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說:惡魔是上海的一位電影文化工作者,影評人,很久以前因為王曉峰的推薦關注他的部落格。自2009年以來,他一直在部落格上撰寫年度十大中文電影書籍,這項工作似乎不是由第二個人完成的。
本文精選了2011-2014年4年電影書推薦,授權發行,如需轉載請聯系魔師。
有人會問:電影看不出來,為什麼要去看電影?
因為很多你看不下去的電影都是垃圾,一本好的電影書會幫你分辨出什麼是垃圾。
2014年十大電影書籍
闆絲孔 1927
2014年中國電影修複活動之一是挪威國家圖書館贈送給中國電影檔案館,用于發現和修複挪威的潘絲洞,這是一部1927年的電影,一直帶有淫穢的标簽,多年來一直被認為在中國電影史上已經失傳, 而恢複的喜悅,通過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放映與觀衆和學者分享,也通過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放映與觀衆和學者分享,也是根據世界圖書出版公司Pansi Cave 1927将這本書傳遞給尚未有過的粉絲。有機會看電影或已經看過并想知道更多。
本書是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劃的藏書,也是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次将放映、研究、教育三大電影檔案的基本功能相結合,制作出首本具有國際水準的電影資料館研究書籍系列。除了彙集了平時難以拿到手的中國電影史專家在看過真正的"盤絲孔"之後,新一輪的電影史書寫,還重新镌刻了當年上映的《闆絲孔》一期的珍貴特刊,可謂是一把雙刃劍。
尋找巴洛克和禅宗之間的電影空缺
王志勤自稱是電影文本實踐者,詩意的片名暗示了他明确的定位和無法歸類,與他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電影書《尋找巴洛克與禅宗之間的差距》形成鮮明對比。在網際網路上閱讀過他精彩的電影文章的粉絲們将從這本關于他最受尊敬的兩位導演小津義弘和馬克斯·奧菲斯的專著中獲得更多。
該書分為前中三系列,原主編漫無邊際地觸及了兩位導演的技巧特點,中小編如俄耳甫斯電影獨白提出話題,再編纂的是讨論"秋刀魚味"和"傾倒城市到海花"的題材, 作為占據了整本書一半以上的劇本,這篇論文以畫面、蒙太奇、叙事三步走的層次漸進,對兩部電影做了非常有啟發性的觀察,全文不是簡單的單向閱讀,而是電影理論、美學、哲學等多行的,耐心和雄心壯志地嘗試發展出一種開創性分析的中國寫作, 這部電影在電影中讀得很多,在中國年輕的電影學者中幾乎不是第二名。
香港電影2013
香港影評人協會成立近20年,已出版38本電影書籍,這兩部作品都失去了中國各種官方或民間影評人團體的幾個部分。一年一度的《香港影評》系列是其标志性作品,而随着總編輯的換人,今年的《香港電影2013》(從原标題中去掉"影評"一詞)是保持高度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産物,在書的架構和編排上更加周到,形式甚至與影片的意圖相對應,反面和側面布局文字, 內容持續堅持香港的主觀性,是以在電影演績上展現出與內地不同的視野,這本書所要做的就是試圖打開一扇通往香港電影的新窗,這正是許多內地媒體和影評者所視而不見的。
雷·哈裡豪森的電影概念藝術
或許是内地電影市場的熱潮,随着相關行業也開始做一些以前從未想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雷哈裡豪森的電影概念藝術》出版的後浪潮電影系列就是這樣一本奇特的書。
Harry Howson,作為啟發了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蒂姆·伯頓和約翰·拉塞特等斯皮爾派畫家的一代視覺效果大師,他本身就是一個神秘的奇迹,但他在普通觀衆中并不高調,而且電影的草稿也一般隻出現在電影制作中,是以介紹這個介紹其電影概念的豪華圖畫書是一種極大的勇氣, 當然,讓讀者了解不熟悉的電影人以及事物,這是電影圖書出版的職業。
鄭裕雄的電影
加拿大學者凱瑟琳·羅素(Catherine Russell)的《鄭廣史的電影:女性與日本現代性》(2008)系統地梳理了日本電影制片人宋浩(Hiroshi Sung)在世時制作的67部現有電影,羅素還指出,成惠電影是日本現代性的關鍵文本。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該書的譯本被收錄在總編輯黃文傑的《青雲廳》系列中,該系列此前曾是《對話比利·懷爾德》等知名書籍,今年又增加了黃文傑自己翻譯的《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等。
作為《華語世界》第一部關于程玉玺的專著,這本書既有電影诠釋,又有語境化進入文化研究層面,譯者張漢輝(網名連成)曾翻譯過《小津》、《日本恐怖電影》。像《日本電影》這樣的書是以熟悉日本電影和文化,今年也是他翻譯的爆發之年,除了這本書,還有《日本電影大師》和《胡錦軒》和《神奇女俠<>》兩種譯本。
視聽
