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新書專訪

編者注

隋朝開始挖掘的大運河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可以說,大運河是世人矚目的東方奇迹,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僅是一條河流,更是一條涉及交通、水利、地理、曆史和生态的文化走廊。時至今日,大運河離不開民生。流經中國國土的大運河是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動脈。在唐、宋元明、白居儀、歐陽秀、孟浩然等清詩人的心中,大運河也是一條詩河。新出版的《大運河漂流紫禁城》、《大運河古詩300首》和《唐宋帝國與運河》都以綿延3000多公裡的大運河為中心。本期《光明月》以大運河為主題,對話作者學者解讀這一古今長壽的生命線。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大運河飄向紫禁城

單先生是作家

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

活生生的遺産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

光明悅閱讀:衆所周知,您多年來一直是故宮博物院的"看門人"。你知道紫禁城内的磚和砂漿。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際,您出版了《大運河飄向紫禁城》一書。不好意思,為什麼說"紫禁城漂浮在大運河上"?

山鄉:兩千多年來,大運河以其南北溝通、運輸貨物的強大功能,孕育了沿海城市文化。這對北京和紫禁城尤為重要。用于建造紫禁城的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通過運河運往北京的。此外,大量參與紫禁城建設的南方工匠,如制作建造大師的蔡心、陸翔等,以及工程正式開工後,吉祥的,都是江蘇人。建成後南方的珍品、美食、物資、人才,甚至文化娛樂、審美的品味,都是從富裕的南方運河不斷進口到城市。

中國傳統建築主要以土牆、磚石牆和木結構為主體,是以磚和木的數量非常高。據陶天宮介紹,建造紫禁城的大部分磚塊來自山東省臨清市。臨清是運河航運的樞紐之一,京杭大運河被鑿開,交通便利,而且當地的土壤特别适合制磚,當時臨清磚窯分布在運河沿線,綿延30多公裡。

有傳言說"紫禁城都是用金磚做的"。今天,當我們走進紫禁城時,我們可以看到鋪砌的"金磚"仍然完好無損。回想起來,金磚國家的"來來去去"讓人想起大運河,大運河在中國土地上靜靜地流淌了2500多年。這些質地堅實,産自蘇州、松江等地,敲響得像金屬般的"金磚"聲音,正沿着大運河"北漂"到紫禁城。

除了磚石之外,南方還有無數的寶藏繼續通過大運河"向北漂流"到首都。從茴香、鲭魚到昆腔、蘇繡,再到武門繪畫作品,蘇式黃梨家具,從食衣文化娛樂、物質、非物質文化創意,沿着大運河來到紫禁城。是以我曾經說過,紫禁城漂浮在大運河上。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運河上古橋的圖檔

光明悅閱讀:你為大運河保護了幾年,留下了多方的遺産。為什麼要"活"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懈?

山翔:我在《大運河紫禁城》前言中介紹了将雜交稻田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後果。袁隆平對人類和中華民族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解決了我們的食物問題。但一位哲學家說了一句話:當人們吃不飽肚子時,他隻有一個擔心;如何解決生活方方面面的複雜問題?我認為這是文化。通過成功将雜交稻田納入保護項目,我們得到了重要的啟示,即不僅要保護"靜态"文化遺産,還要關注那些"活"文化遺産。

大運河是一種線性文化遺産,但它絕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在保護行動之初,我們隻關注京杭大運河,并将其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當世界文化遺産的宣布開始時,橘子大運河被納入其中。大運河的起點是洛陽,宣告世界文化遺産的絲綢之路也是洛陽的起點,是以在洛陽的這個節點上将絲綢之路與大運河連接配接起來。随後,随着認識的加深,以及東浙運河被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産的範圍,紹興、甯波等城市也加入了運河沿岸城市,進而将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配接起來。由此可見,這些文化遺産資源形成了橫跨中國東西方、西部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東海絲綢之路巨大的民族遷徙、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管道,如今出現了重新布局的線性和網狀文化遺産資源分布。如此宏偉的文化遺産保護格局,舉世前例。這樣,結合實踐的文化遺産保護思想,我們的文化遺産保護理念逐漸進步,也使得大運河保護的内涵更加深刻,保護範圍更廣。

