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胡同與《馬亮神筆》無關
在門街後門橋的西邊,有一條容易被忽視的小胡同,名叫:馬亮胡同。關于這條小巷,在《北京地名法典》中有所描述:"1949年最新的北平地圖叫馬良大院,1965年改名。

馬良胡同北口
馬亮是一位傳奇畫家,有着馬亮的故事。它的名字還是它的意圖?"句子末尾的這個問号表明存在猜測和不确定性。(下圖:右邊的電線杆是馬梁胡同的東口,左邊是古董店。攝于1955年)
馬良胡同東西向傾斜,東口在天安門大街,西沿原海南,北口面向什刹海岸。它長119米,寬2米。胡同形成于清朝中期,因為胡同住的是馬家姓,是以叫馬家大院。那麼,馬亮胡同與筆馬亮神有什麼關系嗎?
據什刹海之記載:"原海南沿4号。清乾隆年間,馬良在山東省恩縣建造了一座小型清真祭壇,陶光十年(1830年),馬亮的孫子馬九為黃姓财産,廟宇将擴建重建。"不難推斷,馬梁胡同名字的起源與什刹海清真寺創始人馬亮(解放後被一家街頭工廠占領,現在是唯一剩下的遺址)有關。目前有一個什刹海清真寺的籌備小組)。
馬良巷内今天
另有記載,老馬梁胡同這片低窪,被譽為"馬家坑"。因為馬梁胡同靠近前海,早年海邊有一條河流,用來調節水位。有可能河兩岸的堤壩都比附近的街道高,馬梁胡同(當時叫馬家大院)恰好在"坑"裡,因為街道住的是馬姓大戶,是以叫"馬家坑"。
馬家是回族人,來自山東恩縣,阿玉馬良公是他們移居北京的祖先——馬良公乾隆十年來到北京,定居在北京外後門橋,被譽為後門橋馬。有研究者推測,今天的馬梁胡同是馬良的老房子——馬良大院的廢墟,家譜稱這個馬萍分部的北平中唐馬家。
在馬梁胡同生活了三代的張春燕先生回憶說,現在進入馬梁胡同(馬梁胡同10号)北口的東方書店,然後早院的老闆,姓馬,絕對是惠民。文化大革命被掃地出門,送回家鄉。後來實施政策,馬雲的後代也紛紛回國辦理私有财産返還手續。由此推斷,這應該是馬良公家族的接班人嗎?
張春燕說,馬亮胡同裡住過很多買賣雙方,有做中藥的作坊,有開玻璃店。張春燕的爺爺以小鼓(撿垃圾)為家,後來開了古董店,買了商店和房地産。
馬梁胡同左側的朱寶齋(古董店)
如今,天安門後門橋上的"寶居才"是北京文物商店的購置地之一,由畫家秦仲文出資。店前身張家祖在樓上。
20世紀90年代末,民間收藏逐漸稀少,稱為征集部,沒有東西可以收藏,然後關閉,一度為鄒海油畫部倉庫。今天,Collector雜志屬于Heritage Company,并已搬到這裡。
2003年之前的後門郵局
2003年,成立于1906年的天安門郵局(原名後門郵局),經過幾次搬遷後,終于位于後門橋上。為此,馬亮胡同東口"祭祀"了半條巷子,不少家庭被趕走了。(下圖:願景中的三層建築,天安門郵局,毗鄰馬良胡同)
如今,馬亮胡同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洗禮,雖然"身體"受損,但畢竟胡同的整體精神依然存在,這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令人欣慰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