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軒,原名周偉,号碼龍軒,改名周号。1895年1月20日(2012年12月25日)生于新都州。他的祖籍是河南省湘府縣。祖先周良恭,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大量作品因為文字監獄的破壞,現在傳下來的隻有《賴古塘詩錢》、《書影》。他的父親周偉曾擔任過四川新都、峨眉等縣曆史。他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周泰軒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他的家庭出身息息相關。
1909年,周泰軒考入四川高等學校。郭沫若在《反正前後》中寫道:"王光啟、魏思謙、李偉仁、周泰軒都是我當時的同學,前三名是C班。當時,他們都是最好的。泰軒是所有年輕人中最年輕的,......他是個好孩子...他多才多藝。據我所知,他可以做詩歌,他可以填詞,他可以彈七根弦,他可以畫畫,他可以寫好詞。據周泰軒說,他深受學校校長劉世之進步的影響,"在他的贊助下,......我可以閱讀很多寄往海外的革命性出版物。當時,文天祥《市場》上發表的《民族民粹主義雜志》,嶽飛、鄭中南、張燦水、燕式等人的壯麗詩情激發了他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

1930年秋天在巴黎的泰軒家族。左起,王耀群
1911年,周泰軒從支部中學畢業,他正處在艱辛和疲憊之中,決心去上海,進入中國公立學校政經系。畢業後,他擔任《上海人民信報》的翻譯和編輯。後來在北京,他擔任京華日報、中國新聞社編輯和中國通訊社記者。他和他的朋友王光謙在《京華日報》擔任編輯,都深切地感到,軍閥統治着黑暗的腐敗,大國被屠殺,風雨不清,國災深重,社會改革勢在必行。這時,他遇到了在北京大學任教、編輯《晨鐘報》增刊的李大昭,他有着近厚的過去,彼此關系密切,并同意有必要"團結同齡人,扼殺一條道路,将這個古老、腐朽、呻吟、被剝削的國家變成一個年輕的國家, 獨立和繁榮的國家"。由此,"中國青年會"這個組織,其中逐漸醞釀成熟。
1918年6月30日,北京順吉門(即宣武門)外的月雲别墅舉行了贊助人會議,李大昭、王光啟、周諾(即周泰軒)、陳青、張尚玲、曾偉、雷寶軒出席,決定王光啟為書記,李大昭為編輯,最年輕的周偉文。1919年7月1日,五四時期會員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進步社團——中國青年會正式成立。該協會在法國擁有最多的海外會員。1921年3月27日,巴黎分會成立,周泰軒當選為書記。南洋、東京、紐約等地的會員均由巴黎分會聯系。
1917年,在《吳玉章的介紹》中,周泰軒加入了中國法律教育協會,積極學習法語,前往法國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會議于1919年1月18日舉行,為了盡快向中國人民報告巴黎會議的真實消息,周泰璇在舊曆年的第一天去了法國。在吳玉章的同意和中國法律教育協會倡導者之一李石的支援下,他迅速成立了巴黎記者協會。
當中國代表團要求廢除"21世紀"和"中國列強的特權"時,中國的局勢立即被帝國主義國家所拒絕。《巴黎協定》還确認了日本在中國山東奪取權利,北京政府代表團準備簽署該條約。《巴黎記者日報》首先将這一消息發回國内,報紙對此進行了披露,不久之後,五四運動爆發,北京政府被迫拒絕簽署。
1919年底,周泰軒創辦了《歐洲旅遊周刊》,并組織了《中國工業周刊》,次年,《花工周刊》改為《華工周刊》。《歐洲旅遊周刊》是周泰軒的主編,他寫的大多文章。該雜志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和讨論勤工儉學,勤工儉學,中國勞工狀況和社會改革,反映了新思想。《華工》由周泰軒、李立姗、趙世豔創辦,是一本主要反映華工生平的刊物。這期間周泰軒結識了周恩來、陳毅等。
1920年,周泰璇在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大學完成了他的期刊工作,并研究了自然。他于1924年畢業,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并進入巴黎大學學院。在此期間,許多研究、論文和詳細圖紙發表在法國科學院、法國動物學會和生物學會的期刊上,解決了五角細胞器的染色問題,進而證明了它的存在。1930年,他因在腸道動物,特别是水母方面的工作而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直到1949年,蘇聯出版的《低等動物胚胎學》也引用了周泰軒的人物和叙述,顯示了它當時達到的水準。
1930年,他應成都大學校長張瀾的任命回到中國,以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委員會動物學講座的名義在成都大學和成都師範大學任教。1931年,三所大學并入國立四川大學,他被任命為教授、理學院院長和生物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四川軍閥在成都開始了一場激烈的巷戰。周泰軒對現實社會深感失望。1936年,他又一次對歐洲進行科學考察,為《大公報》和《國家新聞周刊》撰寫多篇文章,以深層次的問題攻擊社會。回到中國後,他開始學習馬來教的經典,學習俄語,為拯救國家和人民做出新的探索。
1948年至1949年,舊《大公報》的新時代,周泰璇在給王玉生的信中說:"今後一兩年将是全國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我希望《大公報》能以一種新的方式出現......"随後,周泰軒擔任《香港大公報》顧問,擔任編委會主席,為該報的言論撰稿,在統一戰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0年任西南軍政委、文教委員會委員,作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繼任政協二、三、四、四等委員直至去世。1951年9月任四川大學委員會主任,1952年9月任重慶大學校長、西南區行政委員會委員。1953年調到北京,曆任中國科學院常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編纂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出版社社長、主編。自1955年以來,他還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擔任一級研究員。在此期間,他組織人員從鴨綠江口到北海市對中國沿海水母分布進行了總體調整,此外還參與了國際合作,為中國這一研究奠定了基礎,填補了國内水母研究的空白,被譽為中國腸道動物研究的祖先。
周泰軒作為中國科學出版社首任社長,為新中國首家具有一定規模和水準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出版社的成立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編輯出版了《世界科學翻譯叢書》、《中國動物地圖》、《動物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年科學成就》等多部具有高水準、影響力的科技書籍。為我國科技出版業和科學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周泰軒一生都在勤奮寫作,十分重視科普。七本關于生物學的書仍然存在,在《奇索拉的生活史研究》、《動物心理學》等書中引人注目。有11個譯本,重要的有《後達爾文生物學的大問題》、《人的研究》、《人的科學》、《物種》等。他還撰寫了大量科學論文、科普書籍、教育、文學、哲學、宗教等評論,以及大量政治文章。他的長篇科學論文《展望未來》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他還翻譯了法國著名詩人埃米爾·德巴克斯(Emile deBax)和保羅·維林(Paul Verleen)的詩歌,并且是第一個将保羅·維林介紹到中國的人。他的《詩歌的未來》也對詩歌理論進行了重要的探索。他的詩歌"穿越印度洋"廣為流傳并廣受歡迎。他的一些詩歌被收錄在新中國文學系,這為他赢得了一個非常好的頭銜。
周泰軒于1953年加入中國農業和工業民主黨,曾任黨北京市委、中央委員。
周泰軒于1968年7月23日在北京去世。1978年12月22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