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檔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Summer of the Band)真正抓住了多年來一直處于休眠狀态的搖滾樂。不同風格的樂隊帶來無與倫比的表演,讓觀衆為此呐喊。三十年的搖滾樂,一個好夥伴一直和他在一起,那就是紀錄片。
關于搖滾樂的紀錄片不斷湧現,有近百部知名紀錄片。有些紀錄片是關于一個樂隊的,比如《心是狂野的:後海沖浪者的冒險》,或者是記錄一座城市的搖滾樂隊,比如西安的《西搖滾》、武漢的《永不放手我的拳頭》,還有一部關于搖滾史的紀錄片,比如《再見,烏托邦》。我們列出了九部關于中國搖滾樂的紀錄片,并采訪了制作了幾個搖滾樂隊的紀錄片制片人Frog Jun(見文章2)。分享屬于中國搖滾樂隊的故事。
01
(最噓聲)
一個時代的夜晚
再見了,烏托邦。
導演: 盛志敏
生産國:中國大陸
語言:國語
時間: 90 分鐘

劇情介紹
這部紀錄片由三條線索組成,是對中國搖滾樂十年的精彩回顧。第一條線索來自尋找小嬰兒床。吳薇,一個美麗的男孩,曾經是"夢想"樂隊的吉他手,1990年在北京引起了轟動。但震撼世界的他,卻在1996年神秘地消失了。第二條線索是關于前"魔石三傑"的生活。這三位在大陸搖滾音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音樂家,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時代。第三條線索是跟蹤在工作室工作的男孩。當大家跟着鏡頭來到他在山東的家時,一群農村青年齊聲唱起了碧昂斯的《我真的愛你》。
建議
音樂家小軒的離去,就像是對搖滾樂未來的預言,同時代的導演們用一系列的鏡頭将過去和現在連接配接起來。老翠在片中說得很真實,"當時大家都渴望批評,搖滾樂落地的那一刻,我們認為它很美,完全被接受。"搖滾樂的榮耀是一種偶然,烏托邦不存在,生活還在路上。
02
(最粗糙)
< h1 級"ql 對齊中心">"自由邊緣"</h1>
導演: 孫志強
語言:國語/中文
時長:61分鐘
北京西北郊的一個村莊,自1997年以來一直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搖滾樂手和樂隊的家園,從1999年到2000年,這裡是數百人和30多個樂隊的家園,他們的生活隻是冰山一角,預示着這一代年輕人的藝術和生活方式的開始......
第一部近距離記錄地下搖滾生活的紀錄片,并沒有削弱紀錄片的力量,這部紀錄片看似一團糟,卻沒有讓人聯想到所謂的電影語言,記錄更加純淨。人們在鏡頭的移動中,仿佛感覺到理想主義已經存在,永不走遠。
03
(最溫暖)
我爸爸是搖滾歌手
老石
導演: 侯祖新
語言:國語
時長:29分鐘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早期搖滾歌手侯牧羊人的女兒侯祖信的故事,她以導演的身份記錄了中國搖滾歌手三十年來的起起落落。是父親也是侯牧個人腦梗塞的主角,這種疾病會反複發作,使肢體麻痹或頭暈,嚴重會導緻急性昏迷,甚至死亡!但憑借搖滾樂手的堅持和鮮血,侯牧人奇迹般地堅持了下來。
這是一個罕見的搖滾樂私人形象,由一位父親拍攝,他牽連了一代搖滾樂手,在重病的情況下,他們仍然使用搖滾樂來對抗命運,使整部紀錄片令人難忘。我父親寫了一首歌,"像傻瓜一樣活着"。
04
(最"村莊")
後革命時代
後革命時代
導演: 張洋 / 蘿拉
時長:96分鐘
這部紀錄片是由導演張楊和他的朋友洛拉在收集了五年的材料并最終編輯之後制作的。從2002年和2001年的長笛音樂節開始,它穿插了音樂家在樹村的生活,快樂公園的表演,快樂公園外的第二張桌子,超越音樂的繪畫和行為藝術創作,以及"秋天的蟲子"并存。沿着這條道路,創作者的鏡頭記錄了樂觀和理想主義的音樂家對藝術的堅持,生活條件的尴尬以及舞台上和舞台下的年輕人的狀态。
當搖滾遇見生活、長笛、樹村時,已成為傳說,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湧向這裡,黑暗排練,混出神靈,大多數人離開青春之地,身體離開這裡。那句話"搖滾樂不重要,是你的。(舌帶)"
05
(大多數公路電影氣質)
愛情噪音
導演: 劉峰
時間: 74 分鐘
1輛公共汽車,2支樂隊,5個城市,5768公裡,"愛噪音"一家開始了一段血腥的音樂之旅。這部電影記錄了他們多次停留的場景,一路上公共汽車上的瑣碎生活。在路上,他們也曾有過挫折的船車勞頓,表演高潮時他們也有淚流滿面,但大家都充滿熱情,音樂堅定不移,積極熱愛生活,在"愛情噪音"的旅程中尋找年輕有價值、激動人心的音樂。一路唱歌,總是喜歡噪音。
