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不釣魚",似乎勢在必行。近日,為確定保護區全面撤出,江蘇省推進長江流域禁回工作小組3個工作組,分别派出太湖、洪澤湖等水站進行監管。

近日,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環境,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釋出第12号公告,決定今年10月1日撤銷太湖漁業生産者的捕撈權,撤銷捕撈許可證,相關證書将予以取消。漁民将獲得相應的補償。

這也意味着,太湖之濱蘇州、無錫、常州、湖州等15個區(縣市)49個專業漁村(社群)的5370艘漁船上的1萬多名漁民将告别數十年的傳統漁業。

據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太湖漁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曉林介紹,除了40萬畝太湖保護區外,還有第三方機構對太湖漁業資源進行評估,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漁業政策。太湖漁業的捕撈時間、規模和捕撈方式都将發生很大變化。

每一種魚都消失了

都預示着生态惡化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作為長江三角洲的一顆明珠,太湖是夾在高層建築之間的湖泊,也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湖泊。其中,漁業已成為太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

太湖豐富的水生資源一直是漁民的生計來源。據曆史統計,太湖盆地已有107種。"五六月,我們先用小網釣銀魚,再在秋天做拖網捕李子白蝦,10月以後,我們可以在絲網下釣到一些大魚。湖州的吳興人,老吳人在太湖捕魚近40年,他記得早年在湖中還有很多河鳗、蛞蝓,偶爾還能釣到幾條河豚、鲭魚。

然而,在2003年,環保主義者發現,長江流域獨有的物種在太湖盆地已經消失。"當時是一個不錯的魚市,有人用特殊的絲網釣魚。在老吳的記憶中,許多以前常見的物種在1990年代中期消失了。

三年前,一項新的調查顯示,太湖的魚類不到50種,其中一半以上在幾十年内消失了。原屬太湖的鲱魚、鲱魚、蛞蝓、鳗魚等自然種群也主要依賴人工放生。

僅自2009年以來,太湖魚節已連續十年釋放了超過6億種漁業幼苗。今年,太湖盆地預計将再釋放1.2億條有效魚類,如蛞蝓和白蛞蝓。

消失的不僅僅是魚,軟體動物對水環境更加挑剔,消失得更快。根據中國水産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太湖曾經有20多種軟體,而四年前常見的還不到10種。

每種魚類和蜻蜓的消失是整個湖泊生态變化的标志。

大壩建設、污染和捕魚都威脅着太湖魚

在魚類研究人員看來,栖息地占用、水污染和過度捕撈是漁業資源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

比較曆史上記載的魚類名錄,太湖中已經消失的物種很多都是洄遊魚類。它們通常在春天在長江中産卵,當夏天河水泛濫時,生長的魚苗和成年魚遊回湖中尋找更多的食物。但這種長期形成的繁殖習慣正在被人類活動所改變。

自1958年以來,太湖沿通江河口修建船閘,然後繼續挖掘溢洪道、建設湖堤等水利工程,造成魚類洄遊管道堵塞。武漢大學水電學院水生态研究所所長常建波曾公開采訪過長江流域的大量通江水道,隻有少數幾個可以去的湖泊是鄱陽湖和洞庭湖。

濫捕是加速漁業資源衰退的又一"罪魁禍首"。幾年前,太湖漁業管理辦公室進行的漁業資源調查顯示,太湖釋放的魚類(俗稱"魚"),蛞蝓、蛞蝓和撓嘴蛞蝓(俗稱"太湖白魚")大部分在2歲以下,表明當年才釋放的物種基本被逮捕。

高步進網也是太湖捕魚的主要捕魚方法,兩張網合在一起,近2公裡長的捕魚範圍,在短時間内水下"一網打"。近年來,太湖漁業管理辦公室一直在減少高階網的捕撈時間,但在從9月6日到捕撈結束的25天内,高步網漁獲量占湖泊總數的60%。

湖泊生态變化的背後是漁業産量的激增。2009年至2015年,太湖漁業産量從4.3萬多噸增加到5.6萬噸,年均增加1941噸。去年,太湖漁業産量超過72,000噸,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

除了過度捕撈,很多漁民還在談論太湖的水質變化。

在一艘宜興高網漁船上,55歲的漁夫老千還記得2000年初的湖面。"它太髒了,岸上到處都是油和綠藻,連魚都聞到了。在一次最委屈的場合,給他買魚的魚販拒絕付錢,因為舊錢有柴油的味道。

到目前為止,太湖一直是國家重點治理流域之一。太湖盆地聯合編制的水質評價顯示,1987年太湖表面有機物污染仍為1%,1993年後,太湖呈現出完全富營養化的趨勢。太湖盆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因生态服務(指生态為人類生産和生活提供的所有産品和服務)而退化。

全面禁止捕魚已成為恢複太湖生态的最佳選擇。

太湖漁業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對于即将實施的十年禁漁太湖禁漁,太湖漁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太湖漁業,是江蘇省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改善水域生态環境的決定。但是,退出并不代表長期禁漁,今後将對非保護區水域進行研究,制定科學利用地表規劃,發展擴散漁業,有組織捕撈。

浙江海洋大學相關專家告訴記者,漁業的擴散可以通過人工育種苗放到太湖,并采取适當的保護措施,在維護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捕撈漁業生産。

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即1990年代在浙江省周圍海域曾經生産近50萬噸的無針烏賊近50萬噸。21世紀初,研究團隊和潛水員在舟山發現了一小串鱿魚受精卵,通過研究人類育種技術,于2005年進行了增殖釋放實驗。時至今日,浙江人無針鱿魚資源已從滅絕中反彈至5000多噸。

浙江省淡水漁業研究所副所長玉林強調,禁漁不僅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有助于形成不同年齡段的人口結構,"就像人類社會一樣,有老人、大人、兒童會平衡。"

未來,太湖漁業的捕撈方式、時間、規模可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漁網的網目尺寸和規格将得到規範,捕撈時間将根據魚蝦的生長周期和種群規模的科學安排,通過時限機制,發展更加科學有序的捕撈。

"魚蝦很多,壽命是一兩年,不釣也會造成浪費。太湖漁業管理辦公室表示,将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太湖漁業資源進行評估,以專業漁業公司的形式開展有組織的太湖水産品捕撈。

原生林很幸福,現在養魚的意識越來越強。"多花一公斤白蛞蝓可以吃掉40公斤藍綠藻。他說,在保護漁業資源的同時,是為了維護太湖盆地的生态健康。

(原标題"太湖曾經有20多種軟體動物,而四年前常見的軟體動物不到10種 自1993年以來,太湖一直呈富營養化趨勢,太湖為什麼退卻來抓我們還能吃太湖魚?"原作者陳仁飛。編輯:陸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