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涼領銜,《推銷員之死》上海首演

作者:上觀新聞

随着低音笛的響起,舞台後方亮起了一束光,穿着西裝和帽子的銷售員威利·洛曼(Willie Loman)帶着兩個大盒子慢慢地走進舞台,他體面的外表和煩躁不安的語氣越來越接近觀衆。8月7日至22日,陸亮在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和藝術劇院領演了亞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

呂涼領銜,《推銷員之死》上海首演

《推銷員之死》由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制作,田宏毅重新翻譯劇本,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導演林毅、石玲作曲,周羚羊擔任舞台設計,演員呂亮、宋依甯、韓秀怡、顧鑫、張鑫、蘭海蒙、劉鵬等演員。

《推銷員之死》是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1949年的一部戲劇,同年獲得了普利策戲劇獎,托尼獎和紐約編劇獎。該劇講述了美國推銷員威利·洛曼(Willie Loman)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去世前24小時的故事。在他的巅峰時期,他是可靠和社交的;他的妻子琳達(Linda)負責家務,他的兩個兒子比夫(Biff)和快樂讓他感到自豪。然而,随着時間的流逝,他的好運似乎正在遠離他,他的生活正在失控......該劇将威利的青春榮耀與當下的孤獨穿插在一起,反映了他們這一代人的"美國夢"與小人物的困境的破碎。但亞瑟·米勒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是一個關于父子之間愛情的故事,他們失去了愛情,找到了愛情。這部作品包含了美國、銷售人員、經濟狀況,也涉及家庭、生活,很難用一句話來形容。"

呂涼領銜,《推銷員之死》上海首演

在演繹這部作品時,導演林宇也強調了"愛",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在她看來,威利認為"美國夢"是對所有美國人的承諾,他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成功機會。生活在一個承諾很多但不能保證什麼的社會中意味着什麼?這是亞瑟·米勒提出的問題。

過去,《推銷員之死》的舞台設計側重于"宅男"形象的表演,在這部劇中已經變成了虛幻,作為英雄威利·洛曼(Willie Loman)一直在乞求"成功"。為了讓觀衆進入威利的内心世界,舞台去除了障礙,模糊了界限,用鏡頭般的舞台燈光轉換,将威利·洛曼的視野呈現在觀衆面前。該設計遵循劇本中描述的時間現實設計,從細節上區分不同時期,例如1920年代美國男士的帶絲襪的中長褲到1950年代的闊腿人字拖西裝褲。

飾演威利·洛曼的陸亮在40年前就讀過劇本,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對亞瑟·米勒當時美國社會環境和社會形态的反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相信這部作品會得到觀衆的普遍認可和共鳴"。"

專欄編輯:李俊娜 文字編輯:李俊娜 圖檔編輯:曹麗媛

來源: 作者: 朱格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