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2年劉節去滬參加外事活動?

1972年劉節去滬參加外事活動?

《劉節》(1939-1977),劉節,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版,98.00元。

□ 何月明

葛建雄先生的著作《20世紀70年代外交活動日記解讀》(《上海世紀2020雙月刊》第6期)詳細介紹了複旦大學曆史學教授1970年代接待、通路、交流等外事活動的文字記錄。雖然是日記體裁,簡單簡潔,但讀起來卻身臨其境,頗具趣味性。隻讀到1972年《五一三》一文,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作者的疑惑和思考。

當天記錄為:"8:30到實體樓,九點意大利外賓到達。這是東方出版社瑪麗,女,五十多歲,和她的助手菲利普,在她的耳中。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三年。接待員劉節、徐玉林、劉大傑、于淑志及國際政治教師、外語教師、外語學生兩名。參觀電子工廠和外語系的法語課,課後交談。晚餐後繼續營業至3:30。主要問題是入學方法,教學計劃,理論和實踐。俞渝談到了曆史界解放後的鬥争,以及唐代文化的繁榮,因為北朝末年和隋朝末的農民起義造成了主宰經濟和貴族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地主經濟和官僚主義,反映了文化的成果和中外交流的成果。"在文的末尾有關于日記的注釋,向外國客人解釋了"這是當時的普遍觀點"的曆史觀點,而沒有解釋列出的參與者。

在參觀者中,第一個來的是劉節。從學術交流的内容中描述,當提到中山大學曆史學教授、著名古代史專家劉福先生時。他表現出了知識分子的正直。可以說,參加外交活動是聲譽和地位恢複的标志,也是一種政治待遇。如果劉強東去上海接待外國客人,那将意味着他的處境至少從那時起就有所改善。

然而,根據劉節(1939-1977),1972年5月,"星期六,13日晴天"下注:"陽光書"。晚宋曾、蘇晖在家。"(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第749頁)。這十個字的簡單,展現了學者的無所事事、平淡無奇的孤獨。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其他人不可能在同一天前往上海參加外交活動。

譚其琛先生在日記中歪曲了這一點?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兩位學者都在曆史領域,兩位同僚過去:1932年,譚其軒到國立北平圖書館,劉節時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兼金石部主任;他們相交,屬于一個好朋友,對方的"子廠"、"吉龍"榮譽,自然不會弄錯。

1972年,劉節無法去上海參加外事活動,後來的事件證明:1977年3月20日,譚其琛前往廣州,第二天帶着廣東應飯店的便條寫給《紫荊尊兄弟》,表示希望與老朋友見面。這封信的開頭說:"二十年沒見了,渴了,它是什麼樣子的!然後說:"昨天由于事件要飙升,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迎來了酒店321号樓的房間。拼命想說話,卻不知道住所的位址,什麼時候比較合适?如何乘車?要信或使用電話通知,請撥打32950,然後撥打321室。也就是說,贊美近在咫尺。"早在1977年,'二十年未見',他們一定沒有在中間的任何時候見過面。23日,劉曉波的日記中寫着:"收到曾信,譚繼龍信"又是這樣。27日下午,譚啟軒來到中山大學西南74号一樓劉節家。同一天,劉嘉年錄制了《下午譚繼龍采訪》。(洪光華:"譚其琛給劉節的一封新發現的信",2017年5月11日,廣州南方都市報)

事實上,對于譚和劉相隔20年的會面,葛建雄先生的前任譚其琛的傳記中也這樣描述道:"1977年3月27日,譚其璇去中山大學看望身患絕症的劉節,當時他因為喉癌的影響而無法說話,隻能用筆交流。他們從.m 3點到4點30分"交談".m,這是他們自搶劫以來的第一次見面,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龍水:譚其琛傳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1頁)的确,會後不久,劉曉波于當年7月21日去世。傳記中将此确定為"他們搶劫後的第一次見面",因為在發現上述譚啟謙寫給劉節的信之前,并不知道有相關的譚啟璇手持,并說劉節"二十年沒見了"。即便如此,"搶劫後第一次"和譚其琛的日記以1972年5月13日劉節的名義出現,也有明顯的時間偏移。

那麼,還有另一個同名的人嗎?筆者向年邁的朱永佳先生請教。他是複旦大學曆史系的一位老人,他肯定地回憶起,在上海文史界和複旦大學,包括當時駐紮的工程和軍事宣傳隊,都沒有人叫劉節。而且,劉節是一位著名的古代史學者,如果那一年他在上海,他會知道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譚其琛是一部曆史地理大鬥,日記具有相當的文史價值,應系統地整理完畢後再付完畢。葛建雄先生的引言部分解釋道:"本文是從原日記中抄錄過來的,删除了與主題無關的内容。然而,"根據日記原件"以劉節的名義出現,似乎與曆史事實相悖。這個奇怪的謎團怎麼能解開呢?

繼續閱讀

  • 今世說:劉節護師

    劉節護師楊府/文劉節任中山大學曆史系主任時,逢年節,必至陳寅恪家,執弟子禮,叩頭作揖。“文革”初,學生欲鬥陳,力阻之,大...

    劉節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