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晉:走好中國道路,西方遲早出現“接受三步曲”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在黨的上司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包括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在世紀世界巨變之前正在興起,優勢越來越明顯。但令不少人驚訝的是,面對這些優勢,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國際輿論日益險惡、頻頻遭到西方尤其是美國攻擊和抹黑的環境中?

壓力反應是為了澄清真相

其實,其背後的原因并不難了解。當你的内在發展還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優勢時,别人就不會特别關注你。是以,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過去的環境相對較好。現在我們有了優勢,發展道路與西方不同,中國并沒有按照西方模式塑造自己,是以一些西方國家和一些人有非理性的心理反應。什麼能動搖别人的自信和遠見?隻是你不跟着别人走,你走得更快。而且,雖然我們的态度很明确,不是要把中國的道路推向開發中國家,不是要強迫别人向中國學習,一直認為各國必須有信心走自己的國情的發展道路,但有些西方人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如果不走西方道路發展,肯定會對開發中國家産生示範效應,這就是他們所擔心的。在這種心态下,他們總是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做法挑撥離間,總是想提出新的倡議和計劃來取代"一帶一路"倡議。

面對來自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輿論攻擊、诽謗和虛假資訊,許多中國網民感到委屈,是以越來越多地選擇帶着壓力反應回來。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因為這是為了讓外界聽到并看到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而不是西方媒體和政客扭曲的"中國形象"。中國網民不能被要求是"聖人",可以寬容和優雅地面對"詛咒"狀态。

從長遠來看,作為大國的公民,在"壓力反應"之後,我們需要一種更加放松和高尚的态度。而這種心态,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更成熟地建立起來。

西方對其他文明缺乏寬容

西方國家,尤其是政治精英,很難接受不同意識形态的文化。比如,前東德和現在的俄羅斯,其實在文化融合和社會認同方面,并沒有被西方所接受。在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方面總是存在先天性的障礙。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不同的空間區域、傳統習俗、生産和生活方式等,必須積累起來,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包括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在前秦時期,雖然中國百強争鬥,但最終都走向了包容的文化心态。包括中華民族本身也是一種"多元融合",是不同民族機關融合的結果。于是,中國人在處理文明問題時,終于形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機制,那就是包容。也就是說,費曉彤先生說,"一切美麗、美麗與共",互相欣賞,互相借鑒。中國的曆史非常善于向外國文明學習,非常善于與不同文明相處,習慣于選擇有用的東西來做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發展。

歐美的文明和習慣,從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到羅馬帝國,都與中國不同。他們看重的是競争、反對和失望,隻有征服和壓制才能相處,即使他們相處融洽。西方"多樣性"的障礙遠遠大于中國。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并不認為中華文明像中國那樣具有包容性。但是,實踐和曆史的發展證明,文明的多元共存、互相學習、和諧共處是人類的選擇,也是符合曆史發展趨勢的科學選擇。

不幸的是,當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優勢對他們有一定的影響或威脅時,他們越來越多地将這些原因歸咎于不同的文明沖突。這是當今西方政治或戰略中非常現實的态度。例如,将于2019年擔任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的基隆·斯金納博士說:"美國正在為美中之間将發生的文明沖突做準備。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是"西方大家庭内部的沖突";她基于"中國不是西方哲學和曆史的産物"這一事實。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但它反映了一些美國和歐洲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态上不接受中國的根深蒂固的原因。

這也說明,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制度建設,作為一個與西方不同的異質文明,要被西方接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樣重要的是要明白,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接受"還是以中國的方式,其内涵是什麼?正如我在《問與答》中所寫的,我們了解接受:第一步是承認你的客觀存在,第二步是承認你的理性,第三步是最高的,是看什麼對他們有用,然後向他們學習,發展自己。這是一部"三部曲"。

信心和耐心來自紮實的發展

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态:第一,不管别人接受與否,接受這一步,都要有自信。既然我們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土地,形成了中國的道路,我們必須有文化和文明的決心,走自己的路。

其次,在文明和政治決心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注意中國道路上所蘊含的文化特色和價值優勢,向世界展示。例如,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外國的實際經濟接觸不受任何政治條件的影響,這是我們的價值優勢。與一些西方國家不同,經濟交流往往夾雜着政治和文化因素。通過各種方式突出這些事情,告訴世界其實,中國文化和中國的道路是道德高點,中國的形象是可信的、可愛的、受人尊敬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信心和耐心,歸根結底是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戰略要保持大局,沿着這條中國這條路走下去,才能夠解決各種沖突。隻要我們的發展不耽擱,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程序不耽擱,不挫折,我們就能按照既定的戰略目标前進,就有展現我們自身信心的最大基礎。我們的耐心和信心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動力和能力來實作我們的目标。

隻要我們走好這條路,别人就無法撼動我們的道路、制度和文明,不僅不能動搖,遲早有一天會走向"驗收三部曲",要麼承認中國道路是客觀存在的,要麼承認中國道路是合理的,或者覺得有很多可取的領域。因為在資訊時代,由于媒體和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雖然一些西方傳統精英媒體不願意報道中國先進的一面,但很多西方人都在看它。隻要中國發展良好,随着時間的推移,西方人就會自發地從媒體和社交媒體上傳播中國的經驗。

比如,面對疫情,中國首先要應對疫情,我們确實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防疫服務,而人民也自覺合作,再加上中國具有很強的動員能力群組織能力,這些确實優于西方的一些制度安排。這不僅給了我們信心和耐心,也讓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經驗"給予了關注。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内容,故事很搖擺,跨度很長,是一本很長的書。而且,每個中國人都是這本書的内容因素。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我們如何才能跳出我們的那一部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閱讀關于中國的大書并閱讀它。

要了解中國,我們需要讀懂今天的情況,今天的生活是怎麼來的?不僅是縱向思維,還有橫向比較,更是走出中國本身去看中國。說到中國,有些問題可能還不清楚。當你把中國擺在世人面前,在現代史、世界史中,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國家的經曆是多麼的艱難,她的鬥争是多麼的艱難。人們還将了解人民的願望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中國應該走上自己的發展道路。(作者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委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