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聲裡的“九一八”:時代壯歌與家國情懷

新華社沈陽9月17日,片名:"九一八"中的歌:時代與國情

新華社記者陳夢陽、孫仁斌、丁飛白

"我的家在中國東北的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山上種滿了大豆高粱......"

每到《九一八》,這首叫《松花江》的悼念之歌,聽起來依然動人。歌唱,承載曆史,也見證了變化。在90年前爆發的"九一八"事件中,記者又回到了"九一八"事件爆發,在一首烈歌中,見證了90年來白山與黑水之間的變遷,品味了不同時代國情下的歌聲。

(字幕)哀悼:山河破碎的呐喊和哭泣

九月的秋天,微風緩緩來臨。

在河北省定州市大樓莊鄉西建陽村的一間普通農舍裡,有一陣陣歌聲:"'九一八'和'九一八',從那悲慘的時光,走出家鄉,抛棄那無盡的寶藏......爸爸,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聚在一起。"

這位83歲的老人坐在馬紮身上,唱着歌唱,淚水順着眼睛流下來,81歲的伴侶在他身邊靜靜地聽着,眼睛用粗糙的手揉搓着。

張曼娟和文岩是歌曲《松花河上》作者張漢軒的孫子孫女。令人吃驚的是,張漢軒一生中從未去過東北。這首悲傷的歌曲是怎麼來的?

1936年夏天,共産黨員張漢軒被該組織派往陝西省西安市申請教師職位,實際上主要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在西安逗留期間,他聽到并目睹了東北官兵和普通百姓的流亡,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借用家鄉河北省定州的元素《哭泣的墳墓》,熱淚盈眶,唱出悲痛和憤怒的聲音。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河上》被編纂成大型音樂劇、舞蹈史詩《東方紅》,當年歌手李光軒演唱了這首歌。

近日,92歲的李光軒再次在記者鏡頭前深情地唱起了這首歌,老人淚流滿面:"我的童年是在日本人的蹄子下度過的。我唱着這首歌長大,這首歌誕生于這個國家破碎家庭的舊時代,我希望年輕人能記住曆史。"

(字幕)戰歌:金戈鐵馬的鼓戰

秋陽恰好是遼甯省延仁縣的楓葉,是紅色的。

71歲的農民吳振海例行公事來到延仁縣反聯盟烈士陵園村長,緩緩坐在台階前,輕輕唱着一首歌:"我們是東北抗日聯軍,要打造聯合第一公路軍,打乒風打死敵人的解圍聲,那是革命勝利的鐵證......"

老人唱着《東北抗日盟軍第一路軍歌》,父親吳文泉是一名抗日軍戰士,小時候,父親教他學唱幾首抗日戰争歌曲。"我當時還年輕,不明白歌詞的意思。成年後,吳振海漸漸明白了父親的心:"他要我傳遞抗戰精神!"

918事件後,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淪陷了。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東北抗日聯軍長期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的鬥争。

1938年6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部正式成立。當晚,楊景雨筆創作了《東北抗日盟軍第一路線軍歌》,并親自教他唱歌。在艱苦的歲月裡,激昂的歌聲給了反工會戰士無限的勇氣。

在東北反聯盟曆史展廳,導演張鵬瑜拿出兩本厚厚的《東北反聯盟歌曲集》《東北抗日戰争民謠集》。"這兩本書包含了700多首抗日和抗日歌曲,在日本侵略者絕望的鬥争過程中,這些歌曲宣揚了黨的抗日思想,也錘煉了反聯盟戰士的鋼鐵意志。"張鵬頤說。

《西部進行曲的勝利之歌》《野營之歌》...時光飛逝,一首經過多年洗禮的抗日戰争歌曲,那段民族不屈不撓的抗日戰争曆史在紙上飛躍,人們仿佛置身于煙煙之中。

(字幕)歌曲:新時代潮流的聲音

藍天下,9月17日9時35分,G906高速列車飛馳經過沈陽"九一八"曆史博物館。

駕駛室内,46歲的司機趙凱望着前方,神色專注。在馬車裡,歌聲流淌:"我的家,在北方。大孩子心,說話輕輕。你變了樣子,沈水陽......"

這是沈陽市最近釋出的宣傳歌曲《沈水陽》,優美的旋律,趙凱偶爾忍不住哼了幾句。

趙凱的線路,京哈鐵路,經過幾十米外的南曼鐵路柳條湖段,被日軍炸毀。

火車經過時,趙凱有些情緒化:"九十年前,我們把日本侵略者的火車開到我們的土地上,中國人被羞辱了。90年後,沈陽市越來越美麗,國家越來越強大,舊時代的屈辱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在離九一八曆史博物館不遠的北營社群,62歲的居民鄭玉武騎着自行車來到新裝修的北營遺址館。這是在"九一八"事件中被日軍炮擊東北軍駐地,如今被高樓閣包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我在這裡長大,親眼目睹了這些年來的變化。年輕人應該明白: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鄭玉武說。

在熱鬧的社群裡,傳來了往年流行歌曲《東北家》的旋律:"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山上滿是大豆高粱/在那片綠水裡/在兩棵大楊樹面前......"歌詞與《松花江》相似,但在歌曲中,悲傷已不複存在,自由歡快的氣氛,散落在街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