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樹的年度生長發育周期中,溫度、降雨、日照等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及茶樹本身營養條件的差異,使得茶葉的品質被加工成不同的季節。"春茶苦澀,夏茶澀,要喝,秋白露(指秋茶),"這是人們對每個季節茶葉自然品質的概括。按照農曆二十四節,一般從春茶園開采日到小滿滿茶葉生産之前,人們叫春茶;一些南部茶區也有冬季茶葉(11月至12月)。由于生态環境不同,陽光、溫度、降水、濕度和茶園施肥的營養條件不同,茶樹新尖端的肥力特性、實體特性和化學成分不同,茶葉的品質當然也不盡相同。在綠茶方面,由于春季溫度适中,光照強度弱,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過漫長的秋冬季息休息和休養,使春花蕾和葉子肥美,嫩度好,嫩嫩,色綠,綠葉柔軟,光澤,嫩芽毛茸茸,至少紫色的芽,新鮮葉子的天然品質更好。春季由于低溫、光照微弱、雨水淋雨,在這種生态條件下,有利于茶樹中氮的代謝(形成蛋白質、氨基酸),而碳代謝(形成茶多酚和糖)則相對較慢。其化學成分與綠茶品質的形成有關,如蛋白質、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而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與香氣型成分的己烯醇、酯醇、2-己烯醇的形成也較多。是以,春茶口感清新,香氣濃郁,尤其是早春茶往往是一年中品質最好的綠茶。許多著名的茶葉,如高檔西湖龍井茶、碧魯春茶、黃山茂風、六片安瓜片、太平猴蜀、顧禹紫筍、開化龍頂等,都是由早春茶嫩芽葉精加工而成。

夏季氣溫高,日照性強,有利于茶樹碳t的形成和轉化,糖類化合物的形成和轉化較多,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分解速度快,含量明顯下降,帶有苦味的花青素,咖啡堿含量增加,帶有香味型乙醇,己烯醇含量低。芽葉薄,葉薄,花蕾紫色,用它使綠茶形狀條光,香氣不強烈,味苦,清新少,葉底綠色,品質差。
秋季茶葉生長的氣候條件介于春季和夏季之間。深秋氣溫較低,多在28°C左右,有利于形成芳香物質(如苯乙醇、苯乙醛),茶葉常帶有花香,非常有利于烏龍茶的生産。但由于空氣濕度低,茶樹本身營養條件差,芽薄,葉薄,大小不一,葉底酥脆,葉黃,花蕾紫色較多。用這種原料做成綠茶,常有湯綠、綠葉花綠和香氣,口感樸素等弊病。
當然,就紅茶的品質而言,由于夏季溫度較高,茶多酚含量較高,有利于形成更多的紅茶色素。是以,由夏茶制成的紅茶,幹茶和茶湯的顔色顯得更加紅潤,口感也更加濃郁,但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顯降低,這也不利于紅茶新鮮口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