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隻有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作者 林家子

在土耳其追求奧斯曼帝國的曆史

參觀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并抵達伊斯坦布爾,在那裡您會感覺到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承載着曆史的榮耀:宏偉的清真寺,精心制作的托普卡帕宮殿,繁華的集市(市場)......

然而,離開伊斯坦布爾,進入安納托利亞地區,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印記逐漸褪色。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古迹等遺迹,大部分是奧斯曼帝國羅馬蘇丹國遺留下來的,具有波斯風格。在地中海和愛琴海的海岸上,希臘和羅馬的曆史遺迹是如此宏偉,以至于找不到奧斯曼帝國的标志。這種差異從何而來?

在安納托利亞的每個城鎮,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兩個古老的奧斯曼帝國時代的清真寺,學校,浴場或大巴紮,這些建築仍在使用中。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這種規模的建築也可以在從匈牙利到希臘的歐洲國家以及叙利亞和埃及等北非阿拉伯國家看到。在安納托利亞的城鎮,紀念奧斯曼帝國的建築物并非無處不在,但它們數量衆多。

簡單的事實表明,安納托利亞地區,現在的土耳其,并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唯一領土,也不是奧斯曼帝國固有的領土。該書認為,曆史上的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成長為一個大國,後來征服了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它不是一個由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他們以安納托利亞為基地。

為何隻有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奧斯曼帝國:和平五百年》,林家子著,鐘譯,《理想中國》-北京日報2020年1月版

是以,奧斯曼帝國不能局限于當代土耳其的領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大多數突厥民族,如巴爾幹和阿拉伯人民,都被征服了。對于統治階級的民族歸屬,隻能說奧斯曼統治者對"奧斯曼人"一詞有一種認同感,這是後天獲得的。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奧斯曼人"群體包括塞爾維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波斯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馬其頓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高加索人,克裡米亞鞑靼人以及少數匈牙利人和克羅地亞人。這樣,探索哪些民族統治奧斯曼帝國是沒有意義的。奧斯曼帝國"不屬于任何人",沒有一個國家被稱為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

但是,為什麼隻有土耳其人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呢?

沒有繼承者的國家的"後裔"

換句話說,為什麼土耳其以外的民族不被視為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答案是,從巴爾幹半島到阿拉伯世界,許多國家在曆史的某個特定階段,與奧斯曼帝國處于敵對狀态,脫離了奧斯曼帝國,随後完成了建國程序。是以,巴爾幹和阿拉伯國家都否認"奧斯曼帝國後裔"的身份。

此外,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許多有關國家将其結構性問題視為"奧斯曼帝國的負面遺産",并将責任歸咎于過去的奧斯曼帝國。是以,他們不能将自己視為主觀的"奧斯曼帝國的後裔"。将自己視為奧斯曼帝國受害者的論點在巴爾幹和阿拉伯國家的政治中随處可見。在這些地區,奧斯曼帝國被視為一個土耳其國家,也是許多國家為加強民族團結而創造的易于了解的假想敵。

土耳其共和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也被否定。這種對奧斯曼帝國的否定是基于這樣一種看法,即它"與其說是繼承者,不如說是受害者"。也許讀者沒有意識到,土耳其共和國的早期曆史教科書充滿了強烈的土耳其民族主義,将突厥人,土耳其人向西的中亞,安納托利亞的塞爾柱王朝和土耳其共和國的曆史聯系起來,而奧斯曼帝國則被否認了。

換句話說,誕生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民族國家拒絕将"不屬于任何人"的奧斯曼帝國視為其自身曆史的一部分。然而,上述巴爾幹和阿拉伯國家都繼承了奧斯曼帝國的遺産,除了後期現代化作為負面遺産外,奧斯曼帝國的官僚機構、政治文化、生活習慣等也被無意中保留了下來。這些不是土耳其的影響,而是奧斯曼帝國的共同遺産。

奧斯曼帝國時期民族關系的現實尚未得到澄清,但一直被強調為負面遺産,甚至現代巴爾幹與中東之間的種族沖突也被歸咎于此。然而,未被揭露的曆史民族關系并不構成負面遺産。有關地區的民族沖突是20世紀國際關系與各國内部政治互相作用的結果。