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法國學者米歇爾·西昂(Michel Sion)的名著《聲音》,今年,他的另一部傑作《視聽》在長波電影學院系列出版。本書探讨了聲音的工作原理和提高感覺能力,而Sheon則通過三種聆聽模式的呈現,将聲音從畫面中帶走,讓觀衆意識到,所見的很多所謂圖像其實都是從聲音中建構的幻覺,伯格曼開場七分鐘的蒙太奇作為總結性的視聽分析,五個關鍵點展現了對電影的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這本書的後面是錫永專門為這本關于聽覺和視覺的新書寫的100個概念名詞的附錄。
中西風馬牛
這幾年,我們遇到了堅持講真話的中國電影學者齊志(吳迪),通過《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江文前世:鬼魂來了》、《揭開中國電影,讀文革電影》,在他的介紹中,我們又出現在一本名為《中國與西風馬牛》的書中, 但我們從未發現這本神秘的書出版于2004年。2014年3月,該書的10周年紀念版由Backwave電影學院發行,使其重新煥發了生機。
原來,這本書記錄了齊琦在國外教書時的旅行,以及他在提供"中國文化與中國電影"選修課時與外國學生的課堂經曆。該課程通常涉及一部自制電影(通常是主題電影),然後與學生進行讨論,其中雙方完成了東西方文化的有趣沖突。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段落和可笑的觀點,讓讀者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審視中國文化和中國電影,甚至這些段落也可以直接成為短片制作的好素材,因為它們的人物少,對話巧妙,空間單一。
寬闊的灰色黎明
四年前,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李洋發表了一篇名為《失落文化史》的文章,翻譯了《萊昂内爾的過去》,四年後,他幾乎做了同樣的事情,發表了一篇文章《眼睛的倫理學》,翻譯了合著者《寬容的灰色黎明》。後者與東北師範大學的一群學生一起彙編,包括包括福柯在内的九位法國哲學家的18篇關于電影的文章,其中包括高層建築的哲學經驗,以及關于視覺,運動和真理之間關系的讨論,如《狂喜》等單一作品,以及訪談和對話。 如果它們之間存在内部連接配接。這或許就是李揚作為該書主編想要達到的目标:電影理論不應該成為人文研究的孤島,它應該與哲學和美學進行對話,融入當代思想的潮流。
夢想書
費裡尼在1960年代開始了五年的心理治療,并養成了記錄自己夢境的習慣,這些夢是費裡尼夢境的集合。這本書的出版是曲折的,花了十年時間解決法律問題,直到2005年出版,2012年中央彙編出版社出版了八本原創大小的"夢書"豪華版,印刷精美,但沒有翻譯中文,是以它隻能作為圖畫書閱讀。2014年1月出版的普通的32頁《夢書》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說《夢書》,讓讀者通過文字窺視費裡尼獨特、富有想象力的夢境,但畫作也因布局的縮減而模糊,是以對于費裡尼的粉絲來說,打開的書《夢書》的大小如喬喬, 不可或缺。
世界電影史
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裡斯汀·湯普森的《世界電影史》是一本關于電影史的權威書籍,也是一本廣受好評的大學電影教科書。2014年2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原版第二版的新譯本(對第一版進行了大量修改,增加了從1980年代到21世紀的世界電影的概述)。曾編輯過《重訪希區柯克》和《電影詩學》等重要電影書籍的周斌,是重慶大學安迪分校的負責編輯和教授,他的整本書厚了數千頁,其翻譯、插圖、筆記等都經過了全面更新,使其成為2014年電影書中的重大努力。
2013年十大電影書籍
與比利·懷爾德交談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笑聲的電影書,每一頁都有一段美妙的文字和珠子。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是兩屆奧斯卡獲獎導演和三屆最佳編劇,他與卡梅隆·克勞(Cameron Crowe)進行了交談,後者希望他客串出演自己的電影《甜心先生》(Mr. Sweetheart),在與懷爾德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對話後,他自己也成為奧斯卡最佳編劇。雖然這本書希望以"特雷弗·談話希區柯克"的形式出現,但克勞并沒有遵循懷爾德的生活時間表,而手推車的好處是,在任何時候都有驚喜,其中一些是克羅蒂更精明的,比如他最近讀了漢弗萊·鮑嘉兒子關于他父親的傳記,以及他引用了奧黛麗·赫本所說的鮑嘉的評論, "她很好,就讓她拍26",然後問更狂野的人他怎麼想。懷爾德關于編劇的11條黃金法則應該貼在每個中國編劇的辦公室牆上。
