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旬台商紮根大陸近三十載:“我對這裡感情很深”

作者:台海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漳州8月15日電 (張金川 林素真)“我對這裡感情很深!”作為第一批來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創業的台商蔡永合,“登陸”近30年的他對漳浦這塊投資熱土連連稱贊。

年滿七旬的蔡永合是台灣彰化人,家住台北,疫情暴發前,他一直來往兩地,把漳浦當做第二故鄉。

談起投資創業體會,蔡永合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侃侃而談:“我于1992年到漳浦縣佛昙鎮考察,與當時負責招商引資的一位姓‘蔡’上司一見如故,之後便投資200萬美元辦起鴻群電器公司,企業越辦越大,工廠越辦越興旺。”

蔡永合見證了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他回憶道,記得過來創業的時候,基礎設施差,企業數少,而大陸這幾年變化很大,高速公路、動車等出行很友善,越來越宜居宜業。“特别是‘小三通’對我們台商來說非常友善。”

七旬台商紮根大陸近三十載:“我對這裡感情很深”

台商蔡永合介紹他企業生産的電機産品。 張金川 攝

1993年蔡永合創辦的漳浦鴻群電器公司,主要從事加工制造家電馬達、定子、轉子、電器模具、電子元件等産品。“當初也是抱着試試的心态來這邊,沒想到,這一做就在這做了近30年了。”蔡永合笑着說。

“憑借自己在台北所學的技術,大膽地在漳浦縣開起了工廠,有了在台灣三十年模具制造及沖壓經驗,我們企業進展很順利。”蔡永合說,企業注重科技開發,根據市場需要,及時推出适銷海外市場的産品。

不過,蔡永合一直沒有放棄轉型。“在漳浦佛昙鎮的這塊地,我拿下來快十年時,當初是考慮要用來擴大電機廠規模,但近些年由于整個外銷的大環境不好做,也就放棄繼續擴大電機廠的想法。”蔡永合想,土地閑置也是浪費,除了用來建廠外,到底做什麼才不浪費?

“我喜歡研究美食,經常約台商和當地朋友朋友一起品美食。”之後,從事電機行業的蔡永合把這塊地利用起來,轉型到服務業。于是,他就地蓋樓,建起一座綜合休閑中心,讓朋友以及當地周邊群眾能享受到齊全的休閑、度假服務。

蔡永合就這樣經營起了飯店,還有餐廳、飲料店、特産伴手禮銷售等,甚至還經營遊泳池、健身中心。前些年,他還發展種植業,種植約有4千畝的桑樹,年産10萬斤桑葉茶。

從電機制造業轉型服務業,蔡永合在大陸有很多精彩創業故事。但他坦言,“電機還是我的主業”。

近年來,蔡永合的企業生産的小功率馬達主要銷往印度,但受疫情影響,産品出不去,如今隻能暫時停工。這對蔡永合來說算是件痛苦的事,他表示将在大陸繼續尋求企業發展新出路,“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企業脫離困境”。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1987年,兩岸交流的閘門打開後,漳台民間交流活躍。漳台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傳統文化、民間信俗帶給在漳州投資的台商、台胞“相當熟悉的環境”,不少台胞尋根谒祖的同時,選擇在他們的祖籍地投資創業。

特别湊巧的是,十年前,蔡永合竟然發現自己的祖籍地離他的企業很近,就在佛昙洞野村。“我的曾祖父是清代名臣蔡世遠的後代,于清末帶着打谷筒赴台墾荒,如今我從台灣帶着模具回祖籍地辦廠,真是有緣!”

“有台灣朋友來大陸交流,我都會幫忙協助他們尋根,為好幾個朋友在大陸找到了他們的祖籍地。”自紮根大陸以來,蔡永合還樂于幫忙為台胞尋根牽線搭橋。蔡永合表示,“隻要有利于兩岸交流,尤其是台胞回來大陸尋根的事,我都會盡全力協助。”

而談及中華家風家訓時,蔡永合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自己人生和未來的指引與傳承,他對自己同族的“兩帝師”蔡世遠、蔡新叔侄二人的精神念念不忘。他說:“做人清廉、通情達理,可以教化下一代,給我們下一代做一個很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