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的著名曆史人物,一輩子都在科舉的沼澤裡掙紮。比如蒲松齡,科舉考試生涯長達53年,10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一直到72歲高齡都還是一名秀才。

也有的“幸運兒”,參加科舉考試一路“開挂”,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狀元。比如本文的主人公、清朝名臣于敏中。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江蘇金壇人,生于1714年。于敏中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于嗣昌做過袁州知府,祖父于漢翔做過山西學政,父親于樹範做過宣平知縣。于敏中從小就聰敏好學,是科舉路上的一名“學霸”,15歲就考中了舉人,成為清朝曆史上年紀最小的舉人之一。

或許是于敏中的科場之路走得太順暢了,命運要跟他開一個玩笑。于敏中第一次進京參加會試時,不幸落第,悻悻然地回到了家鄉。于敏中沒有洩氣,他堅信自己的實力。1737年,于敏中第二次進京參加會試,金榜題名,還在殿試中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績,被乾隆皇帝點為狀元。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乾隆皇帝

這一年,于敏中才23歲。由此,于敏中又成為清朝曆史上年紀最小的狀元。

有意思的是,在1723年,于敏中的族兄于振也曾經考取過狀元。人們将他們并稱為“兄弟狀元”。

于敏中博學多才,詩文雅正,尤其是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賞,進而在官場上平步青雲,升遷頻繁。到1754年,于敏中已經累遷至從二品的兵部侍郎,成為朝廷裡炙手可熱的人物。

乾隆皇帝有多寵信于敏中呢?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1758年,于敏中的嗣父于枋(他曾經被過繼給于枋)病亡。于敏中按照禮儀制度,辭去官職,回到家鄉給于枋守制。不巧的是,不久于敏中的母親也去世了。這就意味着,于敏中一共要守制6年。為了早日回到朝廷,于敏中隐瞞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禦史朱嵇知道了這件事,對于敏中進行彈劾。古代非常重視孝道,清朝也是如此。不遵守孝道的官員,在官場上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可是,乾隆皇帝卻原諒了于敏中的所作所為,反而斥責朱嵇“污人名節”。當于敏中回到朝廷後,乾隆皇帝安排他擔任戶部侍郎。

1760年,乾隆皇帝任命46歲的于敏中為軍機大臣,參與機務朝事。

我們知道,清朝初期沒有軍機處這一機構,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後,依靠它處理軍機要務。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俨然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最初,能夠擔任軍機大臣的官員,多為八旗貴族,極少有漢人能進入軍機處任職軍機大臣。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于敏中的器重。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軍機處

于敏中的官職繼續升遷,曆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清朝根據明朝内閣制度,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即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保和殿大學士不常設,是以文華殿大學士是事實上的内閣首輔。與此同時,于敏中還兼任領班軍機大臣。

乾隆皇帝将于敏中當作自己的左臂右膀,不管是在朝廷,還是到南方視察,都要于敏中陪伴在身邊。

1778年,乾隆皇帝下诏嘉獎在平定大小金川之亂中立下功勞的人員。于敏中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在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時,給乾隆皇帝提出了許多意見。乾隆皇帝下诏對于敏中進行嘉獎,賞戴雙眼花翎,賜穿黃馬褂,還将他的圖像繪制後供奉于紫光閣。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黃馬褂

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因病去世,享年67歲。乾隆皇帝下诏,對于敏中進行優恤,允許他入祀賢良祠,并賜予“文襄”的谥号。

文襄來自于“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一般賜予給有軍功的大臣。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因為收複新疆百萬領土,得到了文襄的谥号。顯而易見,于敏中得到文襄谥号,與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有關。

于敏中死了,故事卻沒有結束。

1780年6月,于敏中後代發生争奪家産的糾紛,鬧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派人前去調查,無意發現素以清廉自居的于敏中,竟然擁有200萬兩銀子的家産。乾隆皇帝非常憤怒,但念在于敏中生前的功勞,沒有追究。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781年,将浙江巡撫王亶望、陝甘總督勒爾謹等高官牽涉在内的甘肅冒赈案發作,于敏中也被牽連到案件裡。甘肅冒赈案中,乾隆皇帝殺掉了不少人頭,卻對于敏中再次開恩,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直到1786年,當乾隆皇帝把玩一件明朝嘉靖年間的瓷器時,想到了嘉靖時期的權臣嚴嵩,并将他與于敏中聯系在一起,這才感覺自己像嘉靖皇帝那樣受到了愚弄,頓時惱羞成怒,将于敏中從賢良祠裡撤出來,以昭儆戒。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挂人生

嚴嵩

這一切,于敏中都無從知道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