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十二歲指揮家鄭小瑛 帶着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又來了

作者:光明網
九十二歲指揮家鄭小瑛 帶着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又來了

鄭曉軒執導羅偉交響詩《大地的回聲》

當著名指揮家鄭曉軒走進燈光柔和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她一拍黑,滿是銀發,步伐穩重,精神抖擻,很難想象她已經92歲了。4月16日晚,鄭曉軒攜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到國家大劇院參加第七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再次演奏交響詩《大地的回聲》。音樂會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廈門市文化聯盟主辦。

交響樂善于傳達啟迪人們情感的精神

交響詩《土樓回聲》是一個宏偉的史詩篇章,展示了客家人鬥争、生存、發展和性格的綜合要素。作品由《勞子》、《海上船》、《土樓夜語》、《首斧開放日》、《客家之歌》五首曲組成,生動地展現了從中原移民到山西的客家人團結、艱苦奮鬥、求生謀生的艱辛曆程,生動地表達了客家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該劇由作曲家劉炜編劇,于2000年首演,次年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20多年來,鄭曉軒将交響曲《土樓回聲》帶到12個國家,演出70餘場,這次是在國家大劇院第76場演出的交響詩《土樓回聲》。

回憶起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鄭曉軒說:"我的印象是,在偏遠貧困的農村,文化很少,而在客家聚居地,那麼多的土樓反映了客家家族為祖先創造了燦爛的寶貴文化,在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依然不忘嘗試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 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以鄭曉軒想創作一部交響樂作品,"交響樂不擅長講故事,而是善于傳達能啟迪人們感受的精神。

二十年前,當交響曲《土樓回聲》在福建省龍岩體育場完成首演時,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家庭,其中許多是交響樂愛好者,但其中大多數人甚至可能不是音樂愛好者。"他們靜靜地聽着40分鐘的作品,中間有一些片段讓他們興奮地哭泣。我非常感動,以至于我發現很難用一首新的交響樂得到觀衆的回應。在大中城市演出後,鄭曉軒也将這部作品帶到了福建幾十個縣市,"作為指揮家,我有責任找到優秀的作品,然後推廣它,特别是在大多數人不了解交響樂價值的環境中推廣它,讓更多的觀衆聽到, 雖然有時很難,但這是我的責任。

"關東面前的一把大刀"

交響詩《大地大廈的回聲》是一部具有偉大民族意義的作品。在第二首曲子《海之船》中,增添了濃郁的地域特色的客家歌曲,由福建永定客家婦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客家歌曲傳承人張冬梅演唱;當西方交響曲的形式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時,作品變得更加重要。"我們的工作将是散落在東方土地上的西方交響樂種子的奇迹。鄭曉軒有這種自信。

2007年,鄭曉軒攜廈門愛樂樂團攜交響詩《大地的回聲》來到柏林愛樂音樂廳。"我在離開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說我們要'在廣東面前玩一把大刀',因為德國是貝多芬的故鄉,那裡有最挑剔的觀衆。而鄭曉軒則有勇氣更加自信,"演出非常成功,演後演員們興奮地說,鄭老師,我們'征服柏林'。我們需要讓西方觀衆了解我們在交響樂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交響詩篇《土樓回聲》除了加入客家傳統文化元素外,還有一個亮點——交響樂結尾,按照作曲家的要求,需要當地人民合唱團的加入,與樂隊在舞台上互動,唱出那首簡單的客家山歌《你有心我, 我怕山,怕深;4月16日,國家大劇院演出受邀參加國航合唱團、北京卡林卡合唱團、北京海燕合唱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合唱團,暫時組成北京"土樓"愛樂合唱團,成為國内巡演史上規模最大的陣容,以巨大的勢頭呈現了第五首客家歌曲。最後,樂隊演奏家們還放下樂器齊聲演唱,展現了團結、拼搏的中國精神、時代精神,現場氣氛高亢、震撼人心。

"很多時候,我們用半生不熟的德語唱《歡樂頌》,當我們把這部作品帶到國外時,外國合唱團也需要用中國方言唱客家山歌,"鄭說。他們可能無法了解歌詞的确切含義,但他們害怕無法放下他們的背影并寫下來。他們很認真,很樂意和我們一起唱歌,這種音樂交流在情感上的共鳴,我覺得是最難忘的。"

從"和諧"到"和諧"

在晚會上,青年指揮家夏曉堂還為觀衆帶來了一首以邵沙金之戰為題材的交響曲《随心所欲》,作品由開場配樂詩朗誦《永生之眼》,以及《序列》,第一首曲曲《戰争》第二樂章《日記》,第三樂章《永生》4部分, 為那些有血有肉、有愛心、有正義之士的英雄們服務,也為那些為人民解放和祖國統一事業獻身于人民的人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夏曉堂從16歲起就開始跟著名指揮家齊峰一起學習交響樂指揮,齊峰是鄭曉軒的學生。鄭小濤李滿天繁華,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指揮人才,如吳淩芬、陳作偉、陸佳等,如今在音樂界聲名鵲起。

除了火的藝術,鄭曉軒在如何提升公衆對交響樂的認知度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演出當天,鄭曉軒會從情感表情、演奏樂器等方面現場觀衆面前進行表演,她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觀衆用她的解說頻頻點頭。記者了解到,這是鄭曉軒一貫的風格,她希望用哪怕是幾分鐘自己的解釋,讓觀衆更好地貼近交響樂。演出前一天,她在國家大劇院就交響樂《地球大廈的回聲》進行了公開演講。

鄭曉軒表示,雖然中國交響樂團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面臨着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何讓交響樂在更廣泛的人群中走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自己一直以提升大衆的音樂鑒賞水準和藝術修養為己任,與人民一起分享音樂的魅力,她總是充滿熱情。這與鄭曉軒早年的經曆密不可分,她在19歲時加入革命,在文藝團體中受到原有黨的教育,"'文藝為人民服務'這種簡單而深刻的人生觀影響和引導了我一生的一生。鄭曉軒熱情地說道。

為此鄭曉軒不斷實踐,面對新事物,勇敢地"品味新",創新的形式讓交響樂離人民越來越近。去年,鄭小軒在音響上開設了"鄭小軒工作室",還在微信視訊号和微信公衆号上與音樂愛好者互動。受疫情影響,同學們無法參加鄭曉軒戲曲中心的戲曲課,她在微網誌上直播。如今,鄭曉軒的表演或講座被專業人士錄制,在震動、視訊編号、公衆号等上釋出,越來越多的人在"雲端"上遇見交響樂。

此外,鄭曉軒還建議,相關機構不妨進行調查,在國家交響樂團的節目單上經常演奏什麼作品,哪些作品經常被指揮選上?希望相關獎項将作為參考項目。在鄭曉軒看來,中國交響樂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有地氣、更能被觀衆接受的作品,有利于引導觀衆,逐漸提高對品味的欣賞。"我們竭盡全力推動交響樂的太陽和春雪藝術從'和諧'到'和諧'。"鄭曉軒說。

這是鄭曉軒第四次參加國家大劇院的"中國交響樂之春",今年的交響樂之春将持續到5月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2個樂團将帶來21場演出,為全國觀衆呈現一批歌唱晚會和人民,書寫英雄故事和中國交響樂作品的時代傳奇。鄭曉軒表示,此次活動讓觀衆能夠集中精力欣賞當地交響樂的經典作品和新作品,對推動當地交響樂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吳華

來源:中國藝術報

繼續閱讀