現在的大運河雖然仍然具有重要的交通功能,但仍然是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大運河最重要的意義是文化意義。這條流經中國土地的人工河,養活了台灣海峽兩岸的人民,是億萬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那麼大運河就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在這個大寫的"人"字的兩邊,西側有一條陸地絲綢之路,東側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就像腰帶上漂浮的絲帶一樣。正是這樣一支堅強的骨幹、血脈順暢、暢通的"人民"交流,生動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文明史的交流與對話。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光明粵讀:大運河保護和宣告世界文化遺産,給中國文化遺産事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山祥: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大運河的成功在保護大運河的文化遺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人們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運河沿線的許多城市一直在利用大運河遺産作為研究、保護和利用的寶貴文化資源。運河兩岸的城市充滿了經濟活動和深厚的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應該珍惜的城市共同體,我個人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未來充滿信心。

大運河是一個巨大的線性文化遺産,涉及數千個家庭和廣闊的地區。是以,保護大運河的理念是重視全民的參與,它應該是一代人的遺産,公衆參與的文化事業。就在大運河保護和宣布世界文化遺産之際,國務院釋出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并設立了"中國文化遺産日"(後來改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營造了保護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和公衆參與的社會環境。在大運河的保護理念和範圍方面,我們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從更高層次上,我們認識到大運河是由文化元素與自然元素互相作用形成的"文化景觀",是一種靜态和動态組成的"活生生、流動的文化遺産",是由點組成的"線性文化遺産", 線條和曲面。從我們的内心深處,我們就由古代遺址、現代曆史遺迹和當代遺産組成的大運河"文化遺産走廊",以及物質與非物質元素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空間"達成了共識。

光明閱讀:經過多年的大運河保護實踐,您認為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應該取得哪些成就?

山翔:文化遺産保護不僅要求我們盡職盡責,奮力拼搏,一再敗北,更要求我們更大的追求。什麼樣的追求?一是每一件動産、不可動産的文化遺産都要有尊嚴地加以保護,二是保護文化遺産,要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三是文化遺産保護的成果要惠及廣大公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年複一年地宣布世界文化遺産,更不用說一個每年都宣布成功的國家,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成為世界遺産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們需要冷靜地考慮繼成功宣布每個世界遺産地之後的持續行動,并宣布世界遺産地的成功不是最終目标,而是更困難的保護行動的開始。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唐宋帝國和運河

作者:Han

重慶出版社

文明的見證

朱玉軒,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

光明悅讀:中國經濟史專家權漢軒的《唐宋帝國與運河》,被學術界譽為"千古古籍"。你所知道的漢朝曆代的成就是什麼?

朱玉軒:1943年,李莊完成了抗日戰争期間《唐宋帝國和運河》的寫作。次年,這本書在戰時同伴中出版。另一年,經濟史學家楊連軒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寫了一篇書評,稱贊這部"精心設計"的著作是中國經濟史的基石。

作為20世紀重要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家,他早年是北京大學《半月刊食與走客》的重要作者,通過發表有關宋代經濟活動研究的文章而聲名鵲起。從那時起,他一生都在中國經濟史領域度過,從遠古時代到明清時期。

光明閱讀: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唐宋大河》簡體版的再版有什麼意義?

朱玉軒:《唐宋帝國和運河》以大運河為主線,以唐宋時期的大運河為主線,被視為古代運河經濟史的代表作,自然是其精髓。然而,在21世紀,相隔70多年,當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我們回顧這項工作,而且不止于此。在《唐宋帝國和運河》簡體版出版之際,重讀這本運河曆史研究的基礎著作,可以感受到中國曆史的溫溫。

這是一部政治史,反映了對中國古代共産主義命運共同體的終極關注。作者以人類生産對水利的依賴性開始回顧中國運河的曆史,并将大運河的形成歸因于中世紀大統一帝國出現的必然結果。與古代中國秦漢帝國出現的情況不同,唐朝和北宋在400多年後發生了第二次統一情況,并發生了軍政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現象,以便傳達南北運輸的運河自然應該"運輸"。在作者筆下,魏朝南北運河開通到大統一帝國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皇帝娛樂的娛樂功能,而是國家興衰的動脈。

筆者從唐宋開放600多年的交通和耽擱的民族運動中,書中各章到唐朝的"極緻繁榮"、"中衰期"、"崩塌"和北宋"、"崩塌"等字樣,對文本的各種曆史依據進行探讨, 都傳達了以下資訊:"唐宋帝國的運河,就像體内的動脈一樣,它光滑而停滞,足以影響民族運動的興衰。"傳播中華文明的南北交通是大運河最重要的作用,本書強調大運河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重要作用。

光明閱讀:大運河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大動脈"的作用?

