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5月12日地震10周年。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開封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光榮傳統,以各種形式表達了對四川省汶川地震災民的關心和支援,以實際行動诠釋了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為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記者回訪文川地震經曆,目擊。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用行動寫一首英雄的贊美之歌

5月11日,回想起10年前的震災現場,46歲的嶽樹珍依然在視線之中。2008年,他脫下制服,找到軍隊的首腦,要求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地震救援。他的行動感動了上司和同志們,他成為了一支抗震救援隊,跟随部隊到特約志願者,與原部隊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乘飛機前往災區的第一線。

嶽樹珍當時正在前往離震中非常近的四川省綿竹市,受災情況是可以想象的。面對災難,嶽淑貞日以繼夜地工作。"不僅僅是救災令讓我這樣做,而是發自内心的共鳴和本能的呼喚,總是想着如果我再堅持一會兒,我可能會再救一個人。十年後,嶽淑貞仍然記憶猶新,内心深處的思緒。

在黃金救援72小時後,嶽樹珍跟着原軍同志,一分鐘沒睡,沒吃一頓熱飯,每人隻有一瓶礦泉水,兩袋友善面。從此,他就堅定了一個信念:今生,做公益事業!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嶽淑貞

結束抗震救災工作,嶽樹珍更加堅定了在災區的信心。"10年來,我一直能夠堅守公益的前線,因為我一直都是'5-12'汶川大地震後大愛感動、鼓舞人心的。回首10年前,嶽淑貞說出了自己的聲音。

10年來,嶽樹珍一直堅守在公益前線,累計行程近10萬公裡,參加組織各類助學、助殘、尊重老人、環保活動500餘次。

不僅是月樹地震,10年前在地震救災現場,活躍于開封的許多數字。

地震發生後,我市衛生系統首次派出醫療隊到災區抗震救災,随後組織醫療隊和衛生督導隊對口支援江油市的災後重建。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河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醫療衛生機關為救死傷者寫了一首又一首歌。

"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一座被廢墟掩埋的城鎮和城市。但爆發出痛苦的是成熟的溫暖。5月11日,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5中央醫院醫務部副主任趙鵬飛。十年前,趙鵬飛一行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在臨時醫院日夜治療傷員。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在第一線救災中,還得提到開封市消防隊抗震救災突擊隊員。地震發生後,許多官兵要求到前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按照上級要求,市消防大隊選拔了35名體質好、有救災經驗、組織信賴的精幹部隊,組建抗震救災突擊隊,一夜踏上災區征程。

HTC化學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化工原料的化工企業,工廠内大部分房屋倒塌,影響嚴重。2008年5月14日,突擊隊員救出了一對在公司家庭大樓裡被埋葬了77個小時的夫婦。此外,突擊隊員們用手挖,用工具計劃,經過九個小時的救援,在5月15日晚上将被埋葬90個小時的另一群人成功營救。當時,救援現場,充滿了化工廠洩漏氣體的刺鼻氣味,再加上緊張的工作和炎熱的天氣,團隊成員随時都有被吸煙的危險。在那次事件中,救援工作還是一刻沒有停止,很多人都成功獲救。救援、突擊隊員頭盔上的"開封大火"四個字,深深地印在災區人民心中。

跨越遠方的深厚友誼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江油城的新聞,嶽燦都會特别注意。在他看來,在江油市工作的這段時間尤其值得注意。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市明确提出了"大兵上軍、精兵參戰、除難、完成任務"的工作目标,成立了六個建設援助工作組,并迅速進入了實施階段的工作。

施工期間,災區處處處于危險之中,中小型餘震、山體滑坡每天都在發生,隻有我市幫建的隊住宿才能到施工現場300米左右的路,而且有兩座危險的橋梁,3座危險房屋,随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再加上蚊蟲叮咬和對傳染病的不确定性,團隊成員的安全始終受到嚴重威脅。即便如此,每個人都在建立援助方面做得很好。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河南建江油中原愛社群

在市建設項目質監站工作多年的嶽燦,2009年來到江油市,開展對口建設助工工作。在江油市一年多的時間裡,嶽燦吃苦耐勞,企業過硬,堅持原則,以優良的作風和務實的工作态度,被河南省同行支援江油市恢複重建前線指揮部作為河南省同行幫助建設先進人才。在他看來,開封給本土帶來了很多變化,完成的硬體的品質和數量是看得見的,背後的精神更加動人。

開封建設者有"三講":專場講政治,講大局,講感情。開封的建設者面臨着氣候不适應、食物和遠離親人的困難,也堅持日夜拼搏,"5加2""白與黑"的工作。他們以江油城為家,傾注了不少心血,兩地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表現出極大的愛和互助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10位尊貴的開封農民日夜躲藏家人,第一時間向抗震救災前線送去救災物資。他們送來的材料被成都抗震救災指揮部稱為"0001救災物資"。這10位尊貴的開封農民都來自我市香府區陳柳鎮的李正莊村。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李明當時是村委會主任,現在擁有一家店鋪。他告訴記者,2008年5月12日,他們在電視上得知四川省汶川市發生地震的消息,一個大膽的想法應運而生:盡快趕到災區,把急需的物資送到那裡。

