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及其貢獻(下圖)
蔣高明
林德曼 R.L.)美國動物學家,生态系統理論的重要貢獻者之一。194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對泥炭湖的生物量、生物群落的營養關系以及生物質能量流動的過程進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以及生物體之間關系的具體實驗研究。繼承和發展生态系統的理論,得到了他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結果的支援。根據他的發現,他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即進入自然界中任何群體的能量的一小部分,可用于維持依賴它為生的群體,食物鍊中傳輸的能量中約有10%将進入下一個水準。
李繼軒(1897-1961)是中國植物生态學的創始者之一。我國植物生态學的早期研究為推動我國植物生态學科的建立起到了基礎和推動作用。如30年代在北京錫山,蕭五台山開展植被調查工作,涉及植物生長發育與土壤理化特性、水分關系。20世紀50年代,李鵬在全國各地舉辦了不同規模的植物生态學研修班,介紹了不同國際學派的理論和方法,為拓展我國植物生态學的理論研究基礎和培養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1958年,《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态學和地質植物學的發展》一書出版,加速了我國植物生态學和地植物學的形成和發展。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發表在《植物氣候結合論》上,本文全面介紹了希伯尼安、沃明、倫德加德等人的理論,并結合了全國植物群落(氣候結合)的實際讨論,這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分區嘗試。
劉申業(1895-1975)中國植物分類學、地植物學、植物地理學、曆史植物學和森林生态學的主要創始者和先驅之一。他對中國植物生态學的主要貢獻是,1931年至1933年中國西北植被地理學的開創性研究提供了第一批關于内蒙古、新疆和西藏植物物種、植被地理和植被分區的科學資料。1950年後轉入東北植物地理與植物生态學研究,總結東北林區植物演替規律,用以解決林業生産問題,提出"因地制宜、林況、樹種、時效"的森林砍伐政策。他的研究成果,通過推廣,直接推動了林業的發展。著有《中國北方植物地圖》(1931-1936)、《中國華北和西部植物地理學導論》(1934)、《中國南方和西南植物地理學概要》(1936)、《動态植物學》(1962)和《曆史植物地理學》(1963)。
李比希是德國植物生理學家,也是礦物營養理論的創始人。在此基礎上,引入了生态學中最小因素的規律,即在可以影響生物的無數因素中,總有一個詞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存活或繁殖,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或最小因素。李氏的理論為植物生理生态學和實驗生态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錢崇軒(1883-1965)中國現代植物學的創始人之一,在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态學和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也是現代植物生态學的創始者。1926年,他與于秉文(1893-1985)和胡賢軒(1894-1968)合著了《高等植物學》一書,其中第一章介紹了植物生态學的生産、發展和研究内容,第十章讨論了植物群落,即植物群落,這是我國被提及最多的"植物生态學",并給出了作者對群落生态學的定義和強調。1927年,錢學森發表了《安徽省黃山市植物生态學研究專著》,稱《中國植物生态學研究的開端》。
辛佩爾 A. F. W.)(1856-1901)德國植物生态學家,現代植物生态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著作《基于生理學的植物地理學》(1898年)和瓦爾明的同期著作(Samvarmin One)為現代植物生态學奠定了學科架構。新石從植物生理功能、形态結構和生命力等方面闡述了植物的生态适應性,從環境因素的綜合角度闡述了植物分布的多樣性,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植物和群落的起源與發育,進而開辟了植物生理生态學和進化生态學領域。
Tansley A. G.(1871-1955)一位着名的英國植物生态學家,他提出了生态系統的概念,确立了他在生态學領域的不朽地位。譚對植物生态學的早期研究有着廣泛的興趣,發現土壤、氣候和動物對植物的分布和豐度有明顯的影響,進而産生了生活在同一地區的植物和動物及其環境相結合的概念,生物體及其特定系統構成了地球表面具有大小和類型的基本機關, 這就是生态系統。Tansler還系統地研究了不列颠群島的植被地理學,并撰寫了有關生态學發展的書籍,包括《不列颠群島的植被》(1926年),《植物實用植物生态學》(1923年),《植物生态學導論》(1946年)等。
變暖 E.)(1845-1923)德國植物生态學家,現代植物生态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著作《基于植物生态學的植物分布》(英語譯為《植物生态學》,1909年)和三年後,辛伯的專著《基于生理學的植物地理學》(1898年)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學學科的誕生。這兩部經典在植物生态學的建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他們為植物生态學學術架構的研究确定了三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