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作者:Beiqing.com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現代西方思想史:1789年至今》,(美國)羅蘭·施特龍伯格,劉北成,趙國新,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6月。

法國大革命

意識形态在法國大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法國大革命始于1789年,在歐洲舞台上統治了幾年。革命是由備受矚目的"哲學家"運動上司的,該運動展示了一個浮華的思想領袖畫廊。這些人物直到19世紀40年代末才出現,在1860年代和1970年代,他們培養了未來的革命領袖。一位曆史學家最近引用了革命期間一位法國人的話:"他們用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言語确實會一直存在。這些說法來自伏爾泰、狄德羅、孟德斯鸠、盧梭和他的門徒。這些人被視為權威,後來甚至在革命政府的首領中受到崇拜。革命的主要派别更多地是他們所擁護的思想,而不是他們的社會階級。一位著名學者指出,巴黎的革命世界觀——無連褲襪的漢教"與其說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現實,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狀态"。雅各賓派是1792-1794年的統治集團,由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組成。革命領袖也傾向于将革命視為啟蒙運動的産物。"我們的革命不是起義的結果,而是半個世紀啟蒙運動的産物,"布裡索在1791年9月吹噓道。"哲學導緻了法國的一場大革命,"1793年4月,一本重要雜志宣稱。

不幸的是,啟蒙哲學家在社會政治事務中的思想往往含糊不清,并且已被證明不足以指導革命。在英勇的開端之後,革命陷入了痛苦和血腥的内亂,導緻了1793-1794年的恐怖。有人把這種情況歸咎于啟蒙思想的混亂和沖突,也有人把這種情況歸咎于啟蒙思想的不切實際。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和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成為所有法國敵人的聖經。保守派宣言指責革命是基于抽象觀念的,認為在政治中隻有具體的人際關系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才能發揮作用。應該承認,正如現代思想史學家約翰·洛(John Lowe)所說:"試圖找到啟蒙哲學家對未來政府的看法,幾乎總是一無所獲。

事實上,幾乎所有幸存的啟蒙運動代表(那一代的大多數偉人都是在革命時期去世的)從一開始就對革命感到震驚。歸根結底,他們主張通過思想啟蒙而不是暴力革命進行理性進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鄙視人民,希望有某種開明的獨裁統治。他們相信理性的秩序和科學的方法,這些在革命的狂歡和無稽之談中被踐踏。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革命"這個詞在啟蒙哲學家的著作中幾乎找不到。在他們的期望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是暴力革命的結果,而是漸進的、有限制的、基本上可預測的改革的結果"。霍爾巴赫男爵是最激進的啟蒙運動哲學家之一(一個無神論者,至少在沒有仆人的情況下稱自己為"上帝的私人敵人"),在他的政治著作《自然政治》(1773年)中寫道:"在革命期間,人們憤慨,頭腦發熱,從不訴諸理性。大多數(不完全一緻的)啟蒙思想家在口頭上敵視教會,但希望用理性的牧師取代基督教僧侶。此外,他們通常不想廢除君主制,而是想讓君主制成為啟蒙的工具。

所謂的吉倫特派聚集了大部分啟蒙知識分子。以羅伯斯庇爾和聖賈斯特為首的雅各賓派強烈譴責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百科全書。1793-1794年,他們要麼把吉倫特派的成員送上斷頭台,要麼強迫他們無路可逃。"文人"幾乎成了叛徒的代名詞。激進的雅各賓派認為,他們的敵人是"受過最多教育,最忠誠,最奸詐和最狡猾的"。羅伯斯庇爾宣稱,這些人"試圖照顧自私的富人和平等的敵人"。雅各賓派隻崇拜一位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到處都援引它,就好像他們是惡魔一樣。羅伯斯庇爾稱他為"聖人"。但是,他們崇拜的盧梭作為保護者是伏爾泰和狄德羅的敵人。他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啟蒙哲學家,拒絕深刻的理性,更喜歡自然的情感。羅伯斯庇爾宣稱,如果盧梭能活着看到革命,"誰能相信他的仁慈之心不會喜悅地擁抱正義和平等的事業呢?"但溫柔的布裡索和羅蘭夫人也是盧梭的信徒,基于不同的解釋和著作。到目前為止,這種差異在學術界引起了争議。與羅伯斯庇爾相反,羅蘭夫人的情人普佐在一封關于死囚牢房的信中寫道,如果包括盧梭在内的啟蒙運動哲學家還活着,"他們就會和他們一起死去"。如果他們不像我們一樣流亡...孟德斯鸠、盧梭和馬布利都将被判處死刑。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讓-雅克·盧梭。