朱玉軒:唐代的運河通向淮黃河,水位高,天然河道幹涸豐滿、崩塌等困難重重,使千裡萬裡之水的運輸不容緩。該書記載了唐宋時期各種交通工具改革,如"翻法"、"翻倉"、"轉市場輕貨"、"雜貨"、"鹽如女仆"、"十船為輪廓"、"廉價造船"等,都落實在這千裡的生命線中,在元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上有很多傳承。

從事件的發生到唐宋兩軍戰的發生,也毫不會掀起新的面貌。在這裡,筆者肯定了在安石混亂中守衛濮陽而死的張巡的作用,為"淮河覆寫",也分析了城鎮分裂帶來的人為阻撓是全國風向急劇下降的重要原因,以運河的發生為契機,給經濟層面一個新的視角。是以,楊連軒的書評也特别提到了《經濟史與政治史、軍事史合二為一》一書和《總體圖景》的生動性。

光明悅讀:《唐宋書》的學術價值何在?

朱玉軒:在他的書中,整個漢代提供了運河研究的方法論,為前幾代人研究運河史樹立了标杆。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大運河無疑是推動中國文化南北融合的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即使如作者在書末所說,"宋元渡燕京去世後,南北相統的運河大多不再是修繕運河的路",這并不意味着這本書的意義僅限于唐宋時期。正如長城在戰國秦漢時期并不重合,都具有抵抗北方入侵的功能一樣,運河的改道并沒有改變南北交通的性質。"唐宋帝國和運河"的研究方法在京杭大運河後期的運河文明觀中仍然有效。作者在這部經濟史著作中對方法論的貢獻,除了社會經濟史理論的觀點外,就是注重對曆史資料的分析,這無疑是從大驚小怪年"曆史就是曆史資料"的學術啟迪。

是以,在大運河在中國陸地上營運之初,整個漢代的"唐宋大運河",确實為後世修建運河,将南北融合中國,建立命運共同體奠定了重要意義。即使在今天,大運河文明的這一曆史作用仍将繼續發揚光大。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着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大運河三百首古詩

程章燦和兆豐 主編

江蘇鳳凰文學出版社

流淌的詩歌

程章燦,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南京大學文學院講師,何兆峰

光明悅讀物:擁有2500年的曆史,貫穿中國南北大運河,享譽世。但你新出版的兩本《大運河三百首古詩》卻從另一個角度為讀者描繪了另一種形式的大運河。大運河在你心目中的特殊意義是什麼?

程章燦,何兆豐:衆所周知,大運河是世人關注東方的奇迹。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大運河實際上有兩種形式的存在,甚至同時存在兩條大運河。

一是流經中國陸地的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唐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流經浙江、江蘇、安徽等八大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五大水系。綿延數千公裡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工程的偉大工程創作,與北京、天津、燕趙、齊魯、中原、淮陽、吳越等文化區相通,是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動脈。時至今日,它仍然與民生息相關,是中國土地的地理奇觀,也是"寫在中國土地上的一首壯麗詩"。

另一條是流經中國古代詩歌的大運河,曆經姚、唐、宋、元、明、清的時代,曆經了1000多年的張如福、王偉、白居義、李善銀、劉勇、歐陽秀、楊萬裡、文天祥、高琦、朱榮尊、 翟子珍等衆多著名詩人以手為代表,走出了平淡的音色韻律之美,也走出了永勇的多彩無盡的回味。這是中國人心髒地帶的一條大運河。

光明閱讀:地面上的大運河和心中的大運河有什麼差別?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程章燦、何兆豐:地面上的大運河和心中的大運河當然是不同的:前者是實體的、物質的,後者是虛拟的、紀錄片的;至于連接配接,可以說大運河的心髒是大運河在地面上的倒影,兩條大運河互相交叉,互相檢討,在晝夜流動,積累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光明悅閱讀:編纂大運河300首古詩的初衷是什麼?