第一個現場聽到它的樂隊是Backstar Shark,是以我不忘這個名字,這是一部關于商業和搖滾音樂結合的相對成功的紀錄片,因為贊助,工作的品質是有保證的。導演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力。同時,公路紀錄片的形式也可以引人入勝,有不斷的未知,有不斷的驚喜。
06
(大多數本地站)
<h1 class="ql-align-center"> Never Release My Fist</h1>
永遠不要放開我的拳頭。
導演: 王水波
生産國家:中國大陸/加拿大
時長:88分鐘
奧斯卡提名導演王水波的最新作品,一部關于武漢朋克搖滾的紀錄片。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搖滾樂隊,也有屬于樂隊的紀錄片。同類型的紀錄片還包括漁灣城(長沙)、西安等。樂隊的成員是土生土長的城市,每個城市都孕育着不同種類的搖滾音樂,包括武漢和朋克。
07
(最知名的外國觀衆)
<h1 class="ql-align-center">北京泡泡</h1>
《北京波浪花》
導演: 喬治·林特 / 蘇珊娜·梅斯默
生産國:德國
語言: 國語 / 英語
時長:81分鐘
《北京浪潮》是一部由兩位德國導演喬治·林特(George Lindt)和蘇珊娜·梅斯默(Susanne Messmer)執導的曆時兩年的紀錄片,講述了北京地下搖滾音樂的生存,以及一幅記錄了2000年代國中國首都經濟和文化快速發展的影像。在電影中,兩位導演選擇了五支搖滾樂隊,粉絲們稱為Joyside,Hanging on a Box,New Pants,Sand和T9(現在的hang-and-go樂隊)。他們深入研究這些搖滾樂手的生活,拍攝他們的日常生活,激情的現場表演,并通過鏡頭記錄他們搖滾心靈的變化。沒有藝術加工或虛構,21世紀初北京搖滾樂的場景幾乎完全展現在觀衆面前。
2007年,《北京浪潮》在德國發行,立即激起了整個歐洲觀衆對中國搖滾樂的好奇心和熱情。在一位外籍導演的鏡頭下,這群年輕人,雖然尴尬和沮喪,但他們充滿個性,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事實上,這是最有價值的。
08
(最完整的評論)
《搖滾樂》
導演: 高尾
語言:國語
時長:107分鐘
當搖滾樂在中國出現時,許多人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二十年過去了,對于中國搖滾樂來說,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搖滾樂"為中國各個舞台的搖滾樂手拍攝了采訪,生活片段和舞台上的青春。
中國搖滾音樂最全面的回顧紀錄片之一。制作人黃偉源是中國搖滾圈的人物,曾擔任編輯和記者,現在開了一家畫廊,同時繼續策劃音樂活動和撰寫專欄。2004年,銀川賀蘭山舉辦"中國搖滾光輝之路"大型露天音樂節,三天總觀衆12萬人,是中國戶外音樂節參加人數最多的一屆。時代在變化,音樂環境也在變化。然而,搖滾的精神遺産是最重要的。
09
(最喪親之痛)
紙飛機
導演: 趙亮
生産國:中國
時長:77分鐘
紙飛機記錄了北京一群年輕人的故事。他們為了理想和自由而離開家鄉,面對社會價值觀的動蕩和變化。他們選擇了搖滾樂,帶着一點疑惑和失落,繼續戰鬥。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對毒品上瘾,有些人尋找不正常的愛情,生活是以變得搖搖欲墜。這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奇怪的朋克音樂家作為主角的故事。導演的鏡頭跟随着他們的日常生活。
趙亮的早期作品,放在最後一個推薦中,在影片結尾,躺在床上垂死的青年對筆者說:"這部電影叫'紙飛機故事'吧。它想飛,但它不能,因為它是用紙做的。我認為這句話是對搖滾樂、理想和現實的一個很好的賭注。
今天看似物質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可能不如1980年代、1990年代那麼豐富,很少有人談論理想,更多的是物質追求。搖滾樂也成為消費類産品,受到了主流的關注,但最終的方向是什麼呢?目前還沒人知道。
作者 / 張勞動
編輯 / 李佳
凹凸鏡文檔
ID:pjw-紀錄片
推特: smh.com.au
促進|合作|貢獻加微信☞ 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小組或工作團隊以及微信☞aotujing-doc
用圖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