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上一次赢得世界乒乓球錦标賽是在2003年的巴黎,當時奧地利在決賽中以4-2擊敗南韓選手朱世,赢得了聖辮子杯。

在決賽之前,施拉格還經曆了兩次生死考驗,4-3戰勝了此前的世界乒乓球冠軍王立琴,半決賽4-3戰勝了大滿貫孔靈慧,這兩場比賽比決賽更加艱難,在這兩個關卡之後,也增加了施拉格奪冠的含金量。
王立琴、孔淩輝都是實力雄厚的世界級大師,施拉格能赢,主要依靠前三闆:發球、接球、發球進攻。
前三闆是中國隊的傳統優勢,施拉格是歐洲人,前三闆都比中國隊好,不得不佩服。
施拉格前三塊闆的技術特點是什麼?
一、發球多變
施拉格的發球是騙人的,他是正手發球,臉和球桌的角度大約80度,幾乎垂直于球桌,從上到下鏟,在觸球瞬間拍頭向前挑,從動作上是下一個旋轉球,實際上是在跑球, 孔靈慧判斷,球是下一個旋轉球,反手輕輕地出界。
施拉格或正手發球,拍面與球台角度約80度,幾乎垂直于球台,從上到下鏟球,觸球瞬間摩擦球的中下,孔令輝認為球是向下旋轉的動作來迷惑自己,其實是向上或不轉身, 是以用正手揮杆,沒想到會有強烈的旋轉,回到網前。
用同一動作做出不同的輪換,在實戰中起到混亂的作用,往往可以直接得分。
二、先拿球開始
孔靈輝正手半場出球,施拉格正手燈挂小弧線直線,孔令輝側身回撤,因力而落網。
孔靈輝頭發短球不轉身,施拉宗正手挑對方反手大角,孔靈輝反手拉網。
孔靈輝頭發短球沒有轉身,施拉格将手臂伸向桌子,從拍打型看他就是正手短,但他突然将球撿到正手後瞬間觸球,孔讓輝撲了上去。
孔靈輝的中路反手長傳球,試圖擋住施拉格,施拉格正手搶到一個大角度的斜線得分,沒有完成到位。施拉格正手拉球動作不同于全國乒乓球運動員,他的重心較高,腿部轉動腰部的運動不明顯,主要由頂部的頭發力,動作小,速度快。
孔靈慧在中路送出一記短傳球,施拉格斜接球得分。
三、球要猛攻
施拉格迅速将球拉到一邊,球拉扯後,孔靈輝想反手擋住直線,無奈的球力太大了。
施拉格送至孔靈輝反手位置,孔靈輝側手正手短高,施拉格正手接球成功。施拉格的撿球也不同于全國乒乓球運動員,他沒有把右腳放進桌子裡,而是身體向前傾,大臂揮舞,手腕從外展到内側,身體空虛的力量。
施拉格用反手直擊。
施拉格側身拉開路中間,擋住孔靈輝。
施拉格的反手将斜線拉到底線,這個洞讓許晖沒有反應,錯過了球。
施拉格跨步正手直線,手臂擡得太高,與全國乒乓球運動員的動作不同,但也有力量。
四、相位保持有源線
施拉格先是反手拉中路反手短,孔靈輝反手撥回球,施拉格正手拉中路反手,線是一樣的,落點不同,更接近底線,抵擋洞淩輝,逼着孔靈輝的失誤。
施拉格的正手輕輕地晃在舞台上,随後是一記反手直射。
施拉格反手拉中路,孔靈輝側身正手反拉直線,施拉格正手勾向斜線大角。
施拉格的反手拉扯斜線,接着是正手拉扯斜線,很明顯,施拉格的正手靠在手臂的頂部,而不是腿向後轉。
施拉格的反手拉扯下斜線,迅速側身拉直線,孔靈輝未能做出回應。
乒乓球網 - 太陽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