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成立70周年,從1949年3月下旬中國共産黨中央進入北平開始,開始為中國科學院的成立做準備。

中國科學院成立大會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發出通知,任命郭沫若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陳伯達、李思光、陶孟和于克軍為副院長,并設立1949年11月1日為中國科學院成立之日。
中央政府釋出中國科學院啟動通知
中國科學院成立後不久,就發展了自己的研究員分類體系,分别作為專研人員、一級研究員、二級研究員等10多個層次,其中大部分至今已經使用過,隻有專門研究員沒有被用完,成為曆史階段的産品,因為專項研究員是最進階别的, 當選人數和存在時間短,幾乎不為人知。
中國科學院院徽
1952年8月,中國科學院對首批8名專科研人員進行了評估,分别是華羅軒、錢三強、莊長倩、趙承軒、蓖世軒、錢崇軒、馮德培、趙仲軒,同時評定了12名一流研究人員,分别是王玉昌、彭義武、周仁、羅宗格洛、陳世軒、王家軒、 吳賢文, 周彤, 趙九章, 羅昌培, 楊忠健, 周贊恒.
這是一個很高的含金學術評價,在八位專科研生中,除了錢三強和趙承軒,另外六位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位院士,而在12位一級研究員中,原中央研究院第一院士也占了一半,展現了他們價值最多的一位, 1956年國家工資改革制度時,專科研員的工資定為500元,而一級研究員的工資為350元,似乎差距有點大。
中國科學院辦公樓
這8位專科研人員的名字,有的我們熟悉,有的覺得陌生,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當時的學術狀況,本文對這8位專科研人員的基本情況做了簡要介紹,讓我們了解一段被歲月蒙蔽的曆史。
<h1>1.數學家華羅軒</h1>
華洛軒(1910-1985) 以自學成才的數學天賦著稱的蔣蘇丹陽,以一篇題為《蘇家璇代數的五個方程解無法建立的原因》的論文在數學界引起了轟動,在數學領域引起了轟動,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受聘到清華公園接受教育訓練, 孫光遠教授、楊無志教授、鄭偉教授曾精心指導,1936年,他前往劍橋大學,從著名數學家哈代那裡學習現代數學。
華羅軒
抗日戰争期間,他在西南大會上擔任教授,完成了他的第一本數學專著《疊素數理論》,确立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1946年2月應邀通路蘇聯并進行交流,同年9月作為通路學者前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1948年至1950年被聘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在此期間,他被選為中央研究所的成員。1950年春,他回到清華公園,在那裡他做了15年的會員,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成立。
<h1>2. 核實體學家錢三強</h1>
錢三強(1913-1992)來自浙江省湖州市,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北京大學教授錢宣通教授之子,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實體系,1937年9月,他在法國留學,師從居裡夫人的女兒居裡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并于1946年底獲得法國國家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α粒子和質子的碰撞"Deba微實體學獎,1947年作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錢三強
1948年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實體系教授後,北平和平解放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的籌備工作,并在現代實體研究所成立時擔任副所長,吳有辰所長升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而現代實體研究所可以說是中國原子能工業的中心和大腦。
<h1>3. 化學家莊昌謙</h1>
莊長倩(1894-1962)來自福建省泉州市,1916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專科學校。1919年,他前往美國加入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在那裡他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包括1924年的博士學位,這是美國最早的博士學位之一。歐洲和美國化學博士,1925年在東北大學、武漢大學任教,20世紀30年代初在哥廷根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擔任通路學者,研究角蛋白醇的結構。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多環化合物化學的發展,受到國際有機化學界的高度重視。
莊先生
1933年從德國回國後,任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不久被蔡元培任命為國家中央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所長,1948年4月當選為中央研究所院士,同年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h1>4. 藥物化學家 趙承軒</h1>
趙承軒(1885-1966)江蘇江陰,清末時期的天才,1905年獲得江蘇省官方費用,1906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化學,1906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後,他從日内瓦大學著名有機化學家那裡學習天然産物的全合成, 瑞士,并于1914年獲得日内瓦大學博士學位。他是第一位在歐洲大學教授科學的中國人,在那裡他娶了一位法國女人,并于1916年至1922年擔任法國羅克藥物研究部的研究員和研究主任。
趙承軒
1923年回國後,趙承軒先後在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國立東南大學、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任教,并擔任北平協和醫學院藥理學系代理主任,1932年6月 應李世誠的邀請,曾任國立北平研究所藥學院研究員、所長,直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1935年任中央研究所院士,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趙承軒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所長。
