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行業的新“智慧”:“物聯網+房地産”,一場雙赢聯姻

來源:人民日報

老行業的新“智慧”:“物聯網+房地産”,一場雙赢聯姻

制圖:郭翔

通過APP享受各種社群服務,智能安防系統24小時電子巡檢,智能車輛識别系統防止不熟悉的車輛通過社群...随着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物聯網與房地産"不斷興起,打造智慧地産、智慧社群、智慧物業已成為房地産行業轉型的新趨勢,也讓業主享受更便捷的住宅服務。

探索"物聯網+",房地産轉型才剛剛起步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哪?"遊客進入附近,總是受到保安的詢問。現在在新技術的幫助下,遊客不必擔心進入社群。"業主向遊客發送一個即時生成的QR碼,允許客人通過掃描QR碼進入社群,而無需識别。萬科物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線上檢視物業維護進度,停車場遠端集中控制,掃一掃廣告牌二維碼查詢廣告收入到...随着國内房地産行業早前萬科的轉型,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開拓了人、财、物資料的小面積,已經嘗到了管理服務優化更新的甜蜜。

"未來,'網際網路+'将更新為'物聯網+',房地産行業将出現更深刻、更廣闊的變革。中國物聯網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馬進表示,物聯網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由感覺層、網絡層、平台層和應用層組成,傳感器等裝置構成的感覺層相當于物聯網的眼睛、耳朵、鼻子,網絡層相當于傳遞神經, 平台層相當于大腦,應用層相當于手和腳。從感覺層采集資訊資料,通過網絡層将資訊傳輸到平台層,再回報到應用層,指導特定的應用行為,如智能門鎖、社群APP等智能終端都是應用層産品。"物聯網在網際網路的'與任何人,任何地方連接配接'的基礎上增加了'任何東西',并突然将資訊連接配接的範圍擴充到了一切。

在馬進看來,"物聯網與房地産"是一場雙赢的婚姻。"一方面,房地産領域蘊含着各種基礎設施和人員,天生就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廣的良好試驗場。另一方面,随着房地産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不少房企都在加速轉型,不僅是住房的開發出售,還有自有物業,從傳統的土地開發商到城市生活服務商。物聯網等技術已成為向面向服務營運過渡的重要工具。"

這段婚姻才剛剛開始。"目前,物聯網在房地産中使用起來相對簡單。以馬進以智能家居為例,智能家居表現的主要方式還是停留在人們通過手機、語音主觀控制各種電器,而真正的智能家居應該是室内裝置通過物聯網感覺分析回報,自動根據車主的需求做出響應。"例如,車主休息,車頭燈自動熄滅;夜間,夜間燈自動開啟;出門時,水電自動切斷,避免漏水、火災等隐患,完全不用業主操作,後顧之憂。

資料中有"金礦",多種盈利模式都可以提供

"物聯網加房地産",這個概念很好,有利可圖嗎?

中國物聯網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主任蔡紅豔認為,"物聯網與房地産"的應用空間非常大,對于房地産開發商來說,盈利模式也非常多樣化,其中最典型的是流量共享模式。

"當傳感器等裝置鋪設在建築物和社群中,以及物聯網中時,房地産開發商擁有和管理的房産成為通往商業交通的巨大門戶,曾經通過出售房屋賺錢,現在通過共享交通賺錢。"蔡紅燕說。

以蔡紅燕為例,一家房地産開發商允許直接飲水機廠家在自己的精裝房内免費推廣安裝直飲水機,并通過物聯網平台監控每台機器的日常用水量。利潤回報是,業主每杯水都要支付成本,房地産開發商可以根據協定與廠家進行分割。

接入物聯網、門鎖、飲水機、冰箱、空調等小區域的任何設施都可以成為交通入口,資料導出,可以成為物業的收入項目。蔡紅燕說,通過社群居民擁有的智能冰箱統計,可以看到當天有多少箱牛奶過期,總共需要多少個雞蛋,然後與周邊商家超精準對接。更進一步,物聯網收集的資料,通過對大資料和雲計算技術的分析,可以形成上千戶行為的畫像,為制藥商、保險公司等行業提供參考。

除了流量分享,直接支付也是盈利模式之一。例如,社群兒童遊樂場、停車場等公共空間攝像頭實時監控内容可以共享給願意付費的業主。通過智能門鎖、智能手環對老年人的活動、身體狀況進行監控,與社群機構、醫院等合作,提供尋房、醫療等增值服務。

"賣'磚'到賣服務,資料裡有'金礦'。蔡紅豔認為,在房地産的價值構成中,除了傳統的土地、建築、營運等資産外,資料資産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産的價值不僅僅是土地、建築物,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大量使用者資料,物聯網也會與資料相連, 整理分析,不僅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還能與其他商家共享資料價值,從完成物聯網資料實作的閉環中獲利。

在服務增值的同時,物聯網還可以幫助管理業務成本效益。蔡紅燕介紹,光是能源管理,通過物聯網實作水電智能化管理,至少可以降低30%的能耗。

"物聯網應用于房地産管理服務,有利可圖,鼓勵更多房地産開發商從錘子交易轉向物業營運服務,鼓勵長期出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房地産形式進一步發展,促進'房屋是生活而非投機'的實作。"蔡紅燕說。

标準化難以推進,成為社會"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業主享受便利,房産收入大,前景看上去誘人,但在房地産領域要進一步推廣物聯網的應用,仍存在一些困難。

首先,标準問題就在眼前。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十餘年了,但由于應用資料标準主體之間并不統一,往往形成的是區域網路,萬物互聯還比較遙遠。"同一社群和同一街道的攝像頭資料标準可能會有所不同,是以很難在單一平台上進行連接配接,這不僅會導緻基礎設施的重複,資源的浪費,還會導緻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馬進說。

以北京某物業集團為例,該物業集團在全國管理着100多個街區,這些社群由于地下停車門牌不同,無法接入統一的系統監控和管理,錯失停車費時有發生,一年損失停車費超過2億元。為了加強管理,該物業不得不花費數千萬元,所有停車門更換為同一品牌,進而減少了停車費的損失。"如果你有統一的接入标準,無論什麼品牌的裝置設施,你都可以通路相同的物聯網平台。酒店不必使用這種方式将大門聯網。馬進說。

據介紹,我國物聯網标準體系建設取得了成效,但标準化的推進才剛剛起步。在房地産行業推廣标準也面臨着不小的困難。"很多房地産開發商和房地産營運商還沒有弄清楚'物聯網加房地産'賬戶,他們沒有看到物聯網應用的無限可能和巨大回報,是以他們缺乏投資标準化的動力。馬進說。

為了在房地産領域創造和展示更多物聯網應用的成功案例,吸引更多的房地産開發商和物業持有者在國家标準下應用物聯網,馬進介紹,中國物聯網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在積極推動創新方式。例如,以更迫切的意圖改善物業服務長期租賃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合作,讓他們先嘗到物聯網應用的甜頭,然後與房地産企業一起舉辦首屆"電子城杯"中國物聯網智慧園區/智慧社群應用創新大賽,以社群為現場舞台, 全國召開物聯網應用創新項目競争等。

"社群是城市的細胞,智慧家庭的建設和推廣,智慧社群,将描繪出智慧城市未來的美好圖景。馬進說。

趙占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