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京舉辦

作者:光明網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京舉辦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學與圖書史研究研讨會在京召開。北京印刷協會圖紙

北京7月21日電(記者杜岩)文字是誰發明的?書籍是如何演變的?張偉是第一個倡導和展示中國現代博物館事業的人?"大象之旅""圖像"文學如何在文明之間交談?......今天,記者從為期兩天的"第四次中西比較文學與圖書史研究研讨會"活動中了解到,來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30多位學者和實力學者在北京共同探讨中西文學比較、書史、出版史,帶來新視野、新思想、新方法,以促進學術交流、共識、 和繼承。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學與圖書史研究研讨會"由北京印刷學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30多位學者圍繞中西文學、版本、圖書收藏史、出版史、書史、思想與社會史等學術領域分享學術成果、新視角、新思想。這些結果被彙編成一本書,并包含在目前的研讨會論文集中。

全球曆史視角,跨文化研究

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翟振環梳理了明清文獻中關于"圖像"的内容,揭示了大象本性知識是如何在東亞獲得、加工和傳播的。在他廣闊的文化比較視野中,他特别概述了以動物文化為主題的東亞三國的知識傳播和文學影響的曆史。

上海華僑大學教授王顯華借用魯迅名著《孔轶記》中的著名典故,探讨了2600年左右在兩個流域的巴比倫中部地區出現不尋常書寫系統的原因.C北京印刷學院教授葉欣梳理了麥克米倫在中國的譯本,分析了麥克米倫對中國市場的探索,以及麥克米倫與埃文斯與《商業》的合作。壓。安徽大學教授劉洪全提出了現代民族主義與古籍出版内在關系的重要學術問題,認為政府和社會傳播民族主義的要求,為現代出版業開辟了巨大的古籍市場,進而實作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民族國家建設的強大助推器。

挖掘曆史新資料,提出新思路

浙江大學教授馮國棟翻閱了文源閣四庫書等珍貴曆史資料的收藏,考察了宋代藏書61本書的曆史細節、時間、地點、修繕者、制作方法等,全面總結了宋代藏書的特點,提出了書的輪換新思路。

故宮博物院宮廷研究所所長張宏偉以毛瑾的古櫃雕為考察對象,檢驗中朝邊境貿易中是否有出售古亭刻的可能性,獲救的北韓沉船漂流者是否會接觸到古亭刻畫,令人耳目一新。 以及明朝是否讓文琛帶回了北韓人古代亭子的資訊。

浙江大學教授沈紅通過比較和識别北京大學不同時期的各種書印,考察了中國現代書文化的一個方面。

複旦大學教授張忠民,根據大量現代報紙和文學關于新人物的收集,對新名詞進入詩歌、新名詞濫用和輿論争議等現象進行了各種滴答和分析。暨南大學教授陳靜梳理了胡錦濤的圖書雜志等作品中的相關資料,得出的結論是,胡錦濤是"勤勞的抄襲者",颠覆了學術界對胡錦濤性感才華的看法。

河南大學教授王鵬飛和武漢大學教授吳永貴分别對世界圖書局出版漫畫書和解放區戲劇圖書進行了客觀、詳細的新考核。中國出版史學研究部副主編張玉良考察了任雪第一本單行本的作者身份,并延伸了張玉軒的《南宮身》書法與譚思同《仁慈》一書的互相關系,以了解現代出版對思想和藝術傳播的意義。商務出版社張偉編輯了商務印刷圖書館張偉以陳漢波1958年兩篇工作筆記為線索,梳理了《漢譯名作》的語境,豐富了對當代出版史的研究和重新認識。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京舉辦

選擇一個小切口,看穿大問題

山東大學教授何兆軒重點闡述了"書輪"作為西方傳統閱讀工具的案例,指出中國引入書輪後的文化排斥和水土不服從現象,反映了中西書文化的巨大差異。《金融時報》編輯艾俊川以一篇未署名的文章開始,分析新技術對傳統印刷市場空間的無情擠壓。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從古籍系列出版史研究的角度,解讀了現代中國西化與複古思想之間儲存傳統文化書籍的曆史和價值。

北京大學教授楊琥珀通過梳理收藏儲存、編輯出版、研究注釋等過程,梳理了現代中國文獻收藏與儲存、編輯與出版、研究與注釋的過程,闡述了中國現代文學收藏與儲存、編輯出版、學校調查與注釋的複雜性和多重原因。南開大學教授劉雲峰考察了人文學會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編輯出版魯迅主題書籍的政治基調演變,并着眼于特殊曆史時期出版業的特征。研究員劉蘭曉着重于中國期刊誕生的兩個管道,以及中西文化現代交彙對現代媒體形式和内容的具體影響。

此外,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杜恩龍發起了一場關于常識性問題的重新讨論,比如文本的發明者是什麼時候,人們什麼時候開始在甲骨文上刻字,以及歐洲字母的起源。蘇州大學的徐景波和西南大學的邱雪松讨論了現代上海租界出版管理的政治身份和民國媒體輿論的社會生态。

出版史、書史、社會史的融合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軍對出版生活史範式進行了更深入的理論完善,提出出版生活史的研究可以嘗試三個次元:從點和面到建構出版商日常生活的三維群體圖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安倫試圖定義"書史"、"出版史"、"編輯史"、"印刷史"、"閱讀史"的基本概念,提出"出版史"是"書史"中優越親緣關系的概念,"編輯史"是"書史"的功能親緣概念,"讀書史"是"讀書史"終端消費者親緣關系的概念。

浙江大學教授閻天虎教授以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女作家瑪麗·羅斯(Mary Rose)出版的《烏拉尼亞》(Ulania)為基礎,探讨了17世紀英國女作家的寫作風格、性别認同和社會地位等重要的社會史問題。武漢大學教授李明傑利用大量第一手資料,對徐興科的旅行情況進行叙事社會學調查,探索許興科藏書思想的形成軌迹,部分呈現民國時期的學者和學術生态。南京大學教授張志強對即将出版的《中國出版史》中文譯本進行了學術回顧,闡述了書中"中場域與西業"和"超附加文本"的核心理論和觀點,提出了研究出版現象背後的思想史因素和出版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性。 特定曆史時期的經濟和文化。

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範繼忠解讀了張偉在現代中國知識從四門學科向七門學科轉化中的貢獻,指出他堅持世界的實用理性,超越"身體"和"使用"之争,以産學實踐為手段,以圖書出版、收藏、翻譯等方式,實作建構新知識體系、融合中西的目标。

據悉,本次研讨會在會場還設定了現代珍貴版的書,供學者們觀看和學習讨論。研讨會旨在讓參與者沉浸在積極多樣的思想氛圍中,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書籍和出版物曆史研究提供思想和成果。(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