揭開中國電影,閱讀文革電影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齊志撰寫了《1949-1966: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和《江溫的一生:鬼魂來了》的最新文章集,在大陸要麼被殺,要麼被删節,就像他之前的兩本書在台灣出版一樣。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對電影史的讨論,從《軍事訓練傳記》到1996年長沙會議的影響等話題來講中國電影史,第二部分影評為《黃金大道》、《晴天》、《春苗》、《破天》等文革電影進行專讀。正如凱在序言中提到的,他在電影的一些學術會議上遇到的一些學者都是新憤世嫉俗者("以個人的得失為中心,以體制内外的好處為半徑,沒有罪惡的力量,做不間斷的圓周運動"),但他總是能夠選擇在一本書中說出真相, 他的勇氣和辛勤工作令人欽佩。
帕索裡尼通過
關于帕索裡尼的中文書籍太少,雖然有少數,但在翻譯和視覺上存在局限性,而娜奧米·格林的帕索裡尼電影作為主要讨論内容的"電影異端"隻從台灣流傳出來,并且已經絕版多年,是以接下來的兩卷900頁傳記傑作成為了一場及時的雨。除了對帕索裡尼一生的較長的描述,包括他與費裡尼等人的融合,以及他悲慘的私生活外,書中還通過大量帕索裡尼的詩歌讓讀者了解他的政治和創造性的變革思想,或者說他是一個從一開始就不同的類型,這部電影隻是他易手的工具之一。
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雖然這本書寫于近四十年前,但今天讀起來一點也不過時,相反,它可能是作者達德利·安德魯斯(Dudley Andrews)所讀過的最清晰,最複雜,最易于了解的電影理論讀物之一,隻有不到兩百頁的篇幅供讀者概述自兩大代表性人物陣營誕生以來的電影理論和理論本質。新陣營,在引言中他也以統一的四個理由進行比較,這不僅打開了各派系的理論壁壘,也激發了讀者做出不言而喻的比較。如果有人仔細閱讀這本書,他會發現文本背後的論點充滿了漏洞,當他看到馮七時不值得反駁。
杜奇峰與香港動作片
目前,香港電影研究,其實主要是杜奇峰的電影研究,之前出版的《銀河影像難以想象》等書都有各種遺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廣播電影系主任張建德的英文著作《杜奇峰與香港動作片》與這些書最大的差別在于,這是一部相當嚴謹的學術著作,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西式的,因為這本書在2007年,是以對杜其峰電影的分析止步于《流放》。這本書也引人入勝,例如,張建德認為杜其峰的作品可以被稱為"九龍黑片",然後通過作者的自我實作來對抗類型電影和香港電影業。這本書的譯者是熟悉的譯者黃源,他翻譯過《這隻是一部電影:希區柯克》、《特雷弗:我一生的電影》、《好萊塢的剝削》、《在黑暗中醒來:羅傑·埃伯特的40年選擇》等知名電影書籍,也因為他對杜奇峰電影的熱愛和專業精神, 這本書也是在他的翻譯下閱讀的,仿佛直接用中文寫成,充滿了閱讀的樂趣。
電影研究導論
該書涵蓋了電影與社會,電影文本,其他形式,電影和身份,涵蓋了電影研究中幾乎所有重要主題。通過詳細的介紹,豐富的宏觀旁線介紹,為介紹電影研究領域應用最重要的理論工具和批評方法提供了一條路徑,每一章都有詳細的電影作為例子,書中甚至DVD的花絮内容作為一種對作者理論的延伸的介紹, 讓人們廣泛思考。由于邀請了一些國外知名學者來寫,是以這本書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能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為讀者提供了自己的比較。
我心愛的雷内,費裡尼和其他人
台灣影評人李有骊(即李有信,2006年改名)影評人生涯40年,當年寫的"坎城威尼斯電影節"是粉絲的向日葵寶藏,這本書是他二十年來的第一篇影評,691頁厚,9個類别,是台灣影評的代表性總結,它跨越了時代的經驗,使這本書特别有意義。近20年來,台灣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處于非常低谷,剩下的文章值得影評人仔細閱讀,李唠叨是永不放棄的守護者。書中既有大師楊德昌等人,又畫了幾天新導演的作品影評,李玉娜琪在海峽兩岸的影評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因為他不回避自己的同志身份,在文字中反複的談話和個人興趣以及令人驚喜的過去, 而他的影評最終出現在他最喜歡的費裡尼、蕾妮和奧黛麗·赫本的電影中,你可以從文本中獲得各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他的一些想法。而他真正的洞察,确實可以在導演本人的話語之間,就像他寫《化學城再來》開場的意向一樣,導演陳傳星也佩服。
聲音
電影是畫面和聲音的藝術,這本宏偉的書,通過對聲音現象的分析,讓讀者了解聲音在文學、音樂和電影中是如何運作的。文學傑作中對聲音的不顯眼的描繪和電影中聲音的使用已成為作者米歇爾·西昂(Michel Sion)唯一分析的主題。比如《西部往事》的開場聲音段落,在書中有精彩的讨論,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會不會意識到蒼蠅是卡在槍管裡的,在某個時候也在聽我們說話?