2008年5月13日晚,李明軒、李明生、侯洪軍、侯武、侯傳、侯傳明、李玉軒、李明泉、李明軍、李鳳基10位農民讨論隐姓出戶,用一輛滿載價值19000元的卡車980盒友善面和100塊礦泉水, 隻靠一張地圖,義人一夜之間就向四川汶川的方向走去。一路上,10名農民為了盡快将救災物資送到災區的第一線,輪流開車在中間不敢有半耽擱。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他們提前把友善面和礦泉水放在車裡,餓了就啃友善面,口渴了喝礦泉水。

李明前回憶說,在劍門關服務區,他們暫時決定吃一頓穩穩的"生活餐",沒想到隻有一輛車,地面搖晃了幾下,有強烈的餘震。經過10人讨論決定,是一起死去,說什麼也得把食物送到災區人民手中。

2008年5月15日淩晨0時,他們到達不到10分鐘後就建成的成都國家抗震救災捐物點,被告知他們是全國第一個運送救災物資的人。成都一位李姓副市長來向他們遞交了一張"0001"的"5月12日地震驗收證書"。"他仍然感到遺憾的是,我們本來打算在運送救濟物品後拯救人們,但由于條件原因,他們無法這樣做。采訪最後,李明軒堅定地說:"如果有這樣的事情,我們就走。"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四川汶川地震關愛社會各界的心,開封人迅速轉向捐獻、捐血、捐血等方式,用愛心支援災區。

在黨政機關,2008年5月14日,市政府市委、市政府通知市政府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号召大家積極行動,獻出一份愛心。截至2008年5月16日12.m,市政府已捐款129.4萬餘元。在農村,2008年5月14日晚,在東郊十裡路村"兩委"小組的組織下,村民和黨員積極行動,自願向地震災區捐款,全村共捐款2021.75元...

據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市各級衛生部門和市紅十字會迅速動員社會力量為災區捐款,募捐資金共從社會各界籌集到361.8萬元。

在捐款現場出現了不少動人的場面,一位老人帶着100元的積蓄走進了捐款箱;一個5歲的孩子拿着自己的存款罐,将積累的養老錢放進捐款箱;在社會積極貢獻的同時,全市廣大黨員幹部以"黨專項費"的方式,向災區伸出援手,奉獻愛心。記者從市委組織部獲悉,截至2008年5月22日,全市黨員3891人繳納"黨專項費"1431016.30元。

開封汶川心來親

"大地突然撕開了裂縫......兄弟姐妹們在全國上下,白人士兵,人民的孩子和士兵,攜手并進,我們在一起......災難終将過去,黑夜終将過去,明天依然是燦爛的陽光!2008年5月15日,由河南大學師生創作并拍攝的國内原創抗震救災MV《我們在一起》在優酷、新浪、洋芋等多家知名網站上廣為關注。《我們在一起》由大學黨委宣傳部青年教師朱世新、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王安軍、和大藝術學院教授梁元軒共同創作。他們就這樣向汶川地震遇難的同胞表示深切慰問,希望與災區同胞一起重建一個更好的家園。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MV我們在一起的截圖

5月10日,現任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的朱世新回憶說,汶川地震發生後,她正坐在辦公室裡,腦海中浮現着地震災區的照片。不到一個小時,她就寫了《我們在一起》的歌詞,并找到了王安君的作曲,當天19點左右的歌曲創作出來,我們聽這首歌的感覺既溫暖又振奮人心。這首歌,在學校宣傳部門、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等上司和師生的支援下,僅用了三天時間創作和拍攝完成的MV,上傳到網上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朱世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學生拿着《我們在一起》CD光牒趕到開封火車站,到開封到四川方向的每班火車上發行CD光牒,要求他們去四川災區。

自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以來,在捐款支援災區的同時,我市社會各界以各種形式向四川汶川地震災民表示慰問、關心和支援。

2008年5月19日是全國四川省汶川地震災民哀悼日。警報響起,警笛聲響起,人們站在烈日下,觀察着四川方向的片刻寂靜。

2008年6月14日,開封市援四川抗震攝影展在大良門風景區廣場舉行,由市立藝術攝影學院主辦。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不少攝影師和廣大攝影愛好者紛紛拿出相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記錄了接下來感人而難忘的瞬間。

為了支援地震災區,幫助災區學生順利入學,河南大學對四川地震災區啟動了聯考政策:為15名四川考生錄取,開通"綠色通道",確定他們第一次順利入學;來自河南大學、開封大學等高校的學生自發組織燭光祈禱活動,手持心形蠟燭,向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

汶川,十年!開封汶川心來親!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那裡,

隻有靈才能永遠存在。

汶川開封社群抗震救災

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感動了我們,

這種觸摸将轉化為力量,形成沖擊力,

助推開封發展!

全媒體記者劉陽康楠報道

編者按:孫景傑

開封每日ID: kfrbwx

點選"閱讀原文"免費閱讀開封日報電子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