為何隻有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事實上,奧斯曼帝國的曆史有過一次重大的突破。在19世紀之前,"不屬于任何人"的奧斯曼帝國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結束。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現代奧斯曼帝國"處于新的世界秩序中。經過長期鬥争,民族國家走向獨立,剩下的最後一部分是"土耳其國家"。從這段曆史來看,土耳其共和國自然被視為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因為最終,帝國的繼承者回到了帝國的發源地。

當然,也有曲折。土耳其共和國證明了這一點,其首都是安卡拉而不是伊斯坦布爾。共和國成立約二十年後,奧斯曼帝國和伊斯坦布爾成為新政權的禁忌。然而,共和國繼承了伊斯坦布爾的這一有形遺産。奧斯曼帝國将土耳其語作為其官方語言,這也是一個不争的事實。奧斯曼家族是一個突厥遊牧部落,土耳其共和國的許多上司人來自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政治穩定後,禁忌被淡化了。"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的無法實作的地位甚至成為土耳其共和國的"首都"。

結果,以下曆史事實被塵封,很少提及:禁衛軍中很少有土耳其人,這是常備軍的核心力量,承載着奧斯曼帝國的榮耀,享有很高的聲譽;沖突的是,奧斯曼帝國的榮耀最終屬于土耳其。

在20世紀,當隻有民族國家才有資格成為"國家"時,将奧斯曼帝國與土耳其人等同起來并非沒有道理。起初,歐洲人作為帝國的鄰居,無法清楚地表達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的特征,奧斯曼帝國隻将他們視為"土耳其統治的土耳其人",是以奧斯曼帝國與現代土耳其共和國聯系在一起。

為何隻有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凱末爾

對于土耳其共和國來說,繼承整個奧斯曼帝國的榮耀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但也帶來了政治風險。今天仍然如此。在一個缺乏宗教和政治禁忌的時代,奧斯曼帝國曆史的榮耀可以激發土耳其人作為伊斯蘭主義者的民族意識。但風險總是與價值并存,在從巴爾幹半島到中東的廣大地區,曆史上的土耳其人應該為所有争端負責的觀念在公衆中很受歡迎。

無論如何,奧斯曼帝國絕不僅僅是一個土耳其統治的國家,而是在滅亡後,其曆史逐漸變得"土耳其化"。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曆史的背後

奧斯曼帝國的過去被誤認為是土耳其人的曆史,即"奧斯曼土耳其人",但這段曆史并不完整,并提出了兩個問題:

首先,土耳其共和國以外的國家無法理性地面對奧斯曼帝國時期。如前所述,巴爾幹和中東國家将奧斯曼帝國時代視為土耳其人統治的黑暗時代,近代以來在該地區取得的各種進步被用作激發民族主義的道具。

其次,奧斯曼帝國的"沒有繼承者"的制度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奧斯曼社會,包括多民族社會,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與時俱進的能力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對這些問題仍然缺乏思考。結果,16世紀奧斯曼帝國(或伊斯蘭文明)的形象是刻闆印象中的"土耳其人的威脅",而曾經輝煌而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則進入了長期的衰落期,淪為西歐文明的仆人,助長了"西歐集中制"。事實上,在14至18世紀的興衰之後,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仍然占領着廣闊的領土,這是影響歐洲政治的一極。

本書研究奧斯曼帝國

本書探讨了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從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形成到19世紀初,總共約500年。奧斯曼帝國是"奧斯曼家族的王國",将其視為奧斯曼王朝更為合适,奧斯曼王朝以其民族形式在15世紀中葉形成了一個帝國。有鑒于此,本書中的奧斯曼國家在14世紀被稱為奧斯曼帝國,在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被稱為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從19世紀初到1922年的曆史隻是短暫的。這種寫作思路,除了作者淺薄的學習和篇幅的限制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到了19世紀,在本書所描述的廣袤領土之上,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已不再是純粹的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因分裂或獨立而誕生的新國家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後裔"。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隻是衆多後裔中最大的一個。

其次,現代奧斯曼帝國采取了許多在各個方面都與前現代時期截然不同的制度,在19世紀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漩渦中,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挑戰,自己的民族主義正在形成。

可以說,将大片領土置于真正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的制度在18世紀末已經消失了。"不屬于任何人"的奧斯曼帝國是由一個特定的系統維持的,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已經死在了這個地區。從表面上看,從14世紀到20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了這個國家,但很難說奧斯曼帝國跨越了"前現代"和"現代"之間的門檻。

本書探讨了奧斯曼帝國作為前現代政治實體的興衰的五百年曆史。它的形成和發展機制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歐洲被視為一個政治機關,奧斯曼帝國也可以自給自足。在19世紀之前,世界各地的可能都存在類似的動機和機制。

大約在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同時,包括日本在内的亞洲國家的發展機制也面臨崩潰。世界各地的曆史程序時間不多,但各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同一個世界中。主導變革的歐洲國家,也在分化過程中的"一個世界(全球化)"程序中向前邁進。奧斯曼帝國在"同世界"的形成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将在相關章節中詳細解析。

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帝國嗎?

