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顧準: 才氣太盛,命運不濟

作者:思想與社會

顧軍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國唯一體面的知識分子。

李申志

在那個"萬馬齊可以哀"的時代,顧泉一朵花獨自創造了一個奇迹的思想。

- 燕鄉 燕香

由于這種關懷,我們在那個可恥的時代挽救了我們國家意識形态界的集體聲譽。

- 羅玉明

顧準: 才氣太盛,命運不濟

在一個有十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裡,無論你有多好,都很難從家人那裡得到特别的照顧。顧君在家叫老五(哥哥級),父親姓陳,有點文化,懂中醫,後來做棉花生意賺了點錢,但很快生意就越來越輕了,總之,顧泉的家庭情況就比較困難了。

事實上,顧的父親有兩個妻子,她們是姐妹。古君的母親是姐姐,古君以前的哥哥都出生了,他是這裡的老闆,因為母親家裡沒有兄弟,是以從小就跟母親的姓氏(這可能是爺爺奶奶答應他爸爸娶嫂嫂為小妻子的條件)。

顧權的弟弟陳敏芝最崇拜自己的五哥,直到老了才忍不住心裡喃喃自語:是父母生來的,智商差距怎麼這麼大?(其實陳敏芝先生也很了不起)

顧泉12歲就讀完了國中,卻像個八九歲的國小生。這時家裡也沒有錢供他繼續學習,介紹之後,他來到了潘先生創辦的立信會計學院,當時薪水不多,但實習學生其實是拼湊而成的,有點像外企辦的男孩。

說到立信會計,我們應該談談創始人潘淑輪。這個家夥也是個巫師。由于他的出身,潘年輕時是一個着名的花花公子,整天喝酒,特别是賭博。直到他27歲時,有一天他才知道是什麼觸動了他的神經,突然他悔改并決定出國留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然後去了哈弗大學,在那裡他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1927年,泛連輪回到上海後發現,大多數中國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仍然以帳篷先生的老式方式,不知道什麼是現代會計。于是,他先開了一家名為立信會計學院的企業,然後幹脆搞了一所會計補習夜校,不用說,夜校要把事情做準管理。完成手頭的作業後,顧軍坐在夜校後面的空座位上,等着同學們下課後自己打掃教室。在這樣的過程中,百無聊的顧泉也聽了課,他既沒有教材,也不好意思記筆記,全憑記憶聽了所有的課。

顧準: 才氣太盛,命運不濟

曾經,同學們為了一個"難題",下課後還在課堂辯論,我們說服不了任何人,顧泉在等他們回去,自己好好打掃教室,但是這些人越來越有競争,沒有離開的迹象,顧泉忍不住插了一句話, 這麼說,不解決嗎?學生們等着他講完,罵道:"小紅人,到一邊去吧!"——就在這時,潘測序輪經過門,他聽到顧全的解釋,大吃一驚,不僅完全正确,而且比教科書上更簡單明了,于是他把顧權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詳細問顧權一些會計知識,發現他沒有什麼可以教給這位醫生的。

而且,潘發現顧琦的會計報表比他更到位。于是決定讓顧泉當夜校會計老師。第二天,顧俊走上講台,同學們眼睜睜地看着這個清潔的孩子,是以破嘴一聲罵罵咧咧,硬得要撲鼻涕。盤序輪沒辦法,隻好讓古君先跟自己走,每個月還給古君幾十塊海洋。差不多一年多過去了,顧軍終于慢慢被同學們錄取了。

1934年,顧全19歲時撰寫并出版了全國第一本銀行會計專著。後來出版了《中國政府會計制度》、《所得稅原理與實踐》等五六本會計專著,成為中國最權威的會計專家之一,這些成就在他21歲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潘是一個自鄙的非常高的人,但他對顧泉的評價是:"哥哥隻比我大十倍。

此時,顧泉不僅是立信會計學院夜校系主任,還在江、上河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月收入高達300大洋。當時,上海一輛黃色包車的月價是2大洋。

但他對此并不滿意,18歲時,顧開始皈依馬克思主義。這位20歲的年輕人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那以後,除了自己的工作,顧一直忙于革命事業。對此,潘測序意識到,他打算在未來把學校交給顧泉,看到顧泉如此熱衷于革命,雖然沒有得到公開支援,但也在很多方面給予了幫助。他減少了自己的日常工作,給了他工作的自由。

1940年,顧铨基離開上海,加入新四軍。他曾在蘇南、蘇北、延安等地工作和學習,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與陳毅一起回國,期間擔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長、稅務局局長。

1952年,三反五,顧權因與上司層意見分歧,被免去黨内外各職務。1953年,或許這位上司人憑良心發現,顧全被調到北京、中央建設工程部财政司司長。

1956年,顧軍調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綜合資源檢查委員會副主任。1957年被列為右派,下到河南信陽勞動轉型,幾乎餓死。1962年脫帽後回到經濟研究所,1965年,顧瓦塞特第二次戴上右帽,降到河南。顧全1972年回到北京,在圖書館裡呆了一整天,1974年12月3日,顧泉在北京抗禦醫院(協和醫院)病逝,享年59歲。

顧準死,急切地想和五個孩子見面,是以不要猶豫,在簽署檔案承認錯誤之前——在有關方面承諾之前,隻要簽字,不僅能摘下帽子,還能複工、付薪,但他堅決沒有簽字,後來有人說,簽字你的孩子會來看你, 顧泉簽字,但孩子們沒有來,不僅沒有來,最小的孩子,一個高中生,還寫了一本"破書",不承認有這樣的父親。後來,這個孩子,成為北京複考後的第一位科生元,現在住在美國,與國内斷絕了一切聯系。據說顧的一個女兒是堅定的。

顧軍的正規教育是一所兩年制國中。他十幾歲時寫會計專著的時候,需要國外參考資料的時候,就得到了潘的幫助,于是兩人合署了幾本書。後來顧泉覺得不友善,于是自己學英語,很快就達到了熊伯德經濟學專著獨立翻譯的水準。顧全讀《資本論》,先看譯本,再看英文版,到中文譯本的某些章節,覺得譯本不好,幹脆自己重譯。

顧準: 才氣太盛,命運不濟

從1934年參加革命到1974年去世,顧軍花了四十年時間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在此期間,無論遇到什麼政治困難,他都從自己的著作中尋求答案。直到1972年去世前兩年,他才突然對古希臘的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給陳敏芝的一封信中,他透露他計劃花10年的時間——他未來的事業——試圖弄清楚。

那麼,他在希臘文明中發現了什麼呢?沒有人确切知道。因為他留下的隻是一份未完成的手稿,"希臘城邦制度-希臘曆史閱讀筆記"。

很多時候,一個嚴肅的學者越是到達,他在寫作上就越謹慎。當他認為自己可以成熟一個觀點時,他會組織盡可能全面的材料來支援它,并且經常一個新的材料導緻一個新的觀點,然後放下舊的觀點。就像馬克思晚年一樣,他寫了數千萬字的閱讀筆記,但沒有一個被發表。就連費心思的《資本論》也寫得半寫不休,留到一邊停下來。與他二十多歲時不同,當他二十多歲的時候,《Vogue》已經完成了草稿的寫作,寫完之後,恩格斯會複制和潤色它,回頭看看并簽名。

顧全的思想和寫作,有點像晚年的馬克思,沒有功利的目的。在找到滿意的答案之前,他不會妄下結論,但他的方向沒有改變,——從希臘文明,那裡會有寶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