電影、形式和文化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分析電影形式和結構的實用教科書工具書,更希望通過對電影的基本介紹,讀者可以像思考文學一樣認真地思考電影,是以它也是一本關于内容和語境,曆史和商業的書, 即使讀者覺得電影是一種娛樂商品,了解它的機制也很重要,因為讀完之後,你就會明白什麼樣的電影可以娛樂你。
該書此前已出版中文版,這次是其第三版的最新中文譯本。上一版隻有六章,後來又擴大到九章,增加了數字時代新的技術和美學變化,增加了鏡頭、剪輯、類型研究、三個情節分析等章節,幾乎與一本新書完全相同。此外,随附的CD-ROM也進行了大量更新,是以容量已從CD擴充到DVD。這本書的譯者是董澍,也許更出名的是他的網絡名字,謀殺電視。
除了在2013年翻譯這本書外,他還出版了部落格集《木乃伊防腐指南》,創辦了電影網絡視訊教學項目《電影公衆高等》,以不同形式參加了另外兩個電影播客,并出現在《南方都市報》開立的電影專欄中,在《東方早報》上撰寫影評, 對于上海國際電影節做部分影評工作,營運的imoviegoer網站也為迷彩網提供了内容,幾乎全方位,可以稱為2013年影評人。為了讓《電影、形式與文化》的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書本所附DVD的内容,他還特意制作了一個圖形pdf描述,以友善讀者。
重溫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從一名藝人變成了英語評論界的作家,這要歸功于特雷弗在1960年代的"特雷弗談話希區柯克"和羅賓伍德的"希區柯克的電影"(該片以為什麼希區柯克應該被認真對待的案例開始),他們特别對搖頭丸的辯護産生了預言性的影響。由于羅賓·伍德(Robin Wood)在1980年代去世之前,由于版權關系而對希區柯克的幾部作品的讨論在重新打開這本書之前被環球影業買下,是以當評論家在1970年代重新審視希區柯克經典作品時,這是對伍德的書的引用。在他的書中,伍德展示了一位優秀影評人的優點:以優雅的風格捍衛他珍貴的作者,以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提供各種閱讀和了解電影的方式。而這還隻是《重訪希區柯克》一書的前半部分。
這本書的下一章包括伍德關于十多年後希區柯克電影的文章,從新的角度評估希區柯克。據他自己說,在撰寫本文時,他是一個沒有政治意識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而在寫作時,他是一個受過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和精神分析理論洗禮的人文主義者。是以,《重訪希區柯克》不僅構成了對希區柯克電影的系統分析,更是影評人自我進化的見證。這本書的中文版由翻譯過《黑膠卷》的徐占雄翻譯,譯本和書中的影評一樣,堪稱典範。如果隻推薦2013年出版的一本電影書,那麼這本就是。
2012年18部主要電影書籍
2012年華語電影圖書的出版比往年更加旺盛,一些以前幾乎難以想象的書籍出版和即将出版,給人一種繁榮和衰落的感覺。再加上馬加薩老師推出了他的十本福利書,其中有的都是跟作者的選擇重複的,而作者原來十大實際統計有11本書入選,是以,考慮到今年可能是中國電影書的一個特殊拐點,是以原來的十到十八,18本書的16個不定點, 最後兩個是今年最推薦的。
中國當代電影:互補與反思
中國影評人協會名譽會長羅轶君曾任《電影藝術》雜志副主編,享年86歲。因為他的書《中國當代電影:互補與反思》花了三年時間出版(涉及敏感人群),羅老自費在香港出版了這本書,并願意免費送給國内讀者(隻要郵費可以付,就要的方式)。
導演 小津一郎
日本電影學者小津義彥(Yoshihiko Ozu)以全新的視角寫了一本重要的書,譯者周玉定量之前曾翻譯過廣受好評的《小津安一郎的遊記》一書,加上全國最佳電影剪輯師周斌擔任主編,品質保證。
香港影評2011
香港影評人協會系列之一,每年一個,這個回顧系列在2006年和2007年已經走到了死胡同,但自2010年以來它已經死了,到2011年,這本書對作者來說更加令人興奮,主要是因為它自信地找到了香港的主觀性。想想南方都市報2011年《華人電影傳媒大獎》評出的一本書,其實不是紙質版,而隻是在應用商店裡賣......
