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父親使用的肩帽是他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個人物品之一。當我看到他們時,我想到我的父親,他的講道留給我們的寶貴屬靈财富。近日,在揚州市風景秀麗的坪山鄉西華門社群,萬科花園居民張宏帶着精心儲存的父親肩章等物品來到社群,講述了父親肩帽背後的故事,給社群成員上了生動的"小方課"。

父親:離開後,融入社群,把剩下的熱度奉獻出來
張宏的父親張萬林住在曲江街,是山南社群的"名人",是揚州2014年去世後最年長的捐贈者,享年99歲。
張宏介紹,父親1940年在家鄉如意參軍,參加過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反美援朝戰争。幸存的肩帽是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稱号時軍隊制服上的舊物件。從肩章特點來看,應該是上尉的軍銜,是光輝歲月的見證。從反美援朝歸國後,張萬林率軍東北,開發北荒漠,曾任雙鴨山林業局局長,離開家鄉揚州後。
張萬林休息後再也不能閑着了。張宏介紹說,父親落戶揚州後,由廣陵區老幹部局負責,他主動找老幹部局負責,希望為社會做點什麼。是以,他加入了廣陵區海關和工務委員會,經常到機關、學校、社群講紅故事,開展傳統教育,累計報告200多份。
張萬林也積極融入社群。他看到社群裡的一些老人比較閑着,于是聯系了社群,成立了自己的學習小組,帶領大家去讀書、看報。為了給居民提供便利,張萬林還在小區的牆上設定了"黑闆報",每天更新天氣預報和宣傳内容。30多年前,當資訊還不成熟的時候,這群人出去穿什麼衣服,沒有雨具,看看黑闆報紙就知道了。為了豐富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張萬林和來自文藝背景的老夥伴們還帶出了百餘人社群文藝宣傳隊,組織大家唱歌跳舞,宣傳隊的表演服裝、道具都是屬于自己的。他還為社群兒童購買了數千本書。
"我父親一生都是無私的,從不為自己着想。在他死後,他捐獻了自己的身體,并用他的言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張紅說,看到父親的肩章,會想起父親的高光節,也會激勵自己追随父親的腳步,肩負起一個黨員的責任和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兒子:以父親為榜樣,為社會服務
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宏不怕吃苦,敢于承擔。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張宏和哥哥在浙江長大,祖母的父母,他16歲就參軍參軍。為了鍛煉自己,他當兵時沒有選擇父母所在的城市,而是去了金銀島,在那裡待了五年。
張紅與父親最長的戀情是在父親離去之後。父親經常出門做報告,還在家裡建立學習小組,張宏有時間幫父親整理資訊、剪貼報紙,也形成了愛學習、愛收集報紙的好習慣。住在六湖園,他以父親為例,在社群的支援下辦了一個社群報紙專欄,每天代之日刊《揚州日報》、《揚州晚報》,他還用自己的收藏資料,在社群開一個專題展,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成果, 揚州月曆年"4月18日"變更宣傳。因為愛讀愛讀,愛學,張宏家就被命名為揚州市書屋。
張宏也是社群的進階志願者。隻要社會需要,無論是幫助抄襲資訊,還是文明義務,他都在積極參與,哪裡需要去,不怕吃苦不怕髒不怕累。張紅還做了多年社群網吧志願者檢查員,每天從4點.m點開始,和幾名熱心的志願者一起,一次家庭網吧巡視,確定網吧健康、文明上網。
現在張紅已經67歲了,他依然像父親的老心。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作為一名45歲的黨員,他寫了一些父親的回憶、軍旅生涯的回憶文章,在西華門社群黨總支交流會上,他還走上了社群小黨講台,告訴父親和兩代接力老,做點什麼, 為人民的故事服務。
"我父親為人民獻身的一生,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我們一個榜樣,作為一名黨員,我想像我父親一樣,為一生,為共産主義。張紅說,每當我看到父親留下一頂肩帽,就會激發他心中的一種力量,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一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來源:揚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