吉倫特派是理性主義知識分子的一個派别。他們反對流血和流氓暴力,憎恨政治對手用來摧毀他們的那種武力。關于如何處理國王(1792-1793)的争論導緻了派系的瓦解,并最終導緻了吉倫特派的垮台。吉倫特派不願意讓路易十六上斷頭台,因為他們擔心這種激烈舉動的後果。但正是在吉倫特派的上司下,法國開始了與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争。這場戰争導緻了二十多年來幾乎連續不斷的歐洲殺戮,使法國大革命成為一場世界革命。吉倫特派系中有一些最激烈的戰士,他們最強烈反對"牧師陰謀"和"迷信",或百科全書,無神論者和叛逆神職人員。他們支援(事實上,他們創造了)有争議的《神父組織法》,該法将教會國有化。他們中的一些人主張基督教的改革,而另一些人則主張建立非基督教信仰。

左翼的雅各賓派根據自己對盧梭"公共意志"的解釋提出了一個民主概念。他們的目标是平等,而"公益"和群衆行動的概念,往往是他們權力的基礎,使他們贊美人民。這種意識形态傾向不太強調個人權利和議會制度,認為它們是自私和腐敗的。1793年的《雅各賓憲法》根本沒有規定三權分立,也沒有保障個人自由。它準許了基于人民意願的基于公民投票的獨裁統治,權力下放給少數人。

"我為人民說話,"羅伯斯庇爾宣稱。有時,這種"極權主義民主"在深層次上是民主的,具有親民的感覺,平等的激情和直接統治的願望(羅伯斯庇爾希望建造一個可容納12,000人的會議廳,讓公衆觀看立法者的活動)。然而,它蔑視合法程式和個人權利。結果是1792年至1793年在極端戰争條件下的恐怖統治。

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庇爾是狂熱的美德共和國時期一位偉大的革命宣傳家和主要政治人物。作為啟蒙運動的信徒,他懷疑基督教,但主張崇拜存在和理性的最高女神。他宣稱無神論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他的神是人們的某種抽象化身。他是一個很好的公衆鼓動人,但他與真人的關系基本上是冷酷和不愉快的。他僵硬,真誠,耐嚼,善于說話和笨拙(羅伯斯庇爾除了發表演講外幾乎不做)。羅伯斯庇爾以正直為榮,他首先是一個演員,一個完全政治化的人物,沒有自我利益。他把自己看成是曆史精神的化身。當他看到鮮血時,他會顫抖,但他可以以人類的名義下令處決數千人。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指責這場革命拖延了抽象的理論,缺乏務實的判斷。這一指責似乎在羅伯斯庇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個有原則的人變成了一個血腥的獨裁者,最終被他用來摧毀敵人的革命機器摧毀了。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羅伯斯庇爾。

羅伯斯庇爾并不是法國大革命最激進的産物。雖然雅各賓主義按照盧梭的社會契約精神,主張共同體優于個人,但它不屬于社會主義範疇。羅伯斯庇爾和他的同志們認為,為了社會的利益,私有财産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管理,但他們認為,正如盧梭所建議的那樣,最好的社會秩序應該是允許每個公民擁有一點财産。這可以稱為小資産階級烏托邦或手工業勞工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在革命中出現了,但直到全面發展才出現。在1795年的絕望日子裡,革命似乎即将分崩離析,一小群社會主義者試圖發動起義。由巴貝夫和博納羅蒂上司的"平等陰謀"被擊敗,但留下了強大的傳統。這些社會主義先驅也受到盧梭的一些著作的啟發,盡管這些著作被粗暴地解釋,他們憎恨私有财産、商業和奢侈品,頌揚貧窮、誠實勞動和簡單生活的美德。博納羅蒂幸存下來,并成為19世紀40年代社會主義趨勢的聯系紐帶。這種無連褲襪的社會主義傳遍了整個歐洲,對窮人階級修辭理論的代表有很大的吸引力,接近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意大利的巴貝維斯特·魯索(Babevist Russo)重申了薩沃納羅拉(Savonarola)對回歸中世紀的呼籲,呼籲富人放棄他們的珠寶。