<h1>5. 生物學家貝希爾</h1>
北世軒(1903-2009)浙江鎮海人,1915年秋天進入湖北漢口"德化學校",學校由德國傳教士創辦,1919年春天進入上海,"私立同濟醫科院"德文郡,很快入讀醫學預科,就讀于德國弗萊堡大學,1921年秋季畢業後, 1922年秋天轉學到慕尼黑大學,一年後轉入圖賓根大學,1928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并被聘為助教,從著名實驗生物學家J.W.哈姆斯出發進行科研,貝希爾受到德國科學院極其嚴格的學術訓練和學術思想, 他的一生對他的科學生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貝瑟斯爾
1929年秋回國,1930年至1950年在浙江大學生物系任教,曆任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為中國生物科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6月應邀赴北京參加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1950年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的籌備工作,從浙江大學轉學而來。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h1>6. 植物學家錢崇軒</h1>
錢崇軒(1883-1965)浙江省海甯市,晚年青秀,1905年進入上海海南陽公辦學校,1909年被送到唐山路學校,1910年8月随同學一起去北京參加第二次"玉子補償"留美,400多人參加了考試, 最後隻錄取了70人,然後與嚴克軒、胡石、趙元仁、周仁、胡明福等人一起從上海乘船到美國學習,他加入了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1914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繼續到芝加哥大學學習, 哈佛大學,并于1916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江蘇A農業學校教授植物學。
錢崇軒
1919年被南京金陵大學聘為教授,同時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22年任北京農學院教授,192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開始大學教育時,他成為生物系首任系主任。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他成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研究所植物系教授兼主任。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所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應邀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h1>7. 神經生理學家馮德培</h1>
馮德培(1907-1995) 浙江臨海,1922年考入民營複旦大學文學系,轉入心理學系,師從蔡琦教授學習心理學,1926年畢業。他留在學校擔任蔡的助教,1927年調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從林克生教授那裡攻讀研究所學生,1929年考入芝加哥大學科技系。R.W. Gerrard教授學習了神經代謝學,并在短短一年内獲得了生理學碩士學位,并于1930年秋天轉學到倫敦大學,在那裡他從着名的生理學家和生物實體學家A.V. Hill教授那裡學習神經病學和肌肉熱量産生,他于192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馮德拜縣
1933年從倫敦大學學生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後,他被希爾教授推薦到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遜基金會醫學實體研究所學習一年,并于1934年夏天回到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擔任講師和副教授。 利用北平協和獨特的工作和科學環境,開始為建立神經肌肉生理學實驗室和科學研究做準備。太平洋戰争爆發後,馮德培赴重慶出任國立上海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1944年參加中央研究所醫學研究所的籌備工作,期間對英國和美國進行學術通路,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所院士, 1950年獲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h1>8. 核實體學家趙忠軒</h1>
趙忠軒(1902-1998) 浙江諸暨,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從母校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回到母校任教孫烨企業教授助教,1925年夏天,随葉托順一起到清華大學修建實體系,協助他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1927年,他自費前往加州理工學院,從1923年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米利根教授那裡學習核實體。這使他能夠進入和研究世界實體學中最前沿的學科,并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并于1930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趙忠軒
1931年,他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做通路學者,從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核實體碩士盧瑟福教授那裡學習核實體,1932年從導師那裡帶回清華公園50毫克,在清華大學擔任實體學教授, 抗日戰争期間,在中國某大學開設了第一門核實體課程,建立了核實體實驗室,用50毫克氡進行了科學實驗,并在西南中國大學實體系任教。勝利後,他成為中央大學實體系主任,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所院士,1950年11月回國後成為現代實體研究所研究員。
以上8位專科研員是我國各大學科的主要創始人或上司者,他們的資曆、聲望和學術成就,在國内外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科學院聘請的首批專項研究人員,應該是實名,因為當時, 新中國剛成立,基本上沒有考慮學術以外的各種因素,是以非常客觀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