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市企業經過百年的發展,繁榮、曲折,有曆史傳承,有新興的發展,許多老牌企業在商業的海洋中經曆了起起伏伏,不斷轉型重組,創造了商業傳奇。
6月中旬,《第一心100年——吉林土地的追求》江城日報慶祝黨成立100周年,推動"四股力量"大型全媒體主題報道第6隊,走進吉林市多個核心商圈,探索商業脈絡,看城市變遷。
老外觀的河南街,街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當時生意的繁榮。(圖為吉林曆史博物館新園)
設定紅色引擎老街走出新步伐
清初,吉林市的一條小河穿過牛馬望地區(今青島街)。後來,雖然河水幹涸了,但河南岸由于造船廠頭路碼頭和水務部門造船,修船工匠和士兵越來越多,經貿也随之發展,形成了一條簡單的商業街——"河南街"。
過去,河南街是吉林市商人的聚集地,商店彼此相鄰。(圖為吉林曆史博物館新園)
清代末年,吉林市已發展成為山地貨、地産、木材集散地,不僅形成了"五街"(西街、北街、河南街、通天街、尚義街)、"四線"(糧米線、牛馬線、原魚線、後魚線),還有木柴市場, 果市、蔬菜市場等專業市場,各類商鋪也紛紛湧現。
河南街的興衰從最初的繁榮到1945年商業企業的倒閉,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短暫繁榮。1948年3月9日,吉林解放。中共吉林市委頒布《關于保護民營工商的決定》,企業開始複蘇。5月,吉林市首家國有商業百貨在河南街開業。
後來,經過多次裝修和施工,河南街建起了一座高層建築。2017年的複古蛻變,将河南街的建築風格帶回了晚清、清初的文化古街,迎來了河南街全方位的品質更新。
吉林市河南街道商會黨總支相關負責人正在介紹情況。
河南街的變化是由内而外的。2014年,由63家商戶組成的吉林市河南街道商會正式成立。為了發揮黨員在企業和商會内的先鋒模範作用,在上級組織的支援和幫助下,2016年9月成立了河南街道商會黨總支部,由華電氣黨支部等4支、53名黨員組成。這是吉林市首例病例。
每周一或重大節假日,成員機關都會舉行升旗儀式,7月1日組織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言,在黨建畫廊的文化牆、黨員先鋒牆、黨員模範崗等優秀黨員典型和黨員機關的黨建活動中清晰可見。
截至目前,河南街道商會已培養會員149人,員工近1700人。商會總支黨建區域化新模式,為整個老街商圈乃至吉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很多時候,疼痛的轉變造就了百年老字
随着時代的變遷,河南街的老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身為"恒盛青緞店"的吉林東方商業建築有限公司,經曆了幾次"轉型"。從解放後的國有化,到1953年吉林市第四百貨公司更名,再到1986年的擴建,再到吉林市東方商城的名稱,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1992年8月,改制為吉林東方商業建築有限公司,1998年底,變制為内部員工持股的民營股份制企業。這家擁有百年曆史的商業商店現在是河南街上一家大型的現代化綜合百貨商店零售企業。第五次擴張後,随着大潤發開了一家超市,增加了新的商業模式,也豐富了自己的經營功能。
改建後的河南街更加古樸和沉重。
從一家經營茶館的小生意"豫園廳"成長為中國老牌食品企業,"富源廳",也是河南街商貿潮的縮影。從85平米的營業廳到今天以前的店鋪廠房,從有限的食品店到今天有八大類産品,近千種大型企業集團,富源廳的外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富源館受經營體制和市場經濟的影響,管理不善、麻煩重整,但在1999年國有企業改制後,改制成立"吉林市富源亭食品有限公司",走連鎖擴張之路,富源館開啟了新的曆史篇章。
新花園餃子大廳二樓幸存下來的舊标志。
位于河南街中間的新花園餃子餐廳,成立于1893年,從"東家餐廳"更名為"天一行",再到"新興花園",名稱有所改變,但籠裝蒸餃的傳統風味始終如一。經過幾次翻修擴建,如今的新園區不僅擁有兩層商務餐廳,還建成了吉林曆史博物館,為百年老街增添了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
新興産業發展 江城企業木春風
十八大以來,吉林市充分利用國家兩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契機,大力發展經濟,引進新業态,建設新商圈。中東新生活、萬達購物廣場、歐亞綜合體等都成為新興商業界的代表。新興商圈對河南街、東市場、天津街等傳統商圈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也促使傳統商圈加快轉型,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記者深入新興園區,了解新園林百年發展曆程。
吉林也在大力發展新的網絡經濟。網店、直播等新的網遊經濟一直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援。淘寶以中國吉林市政府網為特色,全市已建成投産,農村電子商務實作跨越式發展,2017年,全省首個B型保稅物流中心——吉林保稅物流中心正式關閉營運;
2021年1-5月,吉林省網業零售額達44.03億元,占全省總和的15.97%,同比增長20.93%。其中,5月份網上零售額達9.96億元,同比增長20.44%。
目前,吉林市已初步形成以市級商業中心為龍頭,以區級商業中心和商業聚集區為骨幹,以社群商業中心為補充,以商業街為特色,以商品交易市場為基礎的現代城市商業體系和格局。
在黨的上司下,吉林市正朝着"企業有靈魂、有企業、名牌"的方向邁進。
源|江城日報全傳媒
記者|孫桂芳
圖檔|徐英紅
編輯|楊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