革命的極端反而使革命名譽掃地。随着内戰、迫害、恐怖和國際戰争席卷歐洲大陸,最初在整個歐洲感受到的革命喜悅在19世紀90年代變成了失望和幻滅。起初,歐洲各地的知識分子大多對革命欣喜若狂,包括許多後來成為革命死敵的人。年輕的華茲華斯唱道:"活到那道黎明是多麼幸福。除了華茲華斯,還有米斯特、霞多麗、康德、費希特、諾瓦利斯、歌德等等,很多人最初都有這種興奮。盧梭在英國也有一個狂熱的追随者,例如,托馬斯·馬爾薩斯的父親隻稱他為"盧梭的朋友"。1799年,盧梭的信徒吉爾伯特·韋克菲爾德(Gilbert Wakefield)因公開希望法國入侵和征服英國而被監禁。在此期間,每個人都在閱讀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落史》(The History of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吉本辛苦工作了20多年,于1787年完成了這部傑作。這部作品是共和的,至少在1789年的氣氛中是這樣。這位偉大的曆史學家似乎告訴人們,自第一位皇帝以來,古羅馬一直在衰落,基督教終于結束了它。

但法國大革命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暴力、掠奪和不公正。最後,它以吞噬自己的"孩子"的可怕景象結束。結果,人們回顧理性時代的假設并拒絕它們,進而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轉變。1794年後,最初的啟蒙哲學家聖馬丁成為與共濟會的秘密分支有關的新神秘主義宗教的領袖。盧梭的影響也向直覺和想象力的方向傳播。

反對革命

法國大革命很快引發了意識形态的反彈。英國的伯克首先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于1790年出版了《法國大革命》。伯克聲稱,革命之是以出錯,是因為革命的上司人想摧毀整個政治體系,并在一夜之間建立一個新的政治體系。他将這一錯誤歸咎于啟蒙運動哲學家和政治理性主義者的基本思想。他們的方法就是抽象理論的方法,在這樣一個領域玩抽象是注定要失敗的。這種指控是有道理的。"小天狼星神父有許多鴿籠,裡面裝滿了現成的體質,有标簽,有分類和序列号,"伯克諷刺地寫道。但是,憲法不應該從政治理論家出售的商品中選出,而必須像一棵大樹一樣從一個國家的土壤中生長幾個世紀。

伯克的作品展現了他的風格,并對現實世界政治的微妙結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如果算是文學作品,則是新興浪漫主義風格的主要散文作品之一。從這一雄辯中産生的主要思想是,社會是曆史的廣闊而複雜的産物,不能像機器一樣修補;社會作為人類智慧的寶庫,應該得到尊重,如果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到其體制機構的連續性。此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觀點認為,政治共同體是由曆史塑造的,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是以自由政府可能存在;社會有機體有自己的等級制度,是以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老百姓會尊重"天生貴族";一般規則和抽象原則根本無助于政治。他懷疑那些躁動不安的創新者,他們沒有耐心吸收祖先的智慧,而不得不像先知一樣,為激進的社會轉型繪制藍圖。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埃德蒙·伯克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7月。

伯克一方面拒絕法國人所倡導的"抽象權利",另一方面,他試圖澄清人類的真正權利;他确實認為人們應該擁有這種權利,但他也強調,人們在進入文明社會時,在某種程度上有一些自由,以便獲得政府的利益。這種真正的權利是以西方政治社會的基督教為基礎的,有着深厚的曆史根源。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如果他脫離了維持其存在的古老習俗和傳統結構,他就是一頭野獸。此外,人是一種宗教動物,如果沒有基督教,他會轉向另一種可能不令人滿意的宗教。是以,尊重上帝和尊重社會秩序是人生的兩大責任。這兩者是互相關聯的。因為曆史是上帝旨意的彰顯。伯克被指控崇拜教會僅僅是因為它的曆史悠久,但他的崇敬是真實的。

