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根:“無糖”真的“無”糖嗎?

溫/陳根

随着對健康飲食的持續關注,反糖運動正在增加。以"0糖0胖0卡"為賣點的碳酸氣泡水、無糖奶茶,對碳酸飲料有強烈沖擊力,成為"胖屋快樂水"的地位。在2019年的Double 11和今年的618中,"0 Sugar"的銷量超過了高糖可口可樂,占據了最暢銷的天貓飲料類别。

同時,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伊利、健力寶、雀巢等飲料行業巨頭,以及中可杜可、奈雪茶等奶茶品牌不斷加入國内"無糖"飲料軌道。

從糖瘾到糖替代品,是健康的必然趨勢,還是别的什麼?是吃糖還是代糖一直是個問題。

陳根:“無糖”真的“無”糖嗎?

為什麼人們喜歡糖?

甜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基本的感官感覺之一。從可樂和奶茶到各種糖果和冰淇淋,糖經常給人們帶來味覺的舒适,包括緩解焦慮、愉悅等。

糖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轉移劑。當身體癡迷于糖來給身體帶來快樂并增加攝入量時,大腦自然會分泌較少的多巴胺,腦細胞會變得更加依賴它,進而減少細胞中的多巴胺受體。

這也被稱為負面監控效應:隻有更多的糖產生與以前相同的快樂。同時,進食和做愛給身體帶來的快感越來越少。如果一種物質可以在大腦的獎勵區域刺激快樂而不會産生負面的調節作用,那麼它就不會上瘾;

法國科學家塞爾日·艾哈邁德(Serge Ahmed)曾嘗試過糖成瘾。他先是繼續給老鼠喂食可卡因丸約一個月,使它們上瘾,然後又加糖丸作為它們的第二選擇,盡管老鼠猶豫不決,卻在兩天内轉向糖丸。這意味着糖和可卡因對大腦有相似的影響。

艾哈邁德在報告中進一步解釋說,糖擊敗可卡因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感受糖的神經受體是可卡因的可能性是可卡因的14倍。

此外,四月份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關于"糖成瘾"的新術語。具體來說,該團隊用糖和甜味劑進行了測試。科學家們将糖或乙酰磺胺酸鉀(一種通常用于無糖蘇打水和蜜露的甜味劑)添加到小鼠的"飲料"中。

起初,老鼠喝了這兩種飲料。到第二天,他們幾乎完全放棄了甜味劑。此外,從甜味受體中移除的小鼠舌頭上沒有甜味,更喜歡真正的糖。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化學遺傳技術在小鼠的"糖神經元"中表達活化的人工設計受體(hM3Dq,一種僅由人工設計的藥物激活的人工設計受體),并将人工設計的藥物(毒死蜱,氯氮平)添加到飲用水中。使用DRADD系統,研究人員能夠用氯氮平小分子化學物質操縱小鼠的"糖神經元"和相關行為,使小鼠對原本不合情理的飲料味道有了新的偏好。

研究結果揭示了攝入後糖的傳感途徑,該途徑對糖偏好的發展至關重要,并揭示了糖的高食欲效應背後的基本回路。

基于神經生物學的糖成瘾解釋了對糖的日益渴望。500年前,糖隻是歐洲貴族的消遣。在18世紀,英國的人均糖消費量翻了兩番,在19世紀翻了兩番。在同一時期的美國,糖的消費量達到了16倍。2008年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人每年吃19.6公斤糖,比30年前增加了五倍。

陳根:“無糖”真的“無”糖嗎?

"無糖"真的是"無糖"嗎?

