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大量考古文物表明,畜牧業經濟的出現晚于農業經濟,青海地區大規模畜牧業經濟的興起是到青銅時代卡約文化時期,遊牧經濟的出現是晚卡約文化時期。①
西晉之前,青海遊牧民族的主體是彜族,他們"生活在不透水的地方,其次是水和草,不到五個山谷,為産業生産放牧。""2)、畜牧業發展水準高,僅從東漢時期對夷族人的攻擊中,馬、牛、羊一下子積累了高達800萬頭(3)就可以看出。
奚金偉、遼東圖古渾遷至甘清地區,随後發展成為"圖古洪國",使青海地區的畜牧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立法"殺馬偷馬死",使馬受到與人同等的高度重視,不僅使馬匹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水準,而且還培育了"龍種馬"、"青海"、"舞馬"等有價值的品種。
唐代時期,以畜牧為主的圖古渾和頭翁,在中原地區對糧食、絲綢、茶葉、手工藝品等有巨大而迫切的需求,同時,中原王朝由于戰争的需要,也需要圖古渾和頭翁的優秀馬匹來裝備和豐富軍隊, 是以,交換貿易勢在必行或必要。
在魏代,在城風峪(今指南縣,在鄉鎮的一個村莊錢莊地區)有一個城市交換。
到了唐代,沱瑾占領了吐溫河谷,原唐代重要的馬田之河曾被列為沱,嚴重影響了唐朝公馬的發展。唐玄宗曾派太玉清王茂忠主持馬朝政府,在赤陵(今月山)和滄沱互銷市場,用茶葉、絲綢等輕松馬匹,以填補軍備。安施亂後,頭翁占領了右手邊,對唐"國馬不見了,宰了牧羊人,七馬廣場的監督就棄了",元而十年(816年)是月份,唐托娃五元紀時也"打得城裡馬進河"。"4)、這些都是未來"茶馬市場"的雛形。(未完成,待續)
————
(1)崔永紅《青海經濟史》第14頁
(2)《後漢書》第87卷《西奕傳記》
(3)《後漢書》第65卷《通經》。
(4)《唐頓莊園》第72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