這位愛爾蘭演說家對後來的保守主義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在歐洲版中重印。路易十六親自将其翻譯成法語。它之是以受歡迎,不僅因為它的宏偉,還因為它看似神秘的預言性質,因為伯克在法國大革命開始後不久就宣布它不可避免地失敗了。許多人認為,伯克的書超越了保守派,對政治思想甚至社會改革理論做出了真正的貢獻。他并不真正反對變革,隻要它得到适當的控制。他出身卑微,自己的經曆是一場又一場激情澎湃的戰鬥——支援美國獨立,倡導愛爾蘭和印第安人的利益,最後反對法國大革命。從性格上看,愛爾蘭人與保守派人士可能認為的完全不同。他的一位傳記作者指出:"他的本性總是最熱切地敦促他為偉大的事業服務,并糾正一些可怕的不公正。伯克的許多想法被視為那些想要積極參與政治的人的基本智慧。20世紀的社會主義者哈羅德·拉斯基(Harold Rasky)宣稱:"不了解伯克的政客就像沒有指南針的船隻,在暴風雨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當然,伯克的許多思想也被納入了現代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态:尊重社會秩序,不信任草率的改革者及其一次性計劃,以及社會增長有機體的想法。

伯克的寫作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當代,并在反革命事業和浪漫主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世紀50年代,當伯克還是一名苦苦掙紮的年輕律師時,他變成了一個文學家,并寫了一篇關于《高貴之美》的文章。這篇論文通常被認為是從新古典主義到浪漫品味轉變的标志。在他看來,當美的領域實際上被和諧、平衡和優雅的經典規則所支配時,還有另一個感覺領域,那就是"崇高"。它喚起恐懼和敬畏,與古典美不同,古典美使我們有禮貌和相似,它使我們感到孤獨,同時使我們興奮和欣喜若狂。伯克本人一直都有點浪漫,尤其是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也許沖突的是,他最後的偉大作品在内容上是保守的,在風格上是浪漫的。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重要的反革命倡導者也是革命家。

伯克的《法國大革命》不乏挑戰者。1794年,潘恩進行了反擊。他的《論人權》在倫敦賣得很好。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ldwyn)的《政治正義理論》(The Theory of Political Justice)充滿了法國精神,建立了一個基于個人完美理想的理性主義烏托邦。戈德溫是詩人雪萊的嶽父。戈德溫的妻子是女權主義倡導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他們被一個英國左翼團體包圍着。格德溫先生是一位哲學無政府主義者,他敵視國家和所有機構組織(例如,他還攻擊公共教育系統)。"政府就像一件衣服,是失去貞潔的标志,"潘恩寫道。"即使沒有政府,一個共識的社會"也應該能夠履行被政府權力篡奪的所有必要的社會職能。這個想法可能來自盧梭的思想。擺脫政府幹預,社會将獨立運作——這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政治經濟學家的想法,但更激進的是戈德溫:"如果我們讓每個人都傾聽自己内心的進步,而不是找到用任何公共設施來規範他們的方法,那麼人性很快就會成為唯一的真理。

随着英國與革命法國的分歧越來越大,格德溫對盧梭的欽佩變得不受歡迎。著名化學家約瑟夫·普裡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持親法政治态度,一群暴徒摧毀了他的實驗室。在蘇格蘭,嚴厲的批評迫使杜爾加德·斯圖爾特(Dugard Stewart)撤回了對法國溫和政治領袖康多塞(Condose)的讚揚。起初,科勒和他的朋友華茲華斯都同情革命,但後來"失去了尖銳的反叛号角",轉而支援革命的異端邪說。在伯克的啟發下,他被認為是英國保守主義的創始人。但激進的報人威廉·科爾伯特(William Colbert)加入了反雅各賓派的事業。在英格蘭教會内部,由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上司的福音派運動站出來反對18世紀教會對自然神學的縱容,并譴責不信的法國人。

