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駐村五年,我把這裡當作了自己家鄉”

"李隊長,天氣很熱,回家喝一杯。"李隊長,中午來我家吃晚飯吧!"炎炎夏日,村民們見到了廣州市清遠市中級人民法院、蓮州鎮龍咀村扶貧隊隊長、村一書記李建堂,紛紛熱情邀請他回訪。

然而,五年前,情況就不同了。"剛到村子的時候,我并沒有那麼熱情,第一周村民們看到我走來走去,太屈服了。李建堂回憶道。現在5年過去了,李建堂已經成為村民們的客人、遊客。"在村子裡呆了五年,我把他們當成親戚,當作我的家鄉。李建堂感歎道。

“駐村五年,我把這裡當作了自己家鄉”

主動走向基層一線扶貧

李建堂,1978年出生,山東省人。他于2006年換職,2011年被調到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律警察處。2016年5月6日,李建堂主動邀請餘咀到連州市連州鎮龍咀村擔任扶貧隊組長、村一書記,開始了自己的村鎮扶貧之旅。

2016-2018年,李建堂被清遠市評為抗貧攻堅突出貢獻村幹部,2018年、2021年榮獲三等功,2020年榮獲"2020年廣州市直'鬥争一線'共産黨崗位旗手"。

"我當時沒有多想,我覺得能夠幫助村民脫貧過上好日子,會很有意義。說起最初的選擇,李建堂撓了撓頭,害羞地說。"隻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和我的妻子以及七十多歲的嶽母一起努力工作。他的妻子也在軍隊服役,經常旅行。婆婆不是很好,但堅持幫我們帶兩個大孩子......"這時,李建堂眼中閃過淚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突然爆發。龍咀村面積大,檢查站、李建堂将帶村民成群結隊巡邏。從2020年2月到5月,他沒有回過一次家。後來,在廣州開會并不容易,想回家看看,但在軍隊前家區被警衛攔住,"進去被隔離了14天"。"村裡的疫情防控等不了這麼久!"李建堂匆匆忙忙,趕緊帶着婆婆和兩個孩子給妻子打電話,一家人隔着籬笆看了一邊,然後連夜趕回村子。

“駐村五年,我把這裡當作了自己家鄉”

把村民的困難當成自己的

為了不辜負村民的信任,在村裡查明情況後,李建堂與村工作組和村委會規劃了工作計劃,"要扶貧,但要優先解決村民最緊迫的困難。"李建堂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緻支援。

"那裡的風水不好,我不同意搬家。在危險的房屋改造工程中,貧困戶梁冬蓮強烈反對。

"你現在的風水怎麼樣?"房子快要倒塌了,沒有工作,沒有兒媳婦。也許在某個地方改變風水更好。李建堂一次又一次地來到他家門口和他說話。最後,梁冬蓮同意搬家。從那時起,梁先生找到了工作,加入了村裡的合作社,收入是過去的兩倍多。

"如果你能蓋房子,把五個投保家庭放在一起就好了。"龍咀村委會原主任李志輝說。

"這是個好主意!"村裡五戶投保家庭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他們等不及了!"經過與相關部門的多次溝通協調,2017年春天,龍咀村建成了占地230平方米的康源新家。今天,九個五歲的孩子住在該地區,為他們的晚年生活。

從新立寨到龍咀國小的路段是一條湍急的河流,是學生上學的唯一途徑。在雨季,河流在路上上升,這是非常危險的。李建堂獲悉情況後,第一時間向廣州中科院黨組彙報。廣州市中央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扶貧上司小組組長王勇接到通知,黨組将立即進行研究解決,從醫院經費中抽出10萬元,修建一條寬4米、長1500米的寬敞村道。"

“駐村五年,我把這裡當作了自己家鄉”

盡一切努力把村民的行李收起來

"我們想出去工作,但我們害怕我們會被騙......"

"李上尉,你在法院工作,你能給我們一般法律嗎?"

在與村民聊天中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後,李建堂利用廣州中央法院"母親之家"豐富的司法資源,利用各種機會到村裡宣講勞動法、民法等法律知識,主動為農民工提供法律幫助, 及時解決勞動争議等糾紛。

在這種催促下,村民們走出了溝渠。從2016年不到20人到現在的近70人,每個人的收入都大幅增加。

鑒于村内耕地面積小,李建堂組織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成立專業養殖養殖合作社,發展養殖和水産養殖業。"東西賣不出去?"為了減輕村民的顧慮,李建堂及時向廣州中央書院黨組彙報了情況。随後,中國科學院廣州開展"愛心扶貧"活動,以不低于市場價格認購合作農産品。

"給我十公斤蕃薯!""我要100個土蛋!""給我留兩隻雞!"每當農産品到達時,都會引發一連串的警察搶購。"它豐富了村民的口袋和幹警察的籃子。"李建堂說。

此外,中國科學院廣州市中村扶貧專責小組還改造了"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幫助龍咀村入股潭陵水電項目,投資連州市扶貧開發基金,購買挖掘機,購買"扶貧商店"租金。從2019年開始,村集體每年将收入近35萬元。

經過五年的幫助,龍咀村年經濟收入增長了17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000元增加到2.5萬元。龍咀村和村裡的貧困戶都達到了扶貧标準,實作了"雙柱"。面對這些成績,李建堂說:"我做得不夠,沒有達到我的期望。"

"下次你回來,你看到我的時候,我會很滿足地打個招呼。6月離任時,這位身高七英尺的山東男子激情地說道。

溫,塗/廣州日報 新華苑記者 憲章記者 蘇正軍,李偉 廣州日報 新華城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