今天,糖在人類飲食中無處不在。随着對健康飲食的持續關注,人們似乎也意識到了過量加糖對人體的新負擔,控糖運動應運而生。

在控糖的背景下,零度可樂、健怡可樂等無糖飲料也越來越受到人們和市場的歡迎。這些"無糖"飲料以糖替代品為主,即除了糖之外,它們還用另一種使食物變甜的物質代替糖。

甜味劑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造甜味劑。天然甜味劑一般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如甜葉菊糖苷(甜葉菊糖、甜葉菊糖苷),它是從甜葉菊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甜味劑是蔗糖的200倍左右,味道非常接近蔗糖。Rohan水果甜味劑是從Rohan水果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比蔗糖甜約240倍。

合成甜味劑是人們通過一些化學反應合成的甜味劑。糖精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人造甜味劑是使用甲苯生産鄰苯二甲酸酯(一種中間産物),然後是鄰苯二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酯被氧化和酸性以産生糖精,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阿斯巴甜是另一種常見的甜味劑,被稱為天門東苯拉烷,它是天門阿斯巴甜和苯丙氨酸的收縮劑,比蔗糖甜約200倍。此外,目前常見的糖類有安賽蜂蜜、木糖醇、加糖、糖精、甜菜素、甜葉菊糖苷、三氯蔗糖等。

由于這些甜味劑隻需要少量即可産生足夠的甜味,并且幾乎不含卡路裡,是以它們也被稱為低能量甜味劑和非營養甜味劑。那麼,在"無糖"飲料普及的背景下,這些聽起來很健康的承諾真的會實作嗎?"無糖"真的是"無糖"嗎?

陳根:“無糖”真的“無”糖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哈佛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Oghito Oshi博士在"無糖更緻命"中給出了答案:"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人造甜味劑不是由人體用來産生能量的,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與葡萄糖等直接代謝不同,可以提高血糖, 但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影響身體的能量攝入和新陳代謝,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

此外,耶魯大學上司的團隊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将三氯蔗糖與碳水化合物相結合會降低對甜味的敏感性,這會損害胰島素敏感性。三氯蔗糖幾乎是非代謝降解的,随着人類的産生,生命排放到環境中,其危害引起了毒理學、世界環境科學家的關注。

由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上司的2019年對10個歐洲國家的45萬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或兩杯以上甜飲料的人的死亡風險高于每月喝不到一杯軟飲料(含糖或人工加糖)的人。

使用國家衛生資料庫,該團隊收集了未來十年左右的死亡資料。在平均16.4年的随訪期間,共有41,693人死亡。

那些喝最多軟飲料的人(每天兩杯或更多,≥500毫升)的總死亡率明顯高于那些喝最少的人(每月不到一杯,約250毫升)。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甜味劑飲料的影響更大。人造甜味劑軟飲料最常見的消費與總體死亡風險增加26%有關。對于那些喝含糖量最大的軟飲料的人來說,死亡的總風險增加了8%。

吃糖或糖代替

從糖瘾到無糖,健康和幸福是每個消費者的期望,但它們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本質上講,今天市場上所有的"0"糖仍然是一個"概念"故事。無論是含糖飲料還是無糖飲料,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和成功,它們對糖的了解和價值的輸出,無疑反映了品牌基于消費者心理和對時代洞察的全面判斷,是以它将利用這一勢頭。

其實,飲食隻是人體吃的東西,營養狀況是個體的生理結果。每個人的新陳代謝和營養能量分布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以"飲食"本身并不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決定因素。換句話說,代謝性疾病是由身體狀況而不是食物和飲料引起的。

哺乳動物的身體是一個"生态系統",細胞在其中争奪卡路裡。細胞的類型,數量和代謝活動決定了身體的卡路裡攝入量,能量消耗和營養分布。是以,燃燒的卡路裡數量以及這些卡路裡在合成代謝,氧化或儲存中的分布不是由飲食糖本身或飲食的任何其他成分決定的,而是由細胞和代謝需求産生的細胞間競争決定的。

甜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感官感覺之一,糖往往帶來味覺的舒适,包括緩解焦慮,快樂等。糖是合理的,但它也需要被克制。吃糖或吃糖,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