拿破侖時代

伯克作為"守護者",捍衛傳統和"慣例",可以說是逆流而上。正如偉大的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勳爵後來指出的那樣,盡管發生了暴行,但法國大革命确實發生了,"它教導人們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視為權利的最高标準";它使男人和女人都習慣于改變;它無可挽回地掃除了舊秩序。就連伯克也無法想象,在歐洲恢複舊面孔是可能的,因為他确實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不久,法國軍隊将革命傳播到整個歐洲。拿破侖·波拿巴的獨裁統治(1800-1814)導緻大多數歐洲知識分子反對革命,但拿破侖的軍事勝利繼續颠覆了舊的模式。他還找到了一些傑出的知識分子支援他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新秩序統一歐洲,結束"封建主義"。

Bonjaman Gunsdang,Starr夫人和Rene Chardonnay上司着一群才華橫溢的法國流亡者。這些人逃脫了他們所謂的暴君統治。其他人,如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歌德,從未對拿破侖失去信心,認為拿破侖的出現是天賜之物,上帝賦予拿破侖以進步的法律統一歐洲的使命。其他人則撤退以保持中立。在法國,所謂的思想學派,原啟蒙運動哲學家達斯蒂·德·特雷西(Dusty de Tracy)的思想追随者(偶然逃脫了斷頭台),在面對革命的政治失敗和幻滅時變得越來越冷漠和客觀,并努力像一個嚴謹的科學家一樣研究人類的心靈:推進康多斯的"社會數學", "傳達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德斯特對孔蒂的影響表明了他與現代社會學興起的關系。)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拿破侖喜歡。

包括生物學家拉馬克(Ramak)和居維爾(Guvier)在内的一群傑出的法國科學家證明,在拿破侖的上司下,更中立的科學可以蓬勃發展。拿破侖也獲得了那個時代對曆史和東方的興趣。在1798年對埃及的考察中,他陪同200名學者研究了這片迷人而神秘的古代土地。LaPlass改進了牛頓的實體定律,進而改進了經典力學。他發表了著名的《宇宙系統理論》,試圖在沒有牛頓"第一驅動力"奇迹的情況下解釋宇宙的運作和演化。(當拿破侖問他為什麼不提上帝時,他回答說:"陛下,我不需要這個假設。

當拿破侖私下講話時,他喜歡用他的無神論和憤世嫉俗來震撼人們。但他堅信"隻有宗教才能給這個國家帶來長期和平",是以他不能容忍任何公開的無神論,平息了革命與教皇之間的争端。私下裡,拿破侖稱通奸是"該地區的一個小錯誤,是化裝舞會的一集",但拿破侖法典,他在主持下發展起來的新平等主義的偉大法典,規定了對通奸的嚴厲懲罰,因為"婚姻的穩定有利于促進社會道德"。他反對女權主義,稱女性"隻是生孩子的機器"。他鄙視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以及"所謂的文學風格"。他宣稱,他收藏中最喜歡的是關于他的軍隊的統計資料!但他到處都讀書。他沒有放棄藝術,科學,哲學甚至政治方面的書籍,并且經常做出尖銳的評論。他真的不欣賞他的政治對手斯塔爾夫人和霞多麗所采用的新浪漫主義文學風格。總的來說,在拿破侖時代的法國,投機思維沒有發展。

拿破侖并不認為自己是暴君,他驚訝地發現人們這樣看他。在被流放到偏遠的聖赫勒拿島後,他在去世前宣布,他的使命是消除封建主義,統一非洲大陸,并通過公平公正的法律"確定人的尊嚴"。為此,他調整了革命,使其務實,平息了法國的動亂,并以賢能政治的原則為普通人打開了機會之門。他将法治下的自由和平等輸出到德國和意大利。他恢複了波蘭的獨立,是以他一直是波蘭和歐洲其他地方的支援者。在他執政的15年裡,這場戰争幾乎沒有中斷,就像歐洲的内戰一樣,盡管法國以外的許多人認為這是法國帝國主義的表現。有些人,比如詩人雪萊,最初向他緻敬,最終譴責他是自由事業的叛徒。貝多芬最初将他的"英雄交響曲"頭銜獻給拿破侖,但當第一屆政府戴上他的王冠時,貝多芬撕毀了這個頭銜。這個故事受到了質疑,但你不妨相信它。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和其他重要思想家也是堅定的波拿巴主義者。人們對這位偉人感到困惑。根據荷蘭曆史學家彼得·蓋爾(Peter Gale)的經典著作《拿破侖:贊美與诽謗》(Napoleon: Praise and Defamation),這種情況将繼續下去。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來自科西嘉島的小家夥在一段時間内從未知上升到世界上的統治者,留下了一個不再一樣的世界。他所表達和展現的力量,遠比他自己非凡的個性更偉大。