電影與文化的現代性
這是一本重新審視電影的書,作者将電影置于文化現代性的架構中去了解和解釋。
60時尚
《中國學生周刊》的影評版塊影響了香港電影業的一半,而這本書彙集出版了這些1960年代的影評人,雖然有些影評人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其實是一個熱血、天真、熱情、無辜的影評人。
從傳說中的民族到類型的共和國
曼甯是一位低調的電影學者,這本書是他的英文電影論文譯回中文文集,也是作者看到海外華人學者對中國電影最紮實的實力。
雙眼的形象
橋本在1950年寫了《羅森門》,1952年寫了《生命的欲望》,1954年寫了《七武士》,隻用了四年時間就進入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編劇行列。這本書是他與黑澤明共事的回憶錄。繁體版于2011年11月在台灣推出,大陸簡體版于2012年釋出。
帝國的螢幕
一本關于1931-1945年侵略戰争期間日本電影的書,涵蓋了政策,電影,美學,重要曆史事件等,是一本填補空白的電影書。
刀和星星
導演徐偉峰的《商光的痕迹》影評,也是作者2012年讀過的最好的中國影評。
在電影或想象中的人
法國哲學家埃德加·莫蘭(Edgar Moran)的着名作品從人類學的角度讨論了電影。
光影運動
德國電影大師施隆多夫的回憶錄寫得很好,也很受歡迎。
再見楊德昌
楊德昌逝世五周年的紀念活動,與2011年的《悲痛之城的二十年》一樣,是一次采訪回顧。這本書計劃在2012年2月才出版,并在11月成為一本書。在大陸,規劃中同時有完全相同的話題,但到年底還是一片空白。
電影符号學問題
電影理論家和曆史學家讓·米特裡(Jean Mitri)晚年的偉大作品分析和重新考慮了電影的符号學。
電影美學與心理學
讓·裡米特的精彩傑作,是電影理論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台灣影評人法蒂娜說他每天都在讀書,任何一頁都啟發了他,而國内影評人LOOK Pot說的和《電影是什麼》構成了《電影舊約書》。
技術與時間
法國哲學家伯納德·斯蒂格勒(Bernard Stigler)的名著的第三卷,前兩卷與電影無關,後者專門介紹電影。
你不屬于
雖然很多人已經在2011年11月的"你不屬于"電影節上買下了這本書,但這本書還是在2012年1月出版了。這是作者今年讀過的電影書中最有啟發性的,也是書中仍然反複出現的,書中很多觀點都有了感悟,作者甚至通過其中一篇文章,了解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在黑暗中醒來/偉大的電影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同一個人:美國影評人羅傑·埃伯特(Roger Ebert)。這兩本書的内容基本上是非重複的,盡管有些标題是重複的,但寫法不同。這兩本書舉例說明了兩位影評人如何适應普通觀衆,讓觀衆知道好的影評能對他們的觀看做些什麼,也适合普通影評人、文學評論家和紅包影評人(并付錢給他們自制電影播音員),讓他們能夠體會到書中的話: 幸福就是說實話,并確定不傷害任何人(當然,這句話不是伊伯特說的)。
2011年十大電影書籍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以前傑出的三本中國書籍是:"雕刻時間",這是塔可夫斯基自己作品的集合,是一代年輕電影制作人的燈塔。第二本書《七個半: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世界》(Seven and a Half: The World of Tarkovsky's Films)是一本包含奧夫塔科夫斯基的另一部專著《時空的軌迹》(The Tracks of Time and Space)的書,并輔以其他散文。第三部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時間在時間:塔科夫斯基日記》,對于許多将塔科夫斯基視為聖人的粉絲來說,這讓他們意識到了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