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作的《德古拉》是熱門英劇《神探夏洛克》的原班人馬,剛剛上線三集,雖然不是特别驚豔,但至少不是庸俗。簡單地說,這部劇是關于如果德古拉伯爵從維多利亞時代來到現代倫敦會發生什麼。他對自己感覺如何?面對外部壓力,他會做出什麼選擇?

照片德古拉。
與《神探夏洛克》類似,這是一個關于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吸血鬼獵人範海辛愛上親密對手的故事。範海辛和夏洛克在這部劇中是相似的,同樣聰明和悶熱,為了破案,德古拉伯爵和莫裡亞蒂教授是相似的,但在這個故事中,反派德古拉伯爵比體面的英雄範赫爾辛的劇更重,形象更加豐富和飽滿。最重要的是,這部劇并沒有粗俗地試圖從頭到尾粉飾德古拉伯爵,用編劇馬克·加蒂斯(Mark Gatiss)和史蒂文·莫法特(Steven Moffat)的話來說,他們把德古拉描繪成"他們自己的邪惡英雄"。
邪惡的英雄無疑是無情和殘忍的,他有一流的幽默感。他是世俗的,有自己的哲學,有自己的怯懦和真誠;他活了幾百年,保持着高貴的生活水準和遠高于平均水準的智力水準,但他仍然對自己有重大誤解——除了吸血鬼伯爵,他看起來幾乎像加缪作品中的一個人物。
這個版本的德古拉最好的事情是,它根本沒有庸俗化故事或角色 - 它似乎不是一個高标準,但它并沒有做太多,即使有這麼多吸血鬼主題的電影和電視節目。《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吸血鬼主角本質上是一個自我厭惡的素食中産階級,而好萊塢則找到了很多好看的青少年來制作一堆以吸血鬼為主題的脫口秀劇。
即使是一位著名的導演,也不能免于庸俗。例如,由托德·布朗甯執導的《德古拉》于1931年上映,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恐怖四百年》于1992年上映,兩部作品均改編自1897年出版的同一部小說《德古拉》。在1931年的《德古拉》中,德古拉伯爵的形象被貼上了扁平的恐怖标簽,一個純粹邪惡的超自然怪物。在一定程度上,《恐怖四百年》也把整個故事和人實體想化,把德古拉伯爵描繪成一個善良虔誠的愛神,小心翼翼地過濾掉屬于吸血鬼的邪惡和野獸。
這部劇中的德古拉是唯一一個真正将貴族的優雅、知識分子對文明的了解和野蠻的獸性結合在一起的演員。而在這個故事中,德古拉是獨一無二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吸血鬼社群,隻有老對手範海辛的存在,才能将他從絕對的孤獨中拯救出來。雖然改變了時間和空間,但這個版本的德古拉伯爵最符合原作的精神。
德古拉和範海辛在劇中不同的時間。
原著小說《德古拉》由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于1897年出版,他出生于都柏林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後來搬到倫敦,為一位著名的戲劇演員擔任經紀人,同時也堅持寫作。他的其他作品通常很快就完成了,德古拉隻花了七年時間就完成了。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中,女性角色通常是瘦弱而臉紅的,要麼是家庭的天使,要麼是虔誠的處女,要麼是蠍子,閣樓上的瘋狂女人。另一方面,斯托克在他的小說中創造了許多比男性更理性、更冷靜、更深刻的女性。
這可能是因為斯托克的母親和他的知己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權主義的先驅,認為女性應該擁有就業和政治參與的權利。另一方面,斯托克在他的小說中記錄了對女性的無形壓迫,并駁斥了維多利亞時代主流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偏見。
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不僅是一個與衆不同、優雅迷人的叛逆者,他還是一位女性解放者,他将自己的"受害者"從被壓抑和奴役中解放出來,進而背離了傳統道德的"正常"好妻子和好母親的形象,成為一個放蕩不羁的瘋女人。
鑒于原著小說誕生時的社會背景,普通觀衆已經無法了解,甚至有些了解也不在乎原著小說隐含的社會心理潛台詞。是以,這部劇的創作團隊放棄了太多的野心,隻專注于講一個好故事。
在這個版本的劇中,一個女人被直接安排來扮演範海辛這個角色,練習原作者想要展現女性的意義。她也在做劇中英勇偵探所做的事,她興奮地研究德古拉的一切,也願意敞開心扉去拯救别人。她愛上了德古拉,從1897年東歐的修道院到船上到英國,再到現代的倫敦,最後才真正了解德古拉,發現在他冰冷、老練、肆無忌憚的外表下,依然有怯懦和空虛。
原著小說作者無法宣告内心的文字,在這部劇中已經成為主角嘴上俏皮的對話。例如,範海辛說,"信仰是兒童和傻瓜的安眠藥",而德古拉半開玩笑地說,他害怕十字架,因為它是壓迫和奴役的象征,他喝了長期基督教奴隸農民的血而受到感染。在輕松的戲弄之間,該劇的重心已經悄然轉向了現代觀衆更關心的主題。例如,什麼都沒有。
□ 王淳(劇本評論者)
《新京報》主編吳龍珍校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