羅蘭·斯特龍伯格:法國大革命的浪漫主義轉向

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畫作,"自由引導人民"。

在這個劃時代的一年裡,歐洲經曆了巨大的沖擊。神聖羅馬帝國等古代地标被連根拔起,王冠倒塌,新的主人出現。拿破侖多年來一直是反派角色的最佳人選。據估計,從1803年到1814年,倫敦先知喬安娜·索斯科特(Joanna Southcott)擁有數十萬追随者。這位文盲的德文郡村婦在宣布基督再來時引起了轟動。她的資訊恰逢動蕩時期,當時英國人擔心法國入侵以及物價上漲和失業率。托馬斯·麥考利(Thomas McCauley)感到驚訝:"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老婦人,除了算命先生的狡猾之外一無所有,所受教育的不超過一個仆人,卻被視為一位女先知,被成千上萬的信徒包圍着。這一切都發生在19世紀的倫敦。"當時,各種千禧一代的福音派人士也以宗教改革的傳統在德國南部和瑞士出現。

關于拿破侖的争論是無休止的。英國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威廉·黑茲利特(William Hazlitt)在得知拿破侖最終失敗後,被他的朋友海頓描述為"身體和精神上都被遺棄了"。"他渾身是泥土,走來走去,白天很少醒着,晚上總是喝醉",持續了幾個星期,直到有一天,仿佛他從一個大夢中醒來,從來沒有喝醉過。海頓認為拿破侖可恥地背叛了他的真正事業,但當這位偉人于1821年去世時,他在日記中寫道,"後代永遠不會了解這個時代對拿破侖的感受" - 他的崛起,榮耀和失敗對人們産生了多大的影響。這些時刻令人興奮。毫不奇怪,浪漫主義出現在從1789年革命開始到1815年拿破侖最終失敗的動蕩的二十年中。

在反對拿破侖的鬥争中,最明顯的政治沖動是民族主義。它通常誕生于普魯士在1807年耶拿戰役中慘敗之後。費希特和霍爾德,德國思想大師,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家和年輕的組織者,宣揚民族主義。啟蒙運動本身一直在宣揚普世教會主義。費希特确信,這是貶義斥責時代的衆多錯誤之一。法國人上司了啟蒙運動;現在,歌德、貝多芬、席勒、康德時代的德國人正在承擔起歐洲意識形态和文化的主導作用。費希特在他廣為流傳的《德意志民族演說》(1807年)中宣稱,德國的意識形态和文化已經覺醒,在政治上也應該覺醒。革命的目标——人人享有平等權利——确實值得追求,但權利需要植根于特定的人類家庭,而不是模糊的普遍人類。革命本身包含着強烈的民族主義分子。這是一場法國大革命,因為它發生在那片土地上,它曾經是國家在各個省份的高度封建。(可以說,巴黎是革命的中心,許多省級城市也是如此。反對革命敵人的戰争使全國團結起來。這伴随着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和統一文化的沖動,例如通過将當地方言統一為法語。

民族主義是革命的正确含義。一旦舊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崩離析,國家就成為新的社會平等的自然載體。為什麼人是平等的?因為他們是祖國的孩子。國家不再由特權者統治,而是所有人的财産,是平等權利的守護者和象征。德國民族主義者高呼:"自由王國!人人平等!在人民國家中沒有特權等級,隻有屬于同一人民的平等公民。

民族主義在19世紀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意識形态,我們将在下一章中讨論它。與此同時,拿破侖的軍隊鏟除了舊的君主制,阻止了它的恢複。1815年,拿破侖最終戰敗後,政要們聚集在維也納重建歐洲。他們試圖用"王朝正統"作為政治權威的指導原則,但無濟于事。很快,意大利人率先試圖将意大利半島從奧地利的控制中解放出來。木炭燃燒派對,青年意大利派對跟随。這是自1820年以來最浪漫的革命民族主義運動。

作者:|(美國)羅蘭·施特龍伯格

編輯和編輯|李永波

指南校對|李世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