這本書考察了前現代奧斯曼帝國,這個國家持續了五百年,通常被稱為"土耳其帝國"或"伊斯蘭帝國"。事實上,這兩個标簽都不是真的。奧斯曼帝國不是"土耳其帝國"的問題已經澄清,那麼它是"伊斯蘭帝國"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保留,因為它涉及伊斯蘭帝國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伊斯蘭"的含義是模糊的。如果伊斯蘭帝國被定義為一個"盡最大努力擴大伊斯蘭教,國家的運作和社會生活展現了伊斯蘭教的哲學"的國家,那麼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奧斯曼帝國确實高舉了伊斯蘭教的旗幟,但帝國統治者以"為伊斯蘭教"的名義,為了赢得戰争,宣揚了包括正義和公平在内的普遍思想。他們與同樣揮舞着宗教旗幟的基督徒作戰,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傳回。例如,奧斯曼戰争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都是為了争奪帶來财富的領土。宗教作為一種精神武器,可以鼓舞士氣,但它隻是宗教的一種功能。隻強調奧斯曼帝國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是誤導性的。

但奧斯曼帝國确實利用了伊斯蘭的統治。換句話說,"通過法律适用伊斯蘭國"。對于奧斯曼帝國來說,使用伊斯蘭教法在許多意義上都有優勢。

首先,伊斯蘭教法在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被廣泛接受為一種權威,有利于治理的穩定。其次,伊斯蘭教法是一個非常包容的法律體系。是以,奧斯曼帝國的世俗規則與伊斯蘭教法無關,也可以納入該體系。第三,伊斯蘭教法對如何統治和對待非伊斯蘭主義者作出了原則性規定。稍後還将提到,"根據伊斯蘭教法統治非伊斯蘭主義者的原則和合法性"來自奧斯曼帝國,盡管它是在伊斯蘭主義者較少的地區建立的。

為何隻有土耳其人自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

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斯蘭教法對奧斯曼帝國很重要,稱其為伊斯蘭帝國并非不可言說,但整個國家都在使用伊斯蘭教及其法律制度的事實不應過分強調。帝國的許多措施都是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實施的,但這些措施的實質内容更為重要。如果我們認為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帝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就不能合理地解釋許多曆史事實。

什麼是奧斯曼帝國?

既不是"土耳其帝國",也不是"伊斯蘭帝國",那麼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經曆了什麼樣的曆史變化呢?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首先,奧斯曼帝國繼承了巴爾幹、安納托利亞和阿拉伯地區現有的文化傳統,吸收了各種制度,有效地統治了上述地區的中央集權國家;

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6世紀末發生了制度變化。

國家财政的本質是中央政府在統治階級之間配置設定稅收,以確定它承擔相應的義務。由分散傳統的遊牧民族建立并通過征服來維持的國家形象與奧斯曼帝國的現實相去甚遠。五百多年的奧斯曼曆史是一部集中的曆史。長期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正在衰落,奧斯曼帝國本身也即将開始從内部解體。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集中制的本質是什麼?探索這個國家的内在問題是本書的目的。

對奧斯曼帝國曆史的研究在過去二十年中進展迅速,這是許多因素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是由于巴爾幹局勢和中東局勢受到廣泛關注。學界從實際出發,關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問題。此外,曆史資料的開放性和國際學術合作也支援了對奧斯曼帝國曆史的紮實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不言而喻的結論受到質疑,新的曆史解釋也随之出現。奧斯曼帝國不是"16世紀最繁榮的帝國,然後逐漸衰落"的事實已經從各個角度得到了證明。研究進展迅速,也許在十年後,奧斯曼帝國将有一個新的曆史形象。關于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仍然有很多困惑,如果這本書能介紹近年來研究成果的一般面貌,那将是一種榮幸。

摘自徐月東

編輯:餘月東

薛靜甯校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