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夜、龍舟、七夜...衆所周知,這些都是我們傳統的中國節日,而且由于古代中國在東亞的文化地位,是以周邊的北韓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有這樣的節日,既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自然而然地要用傳統的中國曆法——傳統的農業日期。
但那又如何呢?大革命後,為了順應世界潮流,我國的官方是采用公曆(Gregoli曆),是以這導緻我國的現狀是兩個曆法,官方編年史在使用公曆時,還有一些民間習俗等,使用陰曆。

越南,北韓、南韓都是一樣的,春節啊,中秋啊和我們一樣用陰曆,當然,它們也用在公曆上。
但東亞還有另一個奇迹,那就是日本,日本做了什麼?日本現在使用公曆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日本人仍然喜歡一些傳統的節日,比如農曆新年前夜、龍舟、七夜什麼的,但是!他們遵循公曆!
你是什麼意思?例如,傳統的七夜是農曆第七個月的第七天,但日本人現在改在公曆7月7日,往年日本大使館仍然沒有睜大眼睛,在7月7日這一天釋出了什麼"浪漫七夜,歡迎中國遊客旅行"的宣傳,結果被罵了狗血, 在中國,7月7日是紀念"七大事件"。
日本人使用"中國除夕"這個詞來指代公曆中的12月31日
日本人怎麼會想出這麼壞的事呢?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明治新,曆史上,日本一直使用中國曆法,并随着中國中原朝廷的改年曆法,先後用了劉松的元家曆、大唐的林德曆法(在日本稱為標曆)、大擴散曆法、五年曆法和玄明曆法。但在明朝滅亡後,日本開始使用日本本土的貞潔曆法,即曆法、寬大曆法和天曆法。
注:《天地明超》是日本作家鐘方鼎的時代小說,後片,描寫江戶時代早期的國際象棋,天文學家白川春海熱愛數學和天文學,不願意坐享富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承擔了建立日本第一個月曆的任務。
但那又如何呢?1872年,明治維新四年後,日本政府廢除了天寶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曆法,這其實很正常,文明先進,但是什麼呢?日本人将傳統節日的官方日期改為西曆!這很奇怪。也許日本人更腦力比較軸心,做事更極端,想完全浪費陰曆。
但那又如何呢?即使是日本這個具有比較軸心的國家,也無法完全消除傳統曆法的影響,民間的占領、算命和春朌墓仍然按照天曆排列,雖然明治維新後的官方官員不再使用舊曆法,但民俗仍然保留了從中國引進的幹年, 但每年的幹旱年份都始于西方曆法。
順便說一句,這裡說一個可能很容易讓很多人弄錯的地方,中國人的習慣稱公曆為"陽曆";
中國曆法中的"儲蓄"就是陽曆
是以,油門系統保留在日本月曆中,不受影響。
日本有沒有按照舊曆法舉辦的節日?還有,比如玉蘭盆地節,這個節慶大概是中國的"中國元",傳統上,日本人在農曆7月13-16日,明治過後,有些地區改成公曆7月13-16日,但有些地區故意改成8月13-16日,接近舊曆日。
還有中秋節,日本人過去稱中秋節為"十五夜",這是明治維新後新使用的格裡曆,日本大陸仍然是按照農曆日期的一個節日,原因可能是這個節日和農業密切相關, 傳統的中秋節期間是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感謝大自然的恩典,是以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因為莊稼的季節變化不大,是以慶祝日期不友善改成公曆。
此外,日本也有一些傳統的大家庭,仍然習慣于使用公曆。
注:日本動畫《冰》截圖,女主角池達愛儀一家(大地家族)依然使用傳統月曆來傳遞一些節日。
但是,日本的這種情況,人們真的知道陰曆嗎?嗯,不像中國,現在大多數曆法都同時标注兩個日期,但日本在1910年就停止了官方月曆,記住了舊曆法,是以它隻使用公曆,但目前日本國家天文台每年二月都會在"壽"官方報紙上發行,仍然有儲蓄和字元串希望等資訊可供農曆的自我計算。
其實,我們國家也有一段時間像日本一樣做類似的事情,這是大革命初期,老百姓早就準備廢除陰曆,在廣東的嚴密控制下甚至"禁止商戶慶祝老年",反而導緻"老百姓",效果不好, 是以後來袁世凱上台了标準化。
1914年1月,北京市政府内政部在給袁世凱的呈文中說:"建議農曆新年為春節,夏節為端午節,秋節為中秋節,冬至為冬至。我們所有的公民都必須休息,公職人員可以休息一天,袁世凱準許了送出。是以,我國有"元旦"和"春節"兩種新年,一些外國人起初覺得莫名其妙,但中國人早已習慣了。
作者: 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