電影的放映,讓北京觀衆一睹印尼的光影世界。其中一場名為《照看隔壁商店》(Looking After the Next Door Shop)的會議是脫口秀喜劇明星兼導演歐内斯特·普拉卡薩(Ernest Pracasa)的作品,以一個印尼華人家庭為背景,作為平民喜劇的核心。《加利和拉特納》是1970年代末印尼電影的經典翻拍版,将音樂元素融入到這個現代愛情故事中。《甜蜜20》翻拍自南韓電影《怪奇物語》,和楊紫山版的《甜蜜20》一樣懷舊。傳記片"Kaltini"專注于印度尼西亞婦女解放的曆史,名人故事可以追溯到過去。這四部電影是在過去兩年中拍攝的,涵蓋了幾種類型的印度尼西亞電影:喜劇,青年,浪漫,傳記以及幾代本土明星,如Rano Carneau,Shirley Xanafia和Tajik Safira。通過這些電影,可以看到當今印尼主流電影制作的标準,可以生動地呈現印尼當代生活的面貌。

甜蜜20歲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在東南亞首屈一指。盡管其電影業的繁榮仍然有限,但其人口基礎確定了印度尼西亞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票房市場。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去年印尼的年票房已經突破3億美元,但電影市場規模數字并不能直接與國家電影文化的創造和發展、傳播和接受度挂鈎,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印尼電影院被好萊塢電影"占領",并放映了幾部電影, 雖然關注本土問題和曆史經驗,反映了本土制作和國外産品近年來與本土觀衆競争的有效嘗試,可以産生更有效的共鳴,但海外對這些作品的認可和認可仍然非常有限。
作為地理意義上的群島之鄉乃至"萬島之島",印尼人口衆多,多民族混居,該島輻射廣闊多樣,與不同地區的生活文化不同。由于發展不平衡,印尼電影産業集中在雅加達及周邊地區,一方面内容比較單調,另一方面國内發行也非常困難。
事實上,地理和種族多樣性應該能夠為電影提供表達和呈現的空間。首都雅加達是西爪哇的一座水與馬之城,而度假勝地巴厘島則依靠旅遊業和一切精神,而其他島嶼則提供了中國觀衆不了解的景觀。例如,在距離巴厘島不遠的"檀香島"松巴島上,近年來著名的"女性西部片","瑪麗娜的殺戮四人組"(或"複仇女人")。這部電影曾在北京和上海電影節上放映,是年輕的印度尼西亞女導演莫莉·蘇阿(Molly Sua)的作品。她借用了《利松巴島》的空曠景觀、小馬、砍人頭戰鬥戰利品的傳奇傳統,勾搭了意大利西部片或《驚心動魄的頭顱》等新西部片,自由、浪漫,不乏喜劇、輕盈演繹的女性複仇故事。其中,沙漠山脈的景觀仿佛在中美洲,呈現出與熱帶雨林截然不同的東南亞想象。導演蘇阿(Sua)稱這部電影為"沙爹牛仔"風格,它确實用那種讓世界變得平滑的電影類型包裹了印度尼西亞的本土感覺。
瑪麗娜的殺戮四人組
看似少數,不同類型的東南亞電影其實已經閃耀在世界藝術電影舞台上很多年了,阿皮卡、拉夫達茲、門多薩等成熟的導演都處于活躍期,每年都有更多的年輕創作者被電影節引入,為世人所熟知。印度尼西亞的電影傳統更加繁榮,但每年都有幾部作品在國際電影節上展出。例如,印尼華裔導演埃德溫(Edwin)憑借其處女作《盲豬想飛》(The Blind Pig Want to Fly)獲得釜山新浪潮獎和鹿特丹金虎獎(Rotterdam Golden Tiger Awards)提名,第二部電影《動物園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Zoo)入圍柏林電影節主要競賽單元。前者以印尼華人三代人的故事為背景,回顧1998年前後的騷亂曆史,隐約讓觀衆恍惚地看到這片土地的曆史痛苦和身份問題。後者更多的是實驗性的夢想,用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一個在野生動物園長大的印尼女孩,如何與馬、虎、長頸鹿一起長大,也在水療工作中回歸人類社會,是柏林一部非常好評的作品。
然而,"牆外開花"是一種常見情況,在國際流通網中一直受到電影的關注和好評,不一定能被國内觀衆認可,而拍攝的印尼電影,被認為是印尼電影作品不一定是印尼人創作的。例如,流行的大屠殺紀錄片"殺戮"實際上是由定居丹麥的美國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撰寫的。熱門動作片《突襲》(The Raid)結合了國際聲譽和票房成功,由駐印尼的英國導演加雷斯·埃文斯(Gareth Evans)執導,盡管他展示了印尼的國術文化和當地警察匪徒的故事。當然,《驚奇》的成功主要離不開導演搭檔,青秀男明星,國術強悍的Iko Uais,這部真實、緊張、複古感的驚悚片,融合了香港警察匪幫和好萊塢大片風格,吸收了印尼格鬥類Casilla的特點,暴力鏡頭又一種極緻的審美,非常能刺激觀衆腎上腺素分泌, 在北京的幾場展覽都很難找到門票,沒有座位,算作印尼新時代動作類型的巅峰。
撒旦的奴仆
憑借龐大的電影市場,印尼電影業與中國電影産業有着許多聯系,并且正在不斷探索本土電影的可能性。除了《驚喜》等高端動作片外,本土喜劇、恐怖片在東南亞也有很大的市場。Joc Anwar是一位年輕的天才,曾出演過《盲豬想飛》,執導過《心靈的複制》,并入選了《威尼斯地平線》,他被吸收到主流行業,編輯了2017年最受關注的《撒旦奴隸》。這部以伊斯蘭為主題的恐怖電影改編自1982年的同名經典電影,創下了黑馬的票房紀錄,不僅是印尼恐怖片的赢家,也是多年來本土電影票房史上第四高的,是當地故事風格的勝利,尤其是翻拍的本土老片。
|張耀軒
2018年9月21日 北京青年報B8版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