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作者:兵說

作者: 莫孤煙

1950年11月30日,志願軍第27軍對駐紮在長津湖新興地區的美國陸軍第7師第31團戰鬥隊發動了總攻。作為主營任務的80師238團8連,被敵一火點壓制,幾次攻擊都被擊退,組織了兩次爆炸均未成功。

美軍的火力點在山前20多米處的一座獨立房屋内,該房屋已被志願手榴彈炸倒,但敵人的火力是從房屋下方發射的,很明顯他們的防禦工事在坑下,步兵對此無能為力。

此時,迫切需要炮兵火力支援,以炮兵團92個炮兵連5個班長孔慶三号的8個連隊,發現由于前面有山的掩護,無法直接射擊。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孔青三冒着敵機槍火力的威脅,回到了高處,92門步兵炮對敵火力點隻有20米。這個距離并不超出炮彈爆炸的危險區域,如果開火,執行任務的士兵肯定會有生命危險。

"大炮上的刺刀"的關鍵時刻,是我們炮兵的老傳統,這一次,英雄的士兵早已将人身安全置于危險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接近零下40度的溫度下,山上的土壤被凍得像石頭一樣堅實,一隻白色的海豹倒下了,訃告,根本無法建造炮兵防禦工事。

在炮火之下,美軍正在搶占溝口的一條河,準備向新生方向逃跑,而志願軍則被敵軍火力壓制,無法推進,局勢十分緊迫。

孔青三機壞了,讓全班炮兵的一名駐軍卡在石頭上,用左肩擰緊另一站,指令另一名炮手開火。一聲巨響後,美軍防禦工事被炸毀,孔青三被炮兵後座彈射出幾米外,被彈片擊中腹部,死亡。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孔慶三

在史無前例的殘酷長津湖血戰中,志願軍未能完全困住美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炮火嚴重不足,大口徑榴彈炮無法參戰,在美軍眼中不值一提的是,92門步兵炮成為志願軍火力最強的炮火力, 以至于像孔青三這樣優秀的炮手不得不拼死。但即便如此,火炮也隻能提供很少的支援。

事實上,第9軍作為負責對台作戰任務的主力部隊,擁有全軍裝備水準最高的部隊。華業的主力部隊主要是美軍裝備,出國前打仗也部署了武器,盡量保持同口徑、彈藥,另一個是炮兵要進一步加強。

以第27軍為例,它在進入北韓戰争時被配置設定到第16炮兵團。這個團是山東部隊最早的炮兵團,曾經在山東華業軍的直接指揮下,在解放戰争中與第27軍(9列)作戰,早已相識。該團擁有9門美國105毫米榴彈炮,18門75毫米野戰炮和27門重火力,第27集團軍可以依靠,全部在第16炮兵團。此外,整個陸軍師的炮兵營在戰前擴大到炮兵團,其主要裝備是92門步兵炮和各種口徑的迫擊炮。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志願者在戰鬥中使用迫擊炮

在長津湖戰役中,炮兵16團因為美軍空中封鎖,寸步難以走,牽引炮馬因恐慌而逃跑,最終最強大的9門105毫米榴彈炮無法運到前線。在沒有榴彈炮的情況下,75毫米野戰炮是志願軍唯一的"重武器",但即使是75毫米炮也可能無法及時運送到指定地點。27陸軍原定于29日晚對新興美軍發動攻擊,因為野戰炮未能到達,不得不推遲一天,給美軍更多的準備時間,增加了戰鬥難度。

在長津湖戰役中,第27軍共消耗了18門75毫米火炮、19門步兵炮,消耗了604發75毫米炮彈、166發步兵炮彈,外加12門100毫米迫擊炮和8門107毫米迫擊炮彈藥消耗,總共隻有1600發大口徑炮彈。與美國軍方相比,這種彈藥消耗量不到百分之一。

除了上述少量的大口徑火炮外,27個軍連還裝備了81/82毫米迫擊炮107門、60毫米迫擊炮337,對于27名專門從事小部隊穿插來回戰術的部隊來說,這些輕型迫擊炮是最可靠的武器,在戰鬥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在電影《長津湖》中再現。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參加長津湖戰役前的第9軍的彈藥儲備為每支步槍80發,每支輕機槍2000發,每挺重機槍6000發,每門迫擊炮80發。這種彈藥儲存應該說是足夠的,并考慮到戰鬥的激烈程度和殘酷性。第27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消耗了近8000發迫擊炮彈,這是軍隊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數字。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然而,據士兵回憶,由于極端寒冷天氣的影響,大約70%的炮彈由于引信失效等原因無法爆炸,有些炮彈根本沒有塞進槍管,也使得火炮的作用大大降低。

與美國陸軍相反,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一個三榴彈炮營,擁有54門105毫米榴彈炮和一個155毫米重型榴彈炮營,每個營裝備12門10 7毫米重型迫擊炮火力支援部隊,每個營都有另一個坦克營(70輛坦克)和一個反坦克炮連(配備75毫米無後坐力炮), 比第27軍強幾十倍。更不用說,美軍的每個步兵營都配備了一個地對空聯絡機關,可以随時進行無線電空中火力支援。而且來自空中的火力是全方位的,沒有死胡同,比地面火力的威脅大得多。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M26潘興坦克由海軍陸戰隊裝備

即便是在如此大的火力缺口下,英勇的27名士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基本上是美軍第7師第31團級作戰隊,擊斃了兩名指揮官,奪取了敵旗。就連一向不戰而逃的美軍在戰後也承認,如果志願軍擁有可觀的火力,海軍陸戰隊第1師就不可能逃出長津湖。

《長津湖》沒出場的真英雄!“大炮上刺刀”,與美軍同歸于盡

美軍撤軍

的确,你的敵人會仰望你。志願軍就是這樣做的。

深入戰争史,發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會再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