程章燦、何兆豐:這條運河的古詩,雖然蘊含着無數著名巨人的智慧,但很少固定在材料的形式上,也是罕見的系統收藏、攀梳和整理。我們編纂了大運河的300首古詩,就是以書籍的形式呈現這段文字。為此,我們從詩集等詩集中選出了227位詩人,227位詩人吟誦了大運河的古詩300首,外加一張簡短的筆記和一張筆記口語的評價,再加上精美的插圖出版。

這本大運河古詩選集,是地面上的大運河與心中的大運河的融合,古今的連接配接,兩條大運河在經典道路上的交彙。

Bright Reading:這些年來,各代詩人對大運河的了解如何?

程章燦,何兆豐:面對大運河曆史的長河,詩人是觀察者和探尋者;他們的感受豐富,觀點多樣。

在詩人眼中,大運河是一條時間之河。大運河所涉及的時間既很長,又顯然是分階段的。就長久性而言,它曆時2500多年,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吳王府拙劣地挖了一條溝。就階段而言,大運河的曆史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原型草的春秋時期,隋朝的首次看到時期和元朝時期的制度形成。後來,大運河的網絡連接配接更強,輻射範圍廣泛。

在詩人眼中,大運河是一條空間之河。大運河從南到北分為幾個部分,許多古都,名山和河流相連,許多不同的文化區互相交流。涉及古詩,多少參差不齊。用古代詩歌書寫的這些地方連接配接起來,是通往大運河的詩意之路。許多曆史文化名城的命運都與大運河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一些名城就是從大運河中誕生的。王文生說,大運河是這些名城的"大交通工具"。

在詩人眼中,大運河是一條影像之河,流淌着無數的影像。圖像是宏偉而具體的,但它們充滿了自然或人類的曆史。大如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水、蘇水、積水、海河等水系影像,中間如溝池、渡口、橋梁、亭台、廟宇、堤岸等空間影像,小人物如瓊化、淮白、吳玉、鲭魚、官柳等風像。通過詩歌的發掘,這些圖像越來越豐富,成為運河沿岸風景和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這些圖像,加上詩人的旅行,讓人想起水的流動,船隻的流動,事物的流動,人的流動,甚至情感的流動,生命的流動。大運河的古詩,歌詞是流動的曆史,流動的感覺。仔細觀察這些詩歌中的圖像,可以組合成一幅大運河生活的圖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大運河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意義。唐代張璨的《楓橋夜公園》,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句:"月亮落天,江楓漁火睡着了。在姑蘇市外的漢山寺,晚上半鐘到客船。"烏鴉的聲音和鐘聲對聽覺的訴求,霜月、河楓和漁火的訴求着視覺,這些美麗的影像蘊含着豐富的愛情,隻有結合大運河的背景,才在動感十足的夜舟中,才會顯得格外精彩。随着城市的漸行漸遠,山廟越來越近,寂靜的聲音,時空的切換,許多人對大運河夜遊的體驗得到了這首短詩的認可。

光明閱讀:大運河古詩中蘊含着怎樣的曆史情懷和文化精神?

程章燦,何兆豐:大運河為詩歌提供了深刻的曆史背景。例如,在南宋時期,大運河是宋晉使者旅行的唯一途徑。詩人的鑰匙出來了,使金朝,一路上制作了他所見所聞的詩歌記錄。他的詩《在泸州路》蒙上了一層陰影:"禮拜結束後,官彜彪抽泣着漢民。中原地久了,沒人負責。"目睹了魯國長期飽受苦難的中原國,聽到了哀悼老國的聲音,建築鑰匙哀悼。這次運河之旅,對于關鍵來說,就是見證了家庭的興衰。近百年後,民族英雄溫天祥被北殺,在運河路上經曆了死國的痛苦。由于這些詩人的着作,運河成為興衰的見證。發生在大運河上空的曆史事件成為具有特殊價值的曆史文獻。

總之,大運河的古詩是一條詩河。這300首世代詩,與文學獻給大運河的300顆珍珠一樣美麗。這本書試圖把它串成一條項鍊,披在大運河上,并把它呈現給讀者。讓我們沿着古典詩歌,沿着這流水的時間,進入大運河的無盡流淌。

(采訪内容由《光明日報》記者劉斌整理)

光明日報(2020年12月26